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别山,西接桐柏山,东延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千米,南北宽约175千米,大别山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由东向西呈现丘陵、低山、中山、高山的地势特征。最高峰叫白马尖,海拔1777米;次主峰多云尖,海拔1763米;第三高峰天河尖,海拔1755米;三峰成品字型三足鼎立。</p> <p class="ql-block"> 大别山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坐落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大别山脉包括鄂豫皖三省的20余县。</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地区是中国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p> <p class="ql-block"> 岳西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处大别山腹地。境内山高岭陡,重峦叠嶂,</span>河谷深曲,冲涧交错,树林茂密,古木参天。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p> <p class="ql-block"> 岳西县的设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党组织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先后在皖西的潜山、太湖、霍山、舒城四县边界的大别山腹地开展革命活动。特别是1935年初重建二十八军、建立皖西特委后,在此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给予国民党围剿部队及地方武装以沉痛打击。</p><p class="ql-block"> 因地处四县边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国军围剿不力,相互推诿扯皮。为统一指挥,加强对红二十八军围剿,于1936年1月将上述四县边界地区划出设立岳西县。可以说岳西县因中国土地革命而生,因红二十八军而设。</p> <p class="ql-block"> 在大别山中1932年9月设立的立煌县(因卫立煌在此围剿而设立,现为安徽金寨县),1933年10月设立的经扶县(因原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字经扶,而设立。现为河南新县)均为同样原因而设立的县。</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安徽岳西县风光。</p> <p class="ql-block"> 鹞落坪在岳西县包家乡境内,与湖北英山县桃花冲遥遥相对,四周群山环绕,坪内溪流潺潺,苍松萃竹,自然环境极为优美,四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60余座,其中驮尖、多枝尖海拔达1700多米。</p> <p class="ql-block"> 鹞落坪是大别山区建立最㬇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先后长征远去后,根据地的斗争空前惨烈,各级党组织、红军部队、便衣队离开老根据地,向大山深处、深山老林转移发展。此时中共皖西特委首先发现、迁驻鹞落坪。不久,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在转战途中进住,在此建立游击根据地。鹞落坪逐渐成为红二十八军领导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大本营和中心游击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红二十八军的成立。</p><p class="ql-block"> 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后留下的部队(主要是肃反下来还未杀头的苦工队和伤病员)与鄂东北独立团在安徽岳西县凉亭坳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未设军长,高敬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八十二师和手枪团,约一千三百余人,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22日,在安徽省岳西县青天畈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代表开始停战谈判,此时在主要方向基本实现停火。7月28日在岳西县九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谈判成功签字。之后红二十八军和部分地方游击队、便衣队等开始到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集结、整训。1938年1月8月新四军成立,红二十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游击支队,高敬亭任司令。一至三支队的司令员分别是陈毅、张鼎丞、张云逸,粟裕仅为一支队的副司令。</p> <p class="ql-block"> 红二十八军从1935年2月重建到38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在与中央及地方党完全失联的情况下,展开了三年独立自主、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南征北战、东进西突,浴血奋战。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大别山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p><p class="ql-block"> 红二十八军还多次跳出大别山到敌占区作战,西征至桐柏山西部边沿,南下游击到长江边,达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牵制敌军、破坏敌补给线、补充我装备给养、扩大红军影响的目的。</span></p> <p class="ql-block"> 红二十八军先后同前来围剿、住剿的国民党中央军、西北军、东北军、黔军、镇嵩军、地方保安团等部队进行过多次战斗,胜多负少,创造过一个排打败一个营的战绩。部队由刚成立时的1300人发展到整编时的3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整编为新四军四支队的红二十八军装备精良,很多战士配备一长一短(一支驳壳枪,一支双环步枪),一班一挺轻机枪,一连一挺重机枪,甚至一排有一挺重机枪。是新四军四个支队中人员最多(约占新四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装备最好的支队。</p> <p class="ql-block"> 红二十八军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 一是默默无闻。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与山外基本没有联系,到三八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才与中央取得联系。</p><p class="ql-block"> 二是肃反的时间最长。