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9日下午5:30分,临高中学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中山铜像揭幕暨纪念馆落成剪彩仪式。出席仪式人员为校领导班子成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高一(9)班班主任及全体同学。</p> <p class="ql-block"> 本次仪式由校团委副书记陈卫民同志主持。通过主持人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中山纪念馆的筹备背景和建设过程。一直以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中山纪念馆的建设。经过多年的酝酿和筹备,如今我们终于建成了中山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当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临高人民为了纪念他,于1931年在临城东郊兴建了中山纪念堂。为了丰富纪念堂的文化内涵,更直观地呈现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情操,学校在纪念堂内置像设馆,供人瞻仰、参观、学习,把它作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仪式第一项:林明国校长为孙中山铜像揭幕</p> <p class="ql-block">仪式第二项:林明国校长、王春雨副校长共同为纪念馆剪彩</p> <p class="ql-block">仪式第三项:向孙中山铜像献花</p> <p class="ql-block">仪式第四项:王春雨副校长为仪式致辞</p><p class="ql-block"> 中山铜像揭幕及纪念馆开馆致辞</p><p class="ql-block"> 致辞人:王春雨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省香山县人。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推翻了清朝,终结了中国二千年的帝制,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做了一名西医医师,为民救死扶伤。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清政府日益腐败,中华民族处于灭亡的危险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觉醒的孙中山弃医从政,立志救国,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终生进行革命宣传和革命斗争。不辞千苦万难,置生死于度外,先后到日本、欧美、东南亚向华侨传播革命思想,筹集革命经费。先后在檀香山、东京联合革命团体,成立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等革命组织。先后在全国多地举行十多场武装斗争,最终取得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袁世凯称帝,孙中山领导发动讨袁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起护法斗争。</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独立与统一、自由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他先后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非常政府非常大总统等职。他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逝于北京。他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为救中国奋斗终身,他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爱国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具有推动和激励作用。孙中山先生永远是照亮中国前进的一颗闪亮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就要学习他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于强国事业之中,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仪式第五项:参加仪式的领导和师生向中山先生三鞠躬</p> <p class="ql-block">仪式第六项:参观中山纪念馆。图为王春雨副校长为同学们讲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林明国校长和王春雨副校长参观中山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陈少荣主任参观中山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陈卫民副书记参观中山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陈卫民副书记、高一(9)班班主任龚福君和高一(9)班学生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庄严大气的中山纪念馆内景</p> <p class="ql-block"> 参观中山纪念馆,我们有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深感吾辈使命之重。正如王春雨副校长在纪念馆落成之时所言: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就要学习他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于强国事业之中,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未来岁月里,临中学子更要秉承中山先生遗志,学习其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图/文:李亚峰</p><p class="ql-block"> 校对:陈少荣</p><p class="ql-block"> 审核:王春雨</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