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朱湖堂族人迁徙概述

老竹—潘绪正

潘氏朱湖堂族人所居之地原为安徽省芜湖市繁昌昌中沟乡,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后,现为芜湖市弋江区龙湖街道潘村。<br> 潘村位于保大圩之中心,虽然地理独特、交通便利、鱼米富有,但海拔仅七米,地势低洼,易受内涝,向有“五湖”、“七坝”之称(“七坝”之中的“千亩坝”就是潘村域内俗称的“千坝”,潘村行政村在之前就称之为“千坝大队”,后改为“潘村大队”。)。保大圩原属繁昌县范围,辖中沟、峨桥、横山、三山四个乡镇,东临漳河,南依峨溪河,北濒长江,南依南山,总面积121.1平方公里,圩区面积98.6平方公里,耕地7.7万亩,大小坝垾三十一个,圩堤长五十公里,为原繁昌首圩。耕地多、人口广,为主要产粮基地。保大圩的安危向为历代政府所重视。 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为进攻楚国需要,使吴国的军队乘船直接出击到位于安徽芜湖市附近的长江之中,吴国大夫伍子胥率众开挖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胥溪河),东通太湖,西连长江,长江洪水分流经胥江直达太湖后入海,长江水位降低。 汉末三国时东吴都督、偏将军周瑜曾任春谷县长,在任期间因见当地水患严重,随率领军民开筑保大圩,整治圩区水系。 宋末至元朝时,胥溪河道年久失修,逐渐淤塞,航运不通。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使两浙漕运避开长江风险,决定“疏凿运河,以通于浙”,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征调民夫三十六万人、石匠仅五千余人,疏浚河道长约十三多公里,湖中复开河一道,并在原银林堰处建造石闸启闭,既利通航,又可节制水流。石闸命名为广通镇坝,因坝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东,后称东坝,此坝成为水阳江水系和太湖水系的分水岭。<div> 东坝建成后,拦截长江洪水不再倒灌太湖,则由今安徽省马鞍市和县范围内的西梁山绕道入海,造成长江水位不断提高。 </div><div>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朝廷采纳苏州伍相如一议,将广通镇坝改为土坝。</div><div> 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土坝决口,洪水泛滥,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又将广通镇坝加高三丈,三湖(固城湖、丹阳湖、石臼湖)之水不复东流入太湖,水位顿高,造成西北高淳、溧水、宣城、当涂圩田沉没,农民背井离乡,远走他方。</div><div>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在广通镇坝东五公里处更筑一坝,名为“下坝”,上下两坝将上游皖南山区的山洪泄入长江,长江水位更高,水势更加凶猛,大水频发。<div> 据史料记载,仅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1年)的九十八之间,就发生大水十九次,平均五年一次,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十六年间就发生大水六次。《中沟志》记录水灾如下:<br>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大水,农历5月18日破圩。<br>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大水,农历6月20日破圩。<br>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圩堤溃破,房屋漂没,卖儿弃女,饿殍遍地。<br>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大水。<br>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七月上旬,保大圩溃破,民众栖宿埂堤,状甚凄惨。<br></div></div>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6月,暴雨大作,数日不止,山洪江潮并至。农历六月初九,圩堤尽没,城乡一片汪洋。百姓携儿带女,流离失所。<br>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8月下旬发大水。<br>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夏季水势猛涨,沿江大部分小圩溃破。<br> 1949年6月初,保大圩在前周村溃破两个缺口成灾。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繁昌知县徐传又在中沟河稍刘刘必升家召开绅士会议,将保大圩毗邻的四十八垾联成一个圩,统称“保大圩”,成立保大圩局(1931年改为“保大圩堤工委员会”),由任图南任局长,负责征收圩费,修圩防汛。会上触景生情赋诗一首:<div> 大圩出水属中沟,</div><div> 石闸三朝失浚修。</div><div> 莫得临渊方结网,</div><div> 须知未雨早绸缪。</div><div> 终天疑云成灾难,</div><div> 刻日当心逐水流。</div><div> 筑的长堤如铁壁,</div><div> 丰年高卧无忧愁。”</div><div>他借诗抒情,热切期盼民众齐心合力,修圩筑坝,抗击水灾。<br> 1931年大水后的冬季,政府“以工代赈”,大力修复保大圩。1932年春,上江坝(位于原保定、高安两乡交界处油坊嘴。)筑坝截流,春季下江坝(位于原保定、小洲两乡江堤交界处头棚。)筑坝截流,至1935年建成,三山、螃蟹矶、鲁港一线成为内江。但战事频仍,圩堤失修,堤身单薄、低矮,如遇大水即溃破成灾,使的保大圩有“豆腐保大圩”之称。自公元1911年至1949年三十八年间保大圩溃破七次,平均五年多溃破一次。<br> 1954年大水更是特大洪水,圩堤漫顶,潘村所有房屋全部浸泡在水中,房屋几乎全部毁损。此次水灾发生后,政府组织灾民到南陵县开荒抢种,以度灾荒。朱湖族人历遭水灾,家园多次被毁,生活难以为继,虽故土难舍,迫于生计,也只得背井离乡,去外乡以求生存。</div> 据《繁昌潘氏宗谱》记载,金陵潘氏在宋朝末[南宋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被灭,,宋龙凤元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明太祖朱元璋率部渡江,攻占采石、太平,1368年初,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即迁居繁昌保大圩,至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建广通镇坝时已越一百多年。这一百多间年,因胥江对长江的分流,潘氏朱湖堂聚居之地的潘村受长江大水形成的水患并不严重,只是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广通镇坝“上下”两坝完全建成,使的长江水不能东流太湖入海,相反将皖南山洪泄入长江,造成长江水位更高,保大圩受水严重,加之圩堤失修,抗洪水能力差,一旦降水强度大,山洪江潮并至,圩堤溃破,势在必然。位于保大圩中心、地势最为低洼的潘村受害最为严重,族人流离失所,远走他方,迁居外地,也成无可奈何之事。<br> 1954年大水以后,繁昌县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每年冬春两季都大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建、扩建电力排灌站;更新和兴建斗门涵闸,消灭闸门隐患;兴建引水工程,开挖撇洪山河;保大圩堤不断加高培厚,以防御特大洪水。<br> 繁昌县中沟范围内,水利建筑具体措施如下:<br> 1959年秋,政府发动五千多人,疏通都㘰门至章墩官沟一段;<br> 1960年冬,发动三万人,从小洲至螃蟹矶拦江打坝,建成全长4400米、宽10米螃蟹矶大堤,缩短防洪线,防止江水倒灌。自此上江坝与螃蟹矶成为内河(今龙窝湖),水面约七万亩。 1965年,都㘰门排水站建成,解决潘村和沿河村部分内涝。<br> 1966年,开建低㘰门,建立干二、干三两个控制闸。<br> 1987年,水利建设大会战,对保大圩堤全面加高培厚。<br> 1990年,开挖中沟主沟一条,长3561米,宽20米。 特别是1988年建成的葛洲坝与2006年建成的三峡大坝,更是调节了长江上游的泄洪量,确保长江水位的安全渡汛。1998年大水以后,国家先后投巨资对长江、璋河堤防进行整治,万亩圩口达标,退田还水,使的潘氏朱湖堂族人与保大圩区的民众再无水患之忧,安居乐业,水灾迁居现象至此灭迹,因事业发展的潘氏朱湖堂子孙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及海外各国,潘氏朱湖堂这一支潘姓种子撒向全球。 芜湖潘氏朱湖堂 绪正<br> 二0一九年六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