大多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基本就停止了肃反,红二十五军在与一方面军会合后也停止了肃反,只有红二十八军肃反到三七年底。</p><p class="ql-block"> 三是历经磨难,命运多舛。高敬亭被错杀后,部分指战员受连累被错杀或被捕,一些指战员因此脱离了部队,严重影响了四支队士气和战斗力,中央派徐海东去任职才将队伍稳定下来。四支队很多将士未得到应有的重用,能力未得到发挥,红二十八军及四支队的事迹未得到宣传报导。</p><p class="ql-block"> 皖南事变后重组新四军,四支队整编为新四军二师,全师一万八千人。师长张云逸,副师长罗炳辉。</p> <p class="ql-block"> 小歧岭昭关——湖北侧</p><p class="ql-block"> 关上古人对联:楚尾吴头一关扼险 ,淮南江北二岭扬威。</p> <p class="ql-block"> 小歧岭昭关——安徽侧</p><p class="ql-block"> 关上古人对联:一门通皖鄂,两眼看江淮。</p> <p class="ql-block"> 小歧岭是一处古关隘,自古就是吴楚边界,岭上还残存着楚长城的遗迹,西边是安徽省岳西县的鹞落坪,东边湖北省英山县的桃花冲。</p> <p class="ql-block"> 小歧岭也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岭东侧的水流入长江,西侧的水流入淮河。</p> <p class="ql-block"> 小歧岭上的楚长城。</p> <p class="ql-block"> 小歧岭上的楚长城。</p> <p class="ql-block"> 小歧岭北侧山岭上的望江楼。据说天好时可以看到长江的。</p> <p class="ql-block"> 小歧岭风光。</p> <p class="ql-block"> 1936年民国政府原计划是将皖西的潜山、太湖、霍山、舒城四县边界地区与湖北省英山县的桃花冲一起划出设立桃花县的,可由于跨省不宜协调等原因,设立了岳西县,没有包括桃花冲,因此说明上述地区地质地势及革命根据地特征是相同的。</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溪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溪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溪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溪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溪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溪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溪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溪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溪红枫。</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溪的枫叶。</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冲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冲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英山县桃花冲风光。</p> <p class="ql-block"> 湖北省浠水县与蕲春县交界处的三角山,此山明显低于鹞落坪、桃花冲,最高峰海拔千米有余。山下向低山丘陵过渡。也是红二十八军的游击区。</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上红二十八军革命洞。</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顶处的东门,刘伯承元帅挺进大别山时曾在此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高大挺拔的萃竹。</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高大挺拔的萃竹。</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高大挺拔的萃竹。</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高大挺拔的萃竹。</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高大挺拔的萃竹。</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高大挺拔的萃竹。</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高大挺拔的萃竹。</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高大挺拔的萃竹。</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山腰挺拔的松树、茂密的松林。</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山腰挺拔的松树、茂密的松林。</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山顶挺拔的黄山松(迎客松)。与黄山迎客松同属同科,三角山顶的石头也与黄山石头相同,松树可以扎根于石缝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山顶挺拔的黄山松(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上 俯视远山。</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上 俯视远山。</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上 俯视远山。</p> <p class="ql-block"> 三角山上 俯视远山。</p> <p class="ql-block">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大别山东南麓,呈现由山地向丘陵、平原过渡地势。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鄂豫两省交界,</span>红安县城北23公里处,东邻麻城,北接河南新县。</p><p class="ql-block"> 七里坪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二十五军重建地,红二十八军的整编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鄂豫皖苏区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七里坪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曾被命名为“列宁市”。</p><p class="ql-block"> 1932年8月红四方面军撤离七里坪后,党和红军失去对七里坪的控制和占领达整整五年时间,直到1937年8月初红二十八军在此集结、整编。</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是七里坪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原名正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全长约700米,街宽7米。