<h3>御制《资治通鉴》序<br>(转载)<br><br><br>01<br><br>●(原文):<br><br> 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br><br>♥【译文】朕认为君子应该牢记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来蓄养自己的美德,因此才能行为刚健、做人笃实,日日光辉自己的美好德行。《尚书》上说:“大王,人应该要广求多闻,时时希望能够建立事业。”《诗经》《尚书》《春秋》等经典,都是让人明白事物得失的痕迹,以保存王道的正统,给后世的人留下教训,引以为鉴。<br><br><br>02<br>●(原文):<br>汉司马迁紬(chōu)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才矣!<br><br>♥【译文】汉朝的司马迁缀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据左氏《国语》,推及《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书,博采经书典籍,拾取传纪的内容,收集天下旧闻轶事,考察验证其中的行事,纵横驰骋于上下数千年间,首篇记录黄帝轩辕氏,截止于西汉武帝发现麒麟。创立了纪、表、世家、书、传的形式,后世的史官都不能改变这种体例。由于他判断是非没有不符合圣人之道的,对人物的褒贬也合理恰当,因此被称为良史之才。<br><br><br>03<br>●(原文):<br>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yóu)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br><br>♥【译文】我的父皇英宗,格外留心于典籍,日理万机的时候,也没有放弃阅读经典。曾经授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述罗列《历代君臣事迹》,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图书资料,供给史官毛笔和宣纸,修撰起自周威烈王、讫于五代的历史。司马光的意见以为:周朝积弱已久,天子衰微,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出自诸侯;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东迁后,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开始壮大;到了齐桓公、晋文公开始交替称霸天下时,还要托词尊崇周王室来让天下人心服;一直到周威烈王任命晋国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王时,周朝虽然还没有灭亡,但周朝的王室制度已经完全丧失了!这也是古人撰写著作开端的立意所在。书中所记载的圣君明主、贤良大臣互相切磋讨论治国之道,这些议论中的精辟语句,道德和刑法相辅相成的良善制度,天道和人道相处的细微关系,好事和灾祸不断发生的起始源头,作威作福与兴盛衰弱的根本关系,制度程式与利害关系的不同效验,优秀将领领兵作战的军事方略,守法官员治理一方的施政策略,通过邪恶和正直来判断,抓住至治与怠忽的要旨,直至文辞渊博厚实的文体,箴言劝谏的深刻含义,实在可以说是完备无缺了。全书一共记载了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把这部书放置于书室中,可以完全知晓古今政治的道统所在,内容广博但又抓住了根本要点,文字简洁而对事件的记载又很详细,可以说是历代典制和法规的汇集、档案文牍的全书了。<br><br><br><br>04<br>●(原文):<br>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dá)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guǐ),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br><br>♥【译文】荀况有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想要观察圣人的形迹,就要找出其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后代的贤王就是这样的人啊。”像汉文帝、汉宣帝,唐太宗,正是孔子所说的“我实在无可非议”的人。其余太平治世享有盛名的君王,有的充满忧国忧民的仁爱之心,有的施行忠贞利民的道德教化,有的懂得知人善任,有的恭敬节俭、勤劳谨慎,也各自得到了圣贤教化的一个方面,正如孟子所说:“我对于《武成》,只取其二三事而已”。至于因为荒淫而导致家国灭亡的例子,也可使我们见到前车之鉴;乱臣贼子的例子,则让我们懂得踩到霜露,就要保持寒冰将至的警惕。《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夏朝的灭亡。”所以赐这部书名为《资治通鉴》,以显明朕内心的志向。<br><br><br><br>05<br>●(原文):<br>治平四年十月初开经筵,奉圣旨读《资治通鉴》。其月九日,臣光初进读,面赐御制序,令候书成日写入。<br><br>♥【译文】治平四年十月宫中初次开设御前讲习,奉圣旨讲读《资治通鉴》。十月初九,臣司马光开始进读,皇帝面赐御制序,命臣等到书完稿之日写入。