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浓,“语”你同行——台儿庄区明远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赛课

叶子

<p class="ql-block"> 为了深入推进新课堂达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六年级语文赛课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 孙文莉老师的课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表达了语文课的“读”味。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老师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并且让学生“用心读,看能否走进他们的内心?”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印象深刻的是:在理解“寒”字时,李为为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用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的难点也成功突破。</p> <p class="ql-block">  张蒙娜老师的课思路清晰,抓住“美丽”“有限”“渺小”“唯一”四个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地球不能被破坏。四个特点,张老师侧重教学“美丽”和“有限”。尤其是“美丽”,张老师通过很多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受,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地球图片,又如看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地球的美,还有带领学生美读等。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思绪飞扬,想象丰富,不仅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蔚蓝对我大海,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金黄的稻谷……</p> <p class="ql-block">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而龙文芳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志”的教学,便充分地将这一语文要素生根落地。课堂上,龙老师让学生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初步想象画面,再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紧扣“志”字,感受伯牙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志在泰山”“志在流水”的崇高理想。课文读到这里,学生既读懂了伯牙的情志,对“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闫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开展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展开对第一幅画面的进一步感知和联想。圈画关键词句,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秘密,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简要批上你的体会。闫老师的课简洁明了的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她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p> <p class="ql-block"> 读文从课题开始,邵翠老师引导学生调动已有学习经验去理解“书”的意思。你从哪些文章中见过“书”这个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构建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可以举一反三,依据旧知去推敲琢磨。新课标强调理解文言文不要逐字逐句去理解,而要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邵老师一个“书”字的教学,都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平淡中显示出教法的娴熟和深远用意。</p> <p class="ql-block">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每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的每一点尝试和探究,也许就如苔花般微不足道,但无数的绽放和盛开,是推动课堂改革的巨大力量!让孩子爱上语文,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初心。为了这份初心,我们会一路前行……</p>

学生

老师

语文

理解

引导

教学

地球

课堂

寒字

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