南北有城门楼,花岗石条砌成。古朴的徽派建筑,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还有以龙蛇鸟兽造型装饰的马头墙和花岗石条铺就的地板,整条街古色古香,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光浩门遗址、七里坪工会、郑位三故居、苏维埃银行、食堂、红军经济公社、红四方面军指挥部、革命法庭等旧址至今保存原状,被誉为大别山区“红色第一街” 。</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革命旧址——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革命旧址——红安县赤色邮政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革命旧址——列宁市经济公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革命旧址——七里坪工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革命旧址——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革命旧址——鄂豫皖苏维埃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革命旧址——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 长胜街革命旧址——郑位三革命事迹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七里坪倒水河畔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1931年11月7日 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总兵力共4.5万人。</p><p class="ql-block"> 1932年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面对30多万国军发起的第四次围剿,决定放弃鄂豫皖西征。1932年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p><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仅仅坚持了一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后 于 1932年11月重建的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苏区坚持了二年,于1934年11月离开鄂豫皖苏区开始西征。</p><p class="ql-block"> 倒是红二十八军从1935年2月重建坚持到1938年1月在七里坪集结整编,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多的游击战争,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红二十八军中有很多老同志是从参加黄麻等起义开始,先后在红四方面军或红二十五军工作过,因伤病、被肃反编入苦工队和特意留下少量部队坚持大别山武装斗争等原因没有随队长征,后编入了红二十八军,可以说只有他们参与并见证了大别山十年土地革命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七里坪蔡家湾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经谈判红二十八军到七里坪集结、整编时军部设于此,当时叫蔡氏祠堂。这之前红二十八军从未进入过七里坪。七里坪做到了有始有终,这是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谈判时一定坚持到七里坪集结、整训的原因,由此可见红二十八军广大将士对七里坪深厚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七里坪八一村(又名王锡九村)。是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和中央政治保卫局第三分局鄂豫皖特区政治保卫局旧址,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首唱地,也是张国焘肃反重灾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七里坪八一村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七里坪八一村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七里坪秦罗庄的秦氏祠堂——抗日干部训练班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七里坪秦罗庄的秦氏祠堂——抗日干部训练班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七里坪秦罗庄的秦氏祠堂内部——抗日干部训练班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七里坪秦罗庄红二十八军新兵营招兵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七里坪秦罗庄红二十八军新兵营招兵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 新集南城门旧址。 </p><p class="ql-block"> 新集地处大别山腹地,四周低山环抱。1931年2月红军攻克新集后,鄂豫皖苏区党、政、军首脑机关相继迁入或在此建立,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川陕后,新集成为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游击区。境内有革命旧址10余处。</p><p class="ql-block"> 新集原是河南省光山县的一个镇,1933年10月 民国政府设立经扶县后,新集是县城所在地,解放后改为新县。</p> <p class="ql-block"> 新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新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 新集——鄂豫皖苏维埃政府税务分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 白雀园镇地处大别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为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隶属河南省光山县,是革命老区。</p><p class="ql-block"> 白雀园镇境内有红四方面军司令部、红一军司令部、鄂豫皖苏区经济公社、苏维埃政府、鄂豫皖中央分局军委临时革命法庭等革命旧址。</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下旬至10月底,张国焘在此以清洗所谓“改组派”、“AB团”、“第三党”为对象,采取极其残酷地手段,掀起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有2500多名红军指战员在此遭到错杀,制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冤案——白雀园大“肃反”。