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孩的生命 ——读画册《巴尔虎草原知青岁月》

张贵山

张贵山 <h5> 张勇 郝玉红 </h5> 翻看精美的《巴尔虎草原知青岁月》画册,其中两个女孩相似的人生经历,总是让我心动,既为她们生命的短暂而婉惜,也为她们生命的亮丽而慨叹!<br> 郝玉红,一个年仅17岁的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知青,1968年7月20日,中学还没有毕业,就响应号召,瞒着家人,没带行李,跟着上山下乡的专用卡车,第一批来到了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牧区的东方红公社白银乌拉大队插队落户。 <h5> 郝玉红下乡前</h5> <h5> 1968年7月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知青在下乡前的动员会上合影(前左3为郝玉红)。</h5> 在牧区艰苦的工作生活中,她不怕苦、不怕累,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并与牧民群众融为一体。照顾生病的老额吉时,老额吉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好姑娘,你为我受累了。”郝玉红扑在额吉的怀里:“额吉,您就是我的第二个妈妈嘛,这里就是我的家。”在一次放羊时,羊群中突然蹿进来一只野狼,正凶猛地把一只只羊扑倒在地,郝玉红挥动马鞭大喊着冲向野狼。狼拖着咬住的一只羊便向山下跑去。郝玉红不顾个人安危,挥舞着套马杆穷追不舍。直追得野狼终于拖不动了,丢掉羊跑了。这样一位血性、柔情的好姑娘,却在1969年春天的一天晚上,去参加大队组织的学习,骑马经过一家蒙古包时,被突然从勒勒车下蹿出来的几只狗追逐,其中一条狗咬住了坐骑的腿,马被咬伤后受惊突然直立起来,一下把她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摔下马的郝玉红顿时昏迷不醒,不久便停止了呼吸。这时她才年仅18岁。 <h5>郝玉红(前排右1)与知青战友在牧区草原合影</h5> 张勇,闻名全国的知青榜样。1969年4月25日从天津下乡到新巴尔虎右旗额尔敦乌拉公社白音宝力格生产大队插队落户,在最短的时间里,她不畏艰难,勇闯“语言关、生活关、劳动关”,学会了蒙古语,学会了蒙古文,与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被牧民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乌恩琪”。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在日记中写下的“青春宝贵属人民,誓将青春献人民”的壮丽誓言。1970年6月3日,为保护集体财产不受损失,牺牲于克鲁伦河,年仅19岁。成为那个时代全国知青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h5>张勇在草原</h5> <h5>1969年4月张勇(右1)下乡前与家人合影</h5> <h5>张勇(左1)1967年与天津市河西区红代会成员合影。</h5> 张勇、郝玉红,就是这样两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前后脚来到草原,又先后不幸去世,她们在草原上生活工作的时间都很短。张勇下乡仅13个月,郝玉红下乡还不到一年。可她们却在这样短短的时间里,以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形式,留给了草原难以忘记的回忆,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新巴尔虎右旗在升级、改造、扩建思歌腾博物馆及编排《巴尔虎草原知青岁月》画册时,她们的遭遇和经历还依然被人们铭记,他们的人生故事,成为所有知青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br> 从两个女孩类似的人生经历和她们留给草原的励志故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代年轻人,犹如烈火般跃动的生命。她们初来草原,人生地不熟,生活不习惯,但是当她们知道无法躲避这一切苦难时,却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勇敢去面对。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她们年纪虽小,但志存高远,从她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源于本质的精神硬核,一种生就的本能和不凡气质——敬业、执着、奉献、向上的精神品质。无论哪个时代,哪个民族,哪个国家,这些都是需要和大力提倡的。 贝纳文特说:“在坎坷的生命里,我们要有超越自我之感觉。”她们的生命看起来很短,但是她们活得具体,活得得意,她们的生命超越了生物体的本能,成为人们追求生命之火涅磐重生的可能,她们在普渡众生的生命追求中,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境界。<br> 两颗虽然短暂的生命,却先后绽放出同样的火花,这样的火花,对于生活在安乐中,已经不知当年知青之苦为何的新一代人,何尝不是一种榜样呢? <h5>郝玉红(前左2)与同学合影</h5> <h5>《巴尔虎草原知青岁月》画册内页的张勇故事</h5> <h5>《巴尔虎草原知青岁月》画册内页的张勇故事</h5> <h5>《巴尔虎草原知青岁月》画册内页的郝玉红故事</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