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罗家洞寺,位于黄河岸边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刘家峡罗川村。罗家洞寺又名悬空寺,著名的古河州八景之一,是藏传佛教寺院,历属拉卜楞寺管辖。</p> <p class="ql-block">罗洞寺的传说~有一位叫潘唐娃的尼泊尔僧人受大师指点,不远万里,来到此地。与当地罗家川罗荣之女罗金环一段不平凡的佛缘,终修正果,坐化舍利的传奇故事,还有二佛化兔开山的曲折经历。</p> <p class="ql-block">建在悬崖峭壁上的罗家洞寺藏语称典却让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它建于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p> <p class="ql-block">关于它的兴建,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据碑志记载,早在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 尼泊尔有个王子叫潘唐娃,他从小出家为僧,严守戒律,苦心修炼,后潘唐娃之师授其“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眼前珊瑚树、尔当此处留”的偈语,他依此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中国寻找缘地,终于在罗家洞找到了禅坐修炼之处,他饥饿时才下山沿门化缘,村人罗荣为助其修行,使养女金环早晚送饭,寒暑风雨从不间断,经过数年苦心禅修,功德圆满,潘唐娃与金环二人共同成佛,静坐洞中,洞门关闭。</p> <p class="ql-block">至成化二年(1466年)洞门启口,显修出世,人称典却佛,于是地方信士募资建寺,鼎立香案,树碑立志,聘请喇嘛主持寺务。</p> <p class="ql-block">罗家洞寺的建筑布局分洞上洞下两部分,洞窟位于高崖绝壁之上,殿阁建于洞窟之中,这是寺院的主体,典却佛出世的自然洞窟内,建有主殿三间,中间为两层楼阁,主殿右侧为弥勒殿,内供弥勒佛像,罗家洞寺在清同治年间毁于兵变,光绪年间修复,1958年再毁,1984年又进行了重建。</p> <p class="ql-block">大家寺内及高处看到的就是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的美景,淘淘黄河,穿过刘家映水电站,向西奔腾而去,奔流五里后突然折转向北,身后留下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洞下山脚处建有大经堂,菩萨殿,护法殿,吕祖殿,主体建筑大经堂为砖木结构,藏汉结合式建筑。通高10米,面阔5间,进深3间,屋面青色筒瓦覆盖,横脊上装饰有馏金双鹿灵芝,呈卧姿的双鹿与真鹿一般大小,气势快恢宏,更加突出了大经堂在建筑群中的主体地位。</p> <p class="ql-block">潘唐娃与全环女修行成佛的故事,在中尼民间广为流传,象征着中尼友谊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罗家洞寺有着世界上唯一一例双尊肉身像,所以在藏传佛教中有很大的影响。历代来朝礼的高僧大德和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僧俗络绎不绝,如六世班禅大师、嘉木样大师、贡唐大师、土观呼图克图、章嘉呼图克图等。随着三世德唐夏茸活佛不断修葺以及在国内的弘法,使罗家洞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p> <p class="ql-block">当人们从山下仰望,红崖绝壁上镶嵌着一座独立缥渺的飞楼,上接蓝天,树遮花掩,犹如仙阁,景色十分壮观。再从洞上俯视,山坡下金堂殿阁林立,黄河西流“S”形大拐弯、农家院落和成片的塑料温棚、雾宿睡佛的山形等景观,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罗家洞寺,当人们从山下仰望,红崖绝壁上镶嵌着一座独立缥渺的飞楼,上接蓝天,下临深渊,树遮花掩,犹如仙阁,景色十分壮观。再从洞上俯视,山下坡滩殿阁林立,建筑层叠,依势起伏,规模宏伟。寺周翠柏映岩,清静幽雅,真乃栖仙修佛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