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峪首阳山

大风

<p class="ql-block">耿峪口首阳山牌楼</p> <p class="ql-block">耿峪首阳山</p><p class="ql-block">耿峪是距西安西南约60KM的秦岭七十二峪著名山谷,说他著名是因为有号称“千里秦岭第二峰”的首阳山,还有源自于商周大战前伯夷与叔齐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车从西汉高速涝峪口收费站绕行关中环线,西行约十二公里,当你看到高大的首阳山门楼时,这里就是耿峪的入山口,山口的村子叫耿西村、山里的村子叫耿峪村,都与耿峪相关。</p><p class="ql-block">耿峪,当地人谐音叫景峪,是因为耿峪内风光秀丽、峡谷幽深,有恰似仙境一般的风景。耿峪内有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洞、潭、瀑、池,有不同海拨高度下的桦树林、箭竹林、杜鹃林以及高山草甸,也有人文悠久的香山寺、观音山、白雀寺、鹰嘴寺、庙台山、首阳山等人文景点,到处充满着“奇、险、清、幽;秀、静、古、舒”的气息,犹以首阳山及伯夷、叔齐的传说最为凄美。</p><p class="ql-block">进入耿峪的小路叫401乡道,前行2公里西侧山梁上就是香山寺,古时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曾在此修行,公主脂粉留香,后改名香山寺,因公主曾舍一只手与一只眼为父疗疾,后经达摩祖师点化成为千手千眼菩萨,也是观音菩萨的法相之一。妙善公主死后葬于山头,这个山头也就有了公主庙与公主坟。</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拆除的别墅与山庄都已经复绿种上了松树,东侧的山梁上有一个叫黑虎殿的地方,相传是财神赵公明收伏坐骑黑虎的地方,至今还有土庙分享着人间香火。</p><p class="ql-block">沿乡道行进约8KM,向东的支沟叫白杨岔,从白杨岔爬山就到了观音山,观音菩萨是中国民间人气最火的菩萨,没有之一,送福,送寿,送子,送财,民间的观音堂上基本都有一块匾,“有求必应”,毕竟这神少,求神的人多,观音有多累,她的辛苦有没有人能分担,或者她法力无边也就不得而知了。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观音山这一个名字就被很多地方使用着,沣峪的观音山景区叫东观音山;西汉高速通过的观音山隧道取名于南观音山,而耿峪里的也就俗称西观音山了。西观音山上的观音菩萨莲台是一支火莲花,每六十年变一次法相,这里也就六十年着火一次,经历了N多个轮回。</p><p class="ql-block">沿着主沟过了一个叫梨园子的地方后,乡道结束,再前行只有山间小径,间或着清冽的河水,每天仅中午能照上三两个小时的太阳,小径约行两公里,河分左右,路分东西,东边的山沟叫熊岔,西边的山沟叫大石门。爬首阳山的道路是沿熊岔走的,这里峡谷幽深,水急石滑,没有桥的话,一定是要涉水而行的,记得前几次爬首阳山,除枯水季外,毫无例外地要湿足湿身。只是今年有林场森林抚育工程修的便桥,行进时也就便宜许多了。</p><p class="ql-block">再前行不远,有一段爬山的道路叫练驴坡,一听名字都知道是驴友兴起后才取的,原来都叫好汉坡,概言没有一点好汉精神,到山下就望坡止步了。这里是不多的岔路口,路上就有香客因无力爬上首阳山而就地焚香焟纸表的遗迹,正应国人敬神求仙时的口头禅:“心到神知”。</p><p class="ql-block">从好汉坡到将军石,再到熊岔庵,海拨从1300米迅速上升到2000米,这一路坡度都在60度以上,除个别地方横切着走外,大部分沿着山坡走向垂直上爬,古树与乱石充斥着整个行程,只是到了熊岔庵这个庙前后,才能稍微平缓一些。</p><p class="ql-block">过去的时候,首阳山庙名气很大,每年朝觐的香客游人很多,向十里的山路,一天肯定是走不到的,这样就产生了中途休息的熊岔庵,这里是从熊岔上首阳山的道路与观音山登山的线路交叉口,也是香客歇脚的地方,在这里过夜也是朝拜者无法选择的站点。现在的熊岔庵有正房三间,供奉神灵的祭台已经修好,门前有从山上引来的水源,已经破败的几个塑料棚应该是修庙时临时住人用的。</p><p class="ql-block">过了熊岔庵后面的一片小草甸,再过一处古矿洞后,基本就到了爬山的后期,经过俗称“骆驼脖子”的山丫口后,很远就能看到首阳山的五花石了。