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政委——灵儿语录

杨雪逢

<p class="ql-block">原创作者:龙政委</p><p class="ql-block">设计制作:杨雪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讲一讲中国文化之中的“五行大系统”。如果不懂五行,恐怕很难理解中国文化,因为五行普遍应用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近百年来,为了让从西洋引进的“分科之学”立稳脚跟,所以,我们对“阴阳五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扰乱人们对五行的认识。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国人对中国文化、以及在中国文化前提下,产生出来的各种制度、技艺都产生了怀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医和中药。当然,如今的中国人并没有完全否定阴阳五行,但是,却贬低了或者歪曲了阴阳五行的大有人在,原因何在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人已经习惯了用西方的“科学”作为唯一标准。比如把“五行”看作是“五种物质”,是不符合“科学”的;比如把“阴阳”看作是“对立统一”关系,而不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其实,阴阳五行绝非如此简单,甚至完全可以说,这是“科学”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所不能包容的,相反,阴阳五行可以包容“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只求让百姓吃饱穿暖,让百姓能够富裕,却不致力于礼义教化,却不致力于使民众向善敬贤,则“饱暖思淫欲”者众,而“保暖思礼义”者少。倭寇侵华的时候,中国人抓到倭寇的俘虏,虽然倭寇像禽兽一样,或者禽兽不如,但是,中国人不虐待俘虏,因为倭寇不是人,我们却是人。如果在中国军人和倭寇鬼子战斗的时候,目的是要把倭寇赶回他们的老家,他们却坚决不走,因此而杀掉倭寇鬼子,是中国人应有的做法。倭寇的兽行,表明倭寇像禽兽一样了,丝毫没有了良心和良知,我们却不因此让我们自己也像禽兽对待禽兽一样,我们要用人的方式去对待禽兽。这就好比说,狗咬人,人不能去咬狗,但是,人可以把狗拴起来,可以把狗赶走,可以打狗,对疯狗则可以打死。“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遇到贫困,我们都希望摆脱,然而,如果不顾良心良知,只求尽快摆脱贫困,就会造成混乱;对待恶人、仇人,我们都会痛恨,然而,如果不顾良心良知,只求快速而彻底地消灭恶人、手刃仇人,也会造成混乱。只要我们始终想要使百姓生活无忧无虑,注重仁政落实,注重礼义教化,在百姓受侵略者侵害的时候,百姓为保家卫国而死,死而无憾。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因此,不要在限制言论上下功夫,相反,只要我们遵奉正道,效法尧舜,举贤任能,造福天下,就一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如果用中国文化经典来行教化,然后选拔君子从政做官,那么,政府就可以是遵循正道而使国泰民安的政府,从而得到庶民的真心拥戴。如果用中国文化经典来行教化,然后选择君子成为党员,那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君子群体,从而得到庶民的真心拥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能得到庶民真心拥戴的政府和君子群体,庶民当然也就不会热衷于“舆论公开”和“舆论监督”了。</p> <p class="ql-block">古人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从修炼成神仙的角度说的。儒生学儒,不是为了自己成为超出人间之外的圣、仙、佛,而是在于使天地之间平和吉祥。不要把人间看作“无边苦海”,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天堂”,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后代身上。我们的方向在于,使人生无愧于“人生”,使人间长久太平。任何一个人通过修养,而能够做到以善心善性说话做事,必然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和善,进而能使周围的人越来越和善。</p> <p class="ql-block">有这样的善心善性的人,不仅会善待人,也会善待鸡犬,不去侵害天地万物,不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吗?孟子说过,路途之上的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看到这个说法,我们常常产生一个念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尧舜那么大的能耐,也做不了天子,平天下跟我没什么关系。”我想,恐怕孟子此说,是说人人都有跟尧舜一样的善良本性,人人都可以按照尧舜之道去说话做事,并不是说人人都要成为圣人、天子。当然,能够“明明德于天下”的人,非圣人、天子莫属。可是,我们无法做到“明明德于天下”,总能做到“明明德于国内”吧?我们无法做到“明明德于国内”,总能做到“明明德于家庭”吧?我们无法做到“明明德于家庭”,难道还不能尽心尽力“明明德于自身”吗?</p> <p class="ql-block">想不想“明明德”,是“立志”的问题;“明明德”到什么程度,是“修身”进程和“天命”的问题。有“明明德”的志向,然后能“修身”,必然能渐渐趋向“明明德于天下”。“天下”二字,不是从土地的范围而言的,不是指当今意义上的“国家”,也不是当今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天之下、地之上,其实也就是指人间。</p> <p class="ql-block">只有人间的人类的言行举止确实能符合人之正道,才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假如人类的言行举止与禽兽草木没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枉生为人。前贤曾经把天子所管辖的所有诸侯国称为“天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下”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了。不过,“中国”不等于“天下”,而“华夏”却与“天下”的意义最接近。为什么说“华夏”与“天下”意义相接近呢?因为按照经典的含义来说,有道德礼义叫做华夏,没有道德礼义则叫做夷狄。