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古迹|后人分别守墓三年,各置房舍一处,造就一邓十三村

天下为公

一邓十三村的来历,这要由邓禹的生平和他的十三个儿子说起: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年轻时游学长安,与刘秀交好,新莽败亡后往投刘秀,劝其以河北为基地,收揽民心,待机取天下,以此深得信任。后率军镇压铜马起义军,又破更始将王匡、成丹诸部于河东,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邓禹被拜为大司徒,封酂侯。旋渡河入关,多方招降,所部号称百万,一度入长安,后屡为赤眉军所败,以致全军覆没,逃归宜阳,被罢免大司徒。后拜右将军,更封高密侯,以特进奉朝请。明帝时进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邓禹病逝,谥号元侯。<br><br><br>邓禹有十三个儿子,他不引导他们高官厚禄、追名逐利,而是让他们各掌握一种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技艺。他修整家庭伦理,教养子孙,食封邑,不置产业。后来,他的子孙皆称名天下。<br><br><br>中元元年(公元56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感其功高,拜为太傅。永平元年逝世,谥元侯。永平中,显宗追念邓禹开国功勋,诏画像绘其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后汉收》卷一六有传)。邓禹在东汉演义中被称为“牛鼻子老道”,邓禹死后葬埋在风水宝地—咸阳北原(高密侯邓禹墓在县北三十里、今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坐落邓村北门外。数武见邑、绅王献碑文、今翁仲尚存)(史书记载还有邓禹葬济源、湘乡、北邙等12地说法),按照古代习俗,父母死后儿子要在墓地守墓三年,这样,邓禹的十三个儿子分别在父亲墓旁打造房舍十三处,这就是后来的一邓十三村的来历。<br><br>邓村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如果现在的邓村人能够修造好邓禹道观、西汉千佛寺大雄宝殿、三官庙等;养育数位百岁寿星,那时的邓村湾将名声远播,成为最佳民居地!附:(一)<br>勋成伊吕终方驾,算胜孙吴亦下风。<br>千载清名垂竹帛,一杯黄壤对松桐。<br>图片<br><br><br><br>英雄已死嗟何及,独立西风看去鸿。却说高密侯邓禹,一日朝罢归门,陡沾寒疾,卧榻不起。遂令长子邓震,奏闻明帝。帝大惊,累次亲临视问。及薨,帝传旨文武,悉皆挂孝。帝亦白袍素车,亲出送葬,谥曰“元侯”。有诗为证:结发行间见此公,两河忠义侯元戎。葬毕,车驾还官。次日,宣禹十三子至殿,受封赠职。以长子震嗣父职高密侯,袭为昌安侯。珍为夷安侯,余悉皆受赠。各谢恩退。惟少子鸿,好谋筹策,封为小侯,引入后殿,与议边事。鸿一一而答,帝甚喜,以为鸿能,拜为将兵长史,令五营军士护鸿镇守雁门关,鸿拜谢而去。(二)是岁太傅邓禹、好畤侯耿弇薨,谥禹曰元侯,弇曰愍侯。<br><br><br><br>禹疾病,天子亲数问,除二子为郎;分禹国,封三子为列侯。禹内文明,外温恭,不事产业,常欲避权势。有十三男,各命通一经,其闺门之训,皆可为后世法。长子震为高密侯,次袭为昌安侯,次为车骑将军,坐出塞追叛胡,下狱死。第六子训,不好文学,禹以此非之。然好施爱士,济人之急,士无贵贱,见之如旧。以谒者使外国,为乌丸校尉,徙杼秋侯。股为居巢侯,扬州刺史。诏以股“口无择言,行无怨恶,宜蒙褒显,以劝天下”,及征股行执金吾事 。(邓股公乃最新发现禹公子,希感兴趣的宗亲朋友研究考证!)(资料提供 邓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