路边随时可以发现多味中草药,有仙灵脾、灯台七、牛角七、茖葱,东望甘峪,沟深林莽;西看耿峪,来路蜿蜒;南望田峪,山高水长。从熊岔到首阳山草甸路程约四公里。</p><p class="ql-block">首阳山主峰2720米,因人文景点丰富,有“千里秦岭第二峰”之称,据《南山谷口考》记载,“(甘谷)又西为耿谷,今讹为景谷。东至甘谷十里。在周至县东南60里。有耿谷水,北入渭。通志云:谷南六十里有高山岭,有池,周五里。”这首阳山也叫九头山、高山岭,山头草甸内有一天然水池,大小仅十余平方,远没有通志记载的周长五里有规模。主峰是九头山庙后面的巨石,也称为五花石。向南沿大坪梁草甸、黑龙沟草甸,爬过户菜路可以到分水岭上的秦岭梁。</p><p class="ql-block">首阳山的位置在秦岭主脊北侧十几公里的地方,这一带向东没有高大的山峰阻挡,向北可以直视关中平原,每天清晨人们总是先看到山头迎着朝阳,后因之得名。</p><p class="ql-block">首阳山之所以名闻遐迩,当与伯夷、叔齐有关。时间大概是商末乱世、周朝初兴之时,伯夷、叔齐乃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是大概位于今河北辽宁一带的一个小国,其父死,遗命叔齐继位,而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遂让位于他,伯夷却认为父命不可违,便逃跑了,叔齐也不肯继位追随着伯夷一起出逃。他们听说周文王礼遇老人,就投奔西歧而来。这时周文王姬发已经去世,周武王姬旦继承父业,挥师伐纣,车载着文王的牌位行军。伯夷、叔齐叩马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卫士欲杀之,姜太公曰:“此义士也。”卫士就把他们赶走了。武王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河后陈兵于牧野,殷纣王发兵70万拒之,奴隶阵前倒戈叛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了,从此周朝成为天下共主。</p><p class="ql-block">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这薇就是野豌豆,在秦岭一带有大量分布,春可食叶芽,秋可食果籽,短时间不会饿死。后来周大夫王摩子到首阳山,当面相诘:“子不食周粟,而食周薇,何如?”伯夷、叔齐无奈做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首阳山上。太史公叹其人,将其记于列传之首。3000年来,首阳山久负盛名,成为历史文化名山,后来有山西、甘肃等地宣称首阳山在他们的地盘,形成文化名山之争,然兴周伐纣路过的首阳山,非此山莫属。</p><p class="ql-block">10月17日,与几位同事再爬首阳山,夜宿山上古庙,衿寒难寐,想起古庙上的一幅对联:“山门不闭凭雾锁,古寺无灯靠月明”下应此景。次日晨起观日出,偶遇夜爬观首大穿越的绿树户外,年轻驴友名叫“灼然”,照片请自取。最后以《题首阳山》一首收尾:夷齐兄弟耻相争,冒死谏阻西歧兵,首阳采薇传千古,身后长留节义名。</p> <p class="ql-block">状元楼</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山水情</p> <p class="ql-block">首阳日出</p> <p class="ql-block">树上的木灵芝</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红姑娘</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首阳山极顶</p> <p class="ql-block">流瀑</p> <p class="ql-block">薇菜</p> <p class="ql-block">云雾</p> <p class="ql-block">云雾缭绕</p> <p class="ql-block">日出</p> <p class="ql-block">美景</p> <p class="ql-block">草甸风光</p> <p class="ql-block">海拔2720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