<br><br></h3> <h3>《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的八个人生道理<br>(转载)<br><br><br>不知不觉,解析《资治通鉴》的文章已经写了非常多了。我想,有必要把《资治通鉴》里面那些比较经典的、有意义的内容整理出来,方便大家阅读。<br><br>《资治通鉴》本身是一套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好看的书籍,很多人看不下去,主要是因为它是由古文编写,因此需要有一点的古文功底。只要能够看下去,对于人生的帮助是很大的。<br><br>如果喜欢历史,希望从历史中学习,也可以关注本号,会写一些《资治通鉴》的解析,让大家能够从先人的智慧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br><br>一、要学会与下属同甘共苦。<br><br>《三略》: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br><br>战国时期,吴起在行军的时候,跟最低级的士兵一起吃饭,穿同样的衣服,睡觉不用设置草席,行走不用坐马,帮士兵挑粮,与士兵共同承担辛苦。有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亲自帮他吸吮毒汁。吴起的做法,让士兵能够心甘情愿地为他付出生命,因为他能够和士兵同甘共苦。<br><br>二、被人看不起,那就努力变得更好。<br><br>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处处被人看不起,被看作是蛮夷之地,荒郊野岭。秦国人被当做是未开化的人。为此,秦孝公励精图治,征集各方人才进行改革,最终,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横扫六国,统一中国。<br><br>三、忍辱负重,吃点亏没什么。<br><br>公元前二七零年,范雎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br><br>因为范雎能言善辩,有着极强的辩论能力,受到了须贾的嫉妒。于是,须贾用计陷害范雎,告诉魏国国相魏齐说范雎通敌。范雎差点被活活打死,半死不活的时候,被下人用草席包裹着,丢到茅房里面,还被人当做马桶用。<br><br>范雎没有放弃,拼命活着,买通了下人郑安平,成功逃跑。最后,成为了秦国的国相。<br><br>四、做事情不能过于冲动。<br><br>公元前二零三年,楚汉之争时期。刘邦带领大军进攻战略要地成皋。项羽派遣大司马曹咎守住成皋,并语重心长地强调,不管刘邦怎么挑衅你,千万不要迎战。<br><br>汉军来到之后,多次找人在城外喊话,把曹咎祖宗八代骂了个遍,把楚国骂了个遍。曹咎无法忍住,出兵迎战汉军。<br><br>刘邦找准时机,等到曹咎的士兵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马上出兵进攻。<br><br>曹咎不敌,大败,最后在泗水之上自杀。<br><br>五、学会装傻,不要表现得太过聪明。<br><br>公元前二二六年,秦王准备进攻楚国,便派了大将王翦领兵六十万出战。王翦出战之后,表现得非常反常。<br><br>他一直派人来找秦王,说要秦王多给他点赏赐,要土地,要房子。秦王大笑,认为这些东西,只要你王翦把仗打赢了,都会有的。<br><br>实际上,王翦这次在外领军六十万,不仅对外对内,都像是在走钢丝一样。一旦秦王认为他有叛变的苗头,对他,对他的家人,都是灭顶之灾。<br><br>王翦的做法,就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他不断地向秦王邀功,就是向让秦王认为,王翦只是一个贪图财物的人。这样对秦王来说,只要不断地用财物,就能够牢牢控制住王翦。<br><br>王翦用贪图享乐的形象,换取了秦王的信任。<br><br>六、关键时刻,要沉着冷静,这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能力。<br><br>公元前二零三年,刘邦在与项羽对线的过程中,被项羽射中胸口,情况非常危险。但是,在这种危机的关头,刘邦知道,他绝对不能倒下去。一旦他倒下去,军心不然不稳。临场换将是大忌,更不用说主帅倒下了。<br><br>于是,刘邦强忍痛苦,笑着说,项羽你这个小子,居然射中我的脚。回到营帐中,已经快要倒下的刘邦,还强忍着进行阅兵。刘邦的做法,稳定了军心,也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军队最后,取得了胜利。<br><br>七、善于听不同的声音,虚心接受意见。<br><br>公元前二零六年,刘邦率领大军进入咸阳。刘邦与他的部下,看到宫殿,车马,宝物,妇女,顿时间都傻了眼,都不想走了。<br><br>这时候,刘邦手下樊哙跳出来对着刘邦说:“你是想要整个天下,还是想成为一个富翁呢?正是因为这些华丽的东西,才导致了秦朝的灭亡,你要这些做什么?还不赶紧回到霸上,不要在宫中逗留了。”<br><br>而刘邦虚心地接受了樊哙的意见,带领军队回到了霸上。<br><br>八、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br><br>公元前一二一年,汉武帝视察马匹的情况,跟随汉武帝一起的,还有整个后宫的人。后宫的人,都是举国上下极具美色的女子,这么一大群美女站在旁边,所有的男人,目光都望向了她们。<br><br>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养马的金日磾。