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动态05】线上教研共成长,不负时光不负秋—《小学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组线上培训

邓鸳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p><p class="ql-block">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期,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课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是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有效落实核心素养?近日,《小学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组的教师们,围绕这一教研主题进行了线上培训。</p> <p class="ql-block">  关老师主要从聚焦目标素养导向、统筹安排有序衔接、以案导学转变方式、以评促学落实素养、课外延伸实践导行五个方面详细指导了我们作为思政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接着又介绍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的探索,各教育主题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大致分布情况;并针对不同主题更适合用哪种教学方法给出了具体实在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关老师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生法治意识启蒙的主要阵地,所以老师们在讲授时一定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由浅入深地渗透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的教育,初步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关老师还建议,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落实新课标,关注学生,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生活实际,以单元、单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调查、真实案例等方法引导学生用习得的法制知识、思维方法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帮助学生在法律和道德的指导下确立自己良好的行为准则。</p> <p class="ql-block">  在此次培训中,成员们认真聆听,专心做笔记。在关老师的谆谆教诲,字字珠玑中,成员们获益颇多。</p><p class="ql-block"> 作为省级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同时身兼教研员的汪早早副主任在培训完后,勉励学员们要多聆听专家们的课程,有益于教师的个人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在尊重儿童生活独立价值,体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更加重视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正如关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将理念真正落地,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或者是理念,而是需要体现在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里面,结合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贯彻五大核心发展理念,不断改变育人方式,进行跨学科和大单元设计尝试,推动我们思政教育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成员郑雯琪谈到:通过关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以案导学”的学习活动能确立小学生的法治信仰。我们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能用用真实的情景来解决问题,那么就可以使得学生对于法治的印象变得有趣,对于法治的认识有帮助,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法治的思维和主动利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导学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活。我将在我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p><p class="ql-block"> 成员王瑜则说:“通过聆听专家关于“法治教育的教学要点”我知道了专册教材知识较深,讲清知识就成为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讲清知识要做到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要把有关的名词概念讲正确。浅出--就是要把“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使学生一听就懂,便于理解和接受。还需要指导学生尝试用规范的“法言法语”来表达自己学习的结论,要想做到这一点,我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法治知识,充实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法治修养。”</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张瑜玲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要上报道德与法治课首先要依据课标和学情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做创造性的创新挖掘,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等,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这样才能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学活了。</p><p class="ql-block"> 成员李佳怡表示关老师从聚焦目标 素养导向、统筹安排 有序衔接、以案导学 转变方式、以评促学 落实素养、课外延伸 实践导行这五个方面,附以生动且丰富的“以案导学”教学案例,为大家阐释了教师如何更好地立足课堂,设计实施法治专册的教学活动。其中课堂怎么活?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些问题的呈现,需要法治知识的理解,学生法治思维的发展和法制观念的提升,重点落实在学科“核心素养”之中。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p><p class="ql-block"> 邓鸳老师感慨颇多:“以案导学”的学习活动能确立小学生的法治信仰,用真实的情景来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于法治的印象变得有趣,对于法治的认识有帮助,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法治的思维和主动利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师在设计中要利用真实情境,在生活中去寻找案例,导学案例的活动设计要基于学情,预设目标要一致。导学案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教师用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要以合法性作为判断起点。我相信将“以案导学”运用到实际课程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效果更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间飞快,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相遇云端,教研同行”活动,关老师为我们打开一扇“道法”大门,《小学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落实“双减”之路上,将勇立潮头,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及方法,基于儿童立场,植根生活沃土,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由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中心小学老师江西省规划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成员邓鸳撰写,由省级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汪早早主任、课题组成员李佳怡审稿</p>

法治

道德

学生

教学

导学

素养

老师

课程

以案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