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的来历---文史掌故民俗238

凝固的火焰

<p class="ql-block">马建忠</p> <p class="ql-block">《马氏文通》</p> <p class="ql-block">  秦朝以前人们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读文章的人先要 考虑断句,如断句不当,就会误解文章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汉代才发明了 “句读”符号。“句”是语意完整的段落,用“,”表示停顿;“读” 是语意未完,但需要停顿的地方,用“√”表示停顿。</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 代,句读符号有了改进,用“。”表示句的停顿,用“,”表示读的 停顿,这是很大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直到清末,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 有一部分是专讲句读的,他总结了中国历代的句读之学,并 做了具体阐述。但他讲的句读,还只限于读文章时的断句和停顿。中国历代句读,对阅读确很有用处,但作为标点符号来说,一不完备,二不表意,只是便于断句。 </p><p class="ql-block"> 西方的标点符号跟中国的一样,也是从无到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慢慢形成的。意大利语法学家A·马努提乌斯(1450—1515)是新式标点符号的奠基人,他从表意功能考虑,制定了五种标点符号:“,”“;”“:”“。”“?”。这五种 基本的符号,相继为各种语种所采用,严复是中国第一个把 西方标点符号用于汉语著作的。</p><p class="ql-block"> 1919 年,中国国语会议定新式标点符号案时,认为用标 点符号的本意,就是要把文字的意思表达得格外明白,格外正确。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决议:决定采用西方通行 符号,另外斟酌中国文字的需要,变通一两种符号,并加入一 两种符号。这些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这就是我国从 民国以来一直使用的标点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