金日磾目不斜视,专心顾着马匹,确保汉武帝的视察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问题。<br><br>而金日磾的一举一动,也被汉武帝看在眼里,最后被汉武帝召见,逐步升迁,成为汉武帝身边重要的一员。<br><br></h3> <h3>《资治通鉴》这本大书,应该如何入门?<br>(转载)<br><br><br> 看到有朋友留言,关于如何入门《资治通鉴》的内容,简单分享一下我的阅读过程。最初是听书,里面有整体介绍这本书内容的,具体在哪里听书,我觉得有很多听书的平台,比如喜马拉雅app,里面内容比较丰富,各种形式的讲解,还有带读,有空可以去听听了解一下。<br><br>喜欢哪个主播的内容,就去听哪个,不喜欢直接刷过去就好;得到app,里面有《熊逸讲透资治通鉴》这门课程,熊逸老师博学多识,他讲的内容范围涉及面比较广,融合了很多经典,有助于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历史,不过这个课需要付费。我最初是通过这两个app,开始对《资治通鉴》感兴趣的。<br><br>图片<br><br>关于参考的书籍材料,朋友送了我一套《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原文+翻译)简略版,同时我也在微信读书app配合着《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还有柏杨那套《资治通鉴》一起看,这些资料足够我们去了解整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内容。<br><br>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一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感兴趣,也可以再去看看相关的传记,这样结合不同人物的背景,去了解这个人以及他的行为、经历,感觉更立体一些,好像你跟这些历史人物出生在了同一个时代,仿佛他们的事就发生在自己的生活里。<br><br>目前我读到汉朝的部分了,明确来说是汉纪十二。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汉武帝身边几位大臣大将的故事,还有就是汉武帝相信乐成侯丁义推荐的方士栾大,各种赏赐,被蒙在鼓里却不自知,希望通过这些“偏方”实现内心的想法或者说欲望。<br><br>那么这位方士栾大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够骗得了汉武帝及周边的一些人呢?这些人可都是大人物,或者说可以用大英雄来概括。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无外乎就是骗子的个人特质还有就是被骗人当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情绪反应,以及通过这些反应洞察到的他内心深处的渴望。<br><br>骗子的特质:栾大这个人不仅口才比较好,而且富于谋略,胆大爱吹牛,让人听起来就跟真的似的。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原文对栾大的介绍以及他跟汉武帝的一段对话。</h3> <h3>这么一大篇描述,翻译过来就是乐成侯上书举荐栾大。栾大是胶东王刘寄宫里掌管日常生活事务的宫人,之前曾和文成将军在同一个师傅那里学艺,后来他就成了胶东王管理配制药品的官员。<br><br>当时乐成侯的姐姐就是胶东康王的王后,没有儿子。康王去世,别的姬妾的儿子被立为嗣王。而康后有过淫乱的行为,与新王不是很合得来,两人互相想尽办法加害对方。<br><br>康后听说文成将军已经死去,就想要讨好皇帝,于是派栾大借着乐成侯的推荐觐见皇帝谈论方术。武帝虽然杀了文成将军,也后悔这么早就让他死了,叹惜自己没有让他献出全部方术。<br><br>等到见了栾大,皇帝十分高兴。栾大这个人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说话很讲究策略,而且敢于说大话,处事非常果断。他夸口说:“我曾经在海中来来往往,遇到过安期生、羡门高这些仙人。<br><br>但他们都以为我地位很低,并不相信我。又认为康王仅仅是个诸侯而已,不配给他那些神仙方术。我多次向康王进言,康王却并不任用我。我的老师说过:‘黄金能够炼成,黄河决口也能堵住,长生不死的药物也可求得,神仙也能招来。’<br><br>当然了他还懂得自保。所以补充了一句:我现在就怕自己像文成将军那样遭临杀身之祸,那么所有的方士都得闭口不言,不敢再提到方术了。后面又跟皇帝要了身份地位赏赐巴拉巴拉。<br><br>那么汉武帝为啥会答应他?因为汉武帝也不是吃素的,让他表演了一个小片段,也就是斗棋,来判断这个人能力如何。我猜想,栾大运气也好,就过关了。<br><br>后面就是栾大为汉武帝“排忧解难”了,关于“引神仙、治黄河”相关的内容。读的过程就觉得真是开了眼了,但是这就是事实。让我想到了几年前看的一本书《我是个算命先生》,里面就讲到关于人性的东西。<br><br>一是贪、二是怕、三是忧,而且人们还总是觉得“已经付出了那么多”“来都来了”就凑合赌一把吧,最后被骗的团团转,或者满盘皆输。给我的启发就是:生活中要保持清醒,尽量不要病急乱投医,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要什么都不顾的的去“赌”,因为结果不会真如你所想的那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