如果人间都是夷狄,意味着人间不像人间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尧舜、周文王得到了“天下”,却不能说秦始皇、清代“皇帝”得到了“天下”,而只能说他们得到了“中国”而已。“天下”有多大?如果能理解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理解了人间失去道德礼义就叫“亡天下”,大概就可以理解“天下”有多大了。</p> <p class="ql-block">人间之人,各国之间,像禽兽一样互相厮杀,互相争夺,那么,这个人间还是“人间”吗?所以,战乱结束了,只能说是人间开始安定下来了。称之为“天下”,也只是指“人间”的最基本标准。人间各国不再有侵扰,而能够和平相处,相互协助,这是“万邦协和”的样子,这可以叫做“天下宁静”,还不能说是“天下太平”。天下太平的社会,与天下和平的社会不同。天下和平的社会,可以称之为“升平世”或“小康世”;天下太平的社会,则是“太平世”或“大同世”。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就是“天下太平”的“大同世”。这个时候,天地人无不和谐,人与万物无不和谐,国际之间无不和谐,家庭之间无不和谐,人与人之间无不和谐,人人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和乐融融。如何达到“天下太平”呢?《论语》中有有子的一段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然亦有不可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谐社会,必须从礼做起。礼,效法天地之序;乐(月),效法天地之和。人间要想和谐,必须要有序。如果不从礼做起,所谓的“和谐”就只能是“知和而和”,行不通。</p> <p class="ql-block">“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现在,我们根据《礼记·礼运》中的说法来描述一下。第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大道通行于人间的社会,君主遵行大道,君主之位由有圣德之人居之,而且不像夏朝之后那样私传子孙,而是像尧舜禹一样揖让相传。第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官员来自庶民之中的贤人,有技能之人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去做符合正道的事;只要说话就必然守信用,互不欺诈,人与人之间亲善和睦。第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四,“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掌),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年人都能得到赡养,从而终其天年;年轻力壮的人,能不吝惜自己的力气而奉养老人,教养孩子;年幼的孩子,都能得到抚养教育;鳏寡孤独的,以及失去自理能力的人、残疾之人,都能得到抚恤和赡养。第五,“男有分(奋),女有归。”成年男子都能根据各自的情况,担当起各自的责任,尽各自的本分;成年女子,都能按礼而且及时出嫁,得到各自的归宿。第六,“货恶(物)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各种财物,能归天下之人共有,人们厌恶财物被浪费,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而能相互救济;人们做事都能各尽其力,不辞劳苦,人们所厌恶的只是相互欺诈,至于自己是否能从中得到好处、利益,却不去计较。第七,“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人们之间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用计谋的心思;不会有盗窃、作乱、做贼的念头。第八,“外户而不闭。”此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意。因为人们根本就没有做盗贼偷窃作乱的念头,因此,大门只要虚掩就可以,不需要关闭。这就是《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要天下太平,从当今来说,所谓“天下”则近于“国家”。治国要达到什么目的呢?用四个字来说,就是“国泰民安”。如果说“天下”是“全世界”,那么,要达到“天下太平”,就是全世界的每个国家都有道德礼义,都能国泰民安。国泰,是掌权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掌权者各怀私心,谋求私利,打着道德仁义的旗号,谋求私利,而用武力威胁或者利益诱惑对待百姓,那只能是霸道。如果掌权者徇私枉法,为了谋求个人私利或群体私利而不顾百姓死活,那不仅不可能“国泰”,更不可能“民安”。民安,是国泰的前提,也是治国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春秋经》涉及到了鲁国的十二位国君,为什么从鲁国的十二位国君来写?是为了借历史来阐明治国平天下的永恒道理。具体来说,前五位国君(隐、桓、庄、闵、僖)体现“据乱世”的治国之道,中四位(文、宣、成、襄)体现“升平世”的治国之道,后三位(昭、定、哀)体现“太平世”的治国之道。“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合称为“三世”。这“三世”把天下古今中外以及未来的治国之道全部包括在内了。《春秋经》所载的,就是这千古治国之道。在这“三世”之中,每一世的治国之道不是相同的,却是贯通的。</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了得到最大的利而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终究还是谋求私利,而且是使用计谋去谋求私利,结果是其兴也速,其亡也速。其实,儒生所要关注的,不是兴亡本身,而是所言所行是否合道。合道则百姓安,背道则百姓苦;合道则四季长,背道则四季短。孟子说:“上下交争利,则国危矣。”为什么会导致“国危”?因为“上下交争利”是背道而驰的做法,所以,必然导致“国危”。如果所谋求的私利越大,所导致的危害也就越大。当今世界,在西洋的诱惑与胁迫之下,走上了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歧途。诚然,当今的人类正在享受着“人类私利最大化”的“果实”,陶醉在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侈享受之中,而且还在愈演愈烈。可是,这种为了自己私利而损害别人,为了自家私利而损害别家,为了本国私利而损害他国,为了人类私利而损害天地万物,如果不能及时停止,结果会如何?结果会是人类自己促使人类提前灭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类正在背道而驰,亦即“自作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