</p><p class="ql-block"> 有关资料显示鄂豫皖根据地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被“肃反”错杀的红军指战员多于在战场上牺牲的红军指战员。</p><p class="ql-block"> 图为河南光山县白雀园——白雀园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许继慎(1901—1931),黄埔军校一期生,两次参加东征,历任叶挺独团营长、团参谋长,鄂豫皖特委委员、红军第1军军长,中国当代36位军事家之一。1931年11月在“白雀园大肃反”中被诬陷以“改组派”、“第三党”、“反革命”等罪名,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时年30岁。</p> <p class="ql-block"> 在红四方面军成立前,许继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p> <p class="ql-block"> 程训宣(1911年-1932年),女,湖北黄安人,1928年参加革命队伍,1929年入党,从事妇女工作,乡苏维埃政府委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9年和徐向前结婚。</span></p><p class="ql-block"> 1932年张国焘(肃反)将程训宣关押于王锡九村,将她双手吊于梁上毒打,逼她供认徐向前是“改组派”、“AB团”,未果。后在王锡九村附近的黑洼将其杀害。年仅21岁。</p><p class="ql-block"> 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回到延安,找到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周纯全问:“程训宣有什么罪,你们为什么要杀她?”周纯全羞愧难当地说:“她什么罪也没有,抓她是为了搞到整你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徐向前听后悲从中来,“哇”的一声吐出一口血,然后默默地转身离开,从此二人再无交集。</p><p class="ql-block"> 周纯全是张国焘肃反的主要执行者,按他的资历若不是肃反完全应该授大将军衔的,55年授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 高敬亭(1907年8月12日-1939年6月),河南省新县人,读过几年私塾,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入党。</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鄂豫皖省委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参加会议的有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会议决定省委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到桐柏山或伏牛山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同时决定留下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 至此鄂豫皖省级成员中只有高敬亭一人留在了大别山。1935年2月重组红二十八军,高任军政委,未设军长、副军长等职务。高敬亭成为了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维一一位省级干部,可以说超级集权。</p><p class="ql-block"> 高敬亭革命立场坚定,处事果断,城府深,掌握队伍能力极强,对基层士兵非常关爱。高敬亭对坚持鄂豫皖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及党组织和部队建设立下大功。</p> <p class="ql-block"> 高敬亭肃反。高敬亭严格执行了张国焘肃反路线,在红二十八军中和地方党组织大搞肃反扩大化,错杀了大批党员干部和指战员。</p><p class="ql-block"> 如:肃反红八十二师政委方永乐,皖西特委书记徐诚基,手枪团团长余雄等等,这些战将若活到55年都有可能晋升上将的。鄂东北特委将高敬亭妻子张宗杏肃反杀害后,高敬亭反手将鄂东北特委全部成员枪杀。这那是肃反,是内讧、是屠杀呀。</p> <p class="ql-block"> 枪决高敬亭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是东进不力。四支队整编离开大别山之后,无论是国军和共产党中央均要求其继续东进,占领敌后之广大地区,发动群众,打击日寇。可高敬亭行动迟缓不愿离开大别山太远。经郑位三、董必武、张云逸、叶挺等多人做工作仍没有启色,最后发展到公然抗命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二是四支队七团团长和政委出现贪污行为,后各带一个警卫班叛逃至桂系国军。</p><p class="ql-block"> 三是肃反杀人太多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高敬亭大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军部同时向党中央和国民党发出处决高敬亭的请示电报。</p><p class="ql-block"> 6月21日至23日连续召开三天公审高敬亭大会。每天有近千名指战员参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9年6月23日 傍晚新四军部</span>接到蒋委员长电令枪毙高敬亭,以正国法,以肃军纪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在中共中央电示尚未到达时,以项英、叶挺名义签署的死刑判决布告已贴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24日 清晨在安徽舒城县东西港冲褚家圩子将高敬亭执行枪决,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 在高敬亭被枪决二小时后中共中央复电指示:“对高采取一些过渡办法,利用目前机会由军部派遣一些得力干部到四支队工作。”</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于1977年4月27日发出“机密五号”《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的文件。</p> <p class="ql-block"> 高敬亭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一是高敬亭长期集鄂豫皖军、党、政大权于一身,性格孤傲,不善也不愿与人交流。排挤走中央派到四支队工作的郑维三,又与他向中央要来的戴季英矛盾重重,暗使手脚,毒打与中央有联系的江腾蛟,对董必武、张云逸、叶挺等领导的规劝置若罔闻。</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高敬亭最后关键时日,他的老战友、老同事、老上级没有一人为其说话、讲情、申辩,也没有一人私下同他推心置腹的交谈、劝戒。</p><p class="ql-block"> 三是西路军兵败后,陈昌浩脱离延安,表示要回家乡重新组建部队,延安的许世友等多人表示了响应。陈昌浩也给高敬亭写了信,中央和主席对此信特别在意,通过几种渠道通知高敬亭将此信上交中央,可没看到此信是否上交了中央表述。</p><p class="ql-block"> 四是在枪决高敬亭二小时后我党中央回电不杀高敬亭,这二个小时的错位更是遗憾和耐人寻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