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义勇队在永安

聂书专

<p class="ql-block"> 台湾义勇队在永安</p><p class="ql-block"> 聂书专​</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抗战史册上。 除了世界各地的华侨团体参与祖国的抗战外,还有一支由在闽台胞组成的台湾义勇队。</p><p class="ql-block"> 台湾义勇队,是在中共浙江省委的指导帮助下,得到民国浙闽两省政府的支持于1939年2月22日在浙江金华成立。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直接参加祖国抗战的一支抗日队伍,同时也组建了台湾义勇队少年团(简称台湾少年团)。由创始人著名台籍抗日将领李友邦任队长兼少年团团长。在抗日艰苦岁月里,台湾义勇队将士们,转战浙皖闽各省,移驻闽西龙岩、闽南漳州、厦门,深入前线、后方、敌后与沦陷区,在宣传教育、对敌政治工作、战地医疗、生产报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是直接参加祖国抗战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台胞抗日队伍。</p><p class="ql-block"> 永安是福建抗战省会,台湾义勇队的人员组成,人员调配,队员家属迁移,伤病队员的往返,台湾义勇队及少年团活动的行程,队员复员返台,车辆,车票,粮食等都是由在永安的省政府指示各县市及部门协调的。</p><p class="ql-block"> 台湾义勇队与福建战时省会永安的关系密切,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第一方面:台湾义勇队及少年团多次来永安,与福建省政府共同商讨抗日大计。</p><p class="ql-block"> 关于选送台胞参加台湾义勇队函电得知,台湾义勇队指导训练组组长朱光祖1940年7月7日在永安的报告:“奉总队长的命令来闽组训留崇台胞赴浙江参加祖国抗战。准留崇台胞参加台湾义勇队蔡湘洲等17名,参加少年团朱炳源等20名。家族林秋莲等13名,共52名,由光祖携带赴浙训练。因经费困难。恳请福建省主席陈仪给予赐助伙食费、服装费、旅费共计2067元。(台湾义勇队在金华一书278页)</p><p class="ql-block"> 1940年11月21日,台湾独立革命党主席,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从浙江来到福建战时省会永安。(1994年永安市志第18页)</p><p class="ql-block"> 1942年3月11日,福建省主席刘建绪从永安前往南平看望在南平工作快半个月的台湾少年团,并给少年团说了三句勉励的话……(台湾义勇队在金华一书259页)</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台湾少年团经江西上饶到福建崇安、建阳、建瓯、3月14日由南平派3379号专车,3月15日台湾少年团抵达永安。在永安分别访问各个机关、巡回公演慰问部队、伤病官兵,并向各界民众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与各地的中、小学师生举行座谈、联欢。应永安的广播电台邀请,用日语、国语、台语等演说及合唱。让远在台湾和日本的许多地方都能听到少年团宣传抗战的声音,3月18日在中山纪念堂举行游艺会,还与前来欢迎的由闽师校长王秀南带领的闽师附校儿童剧社同学一起合影。台湾少年团在永安工作了两个星期后3月27日少年团一行23人离开永安到龙岩前往水潮。台湾少年团队员们在永安期间最喜欢最爱看的书是抗战儿童读物一一永安出版的《现代儿童》。(台湾义勇队档案一书251页411页)</p><p class="ql-block"> 4月29日(福建新闻》发表台湾少年团谢天立文章(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在永安广播》,介绍他们用日语、国语、台语等演说以及合唱。(台湾义勇队档案一书412页)</p><p class="ql-block">  1942年浙赣战役爆发,5月底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经江山到峡口,翻仙霞岭,再经福建的浦城、建阳,7月末到南平、9月初经沙县、三明、到了福建省战时省会永安。10月达到闽西龙岩。(台湾义勇队在金华一书391、392页)</p><p class="ql-block"> 1942年7月1日,台湾义勇队秘书处给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函中说“兹据台湾义勇队代表人到科声请准将队员眷属迁来永安大湖居住等语,可否照准。相应函请贵处查核见复以便办理为荷”。(台湾义勇队档案一书193页194页)</p><p class="ql-block"> 1942年,奉队长命令派我和一些同志,前往江西上饶,参加在当地工作的“江西巡回团”。</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穿着军装,背着步枪,行军经过龙岩辖的雁石(此地我们在龙岩时,是经常郊游的地方)。到宁洋县开始在戴云岭上盘旋,一路上人烟稀少。据说时有老虎出现,使我们都不敢分散走,以防万一。第二天傍晚将到永安时,天色已黑,且下大雨,山路又滑,进退不得。但为赶到永安过舒适的一晚,大家只好小心翼翼,步步踏实,相互照顾,在提心吊胆、惊险万状下,到达了永安,接受了张庆璋同志款宴。他当时已转往美国新闻处永安办事处工作,第二天由他协助下,搭车前往崇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为工作方便,我们特组“台湾义勇队江西巡回团”,协助该部做对敌宣传、心战等工作。</p><p class="ql-block"> 载录邹伯齐的文章《台湾义勇队与我》于《台湾义勇队在金华》一书359页。</p><p class="ql-block"> 据《羊枣事件》一书中提到在羊枣事件被捕的29人中就有杨学修、陈学铨、潘超三名台湾义勇队成员在1945年7月17日和30日被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二方面:在永安出版书籍及发表文章。</p><p class="ql-block"> 在永安抗战进步文化出版物中,首次发现台湾义勇队在永安出版发行的两本书籍,一本民国三十二年由军事委员会台湾义勇队发行(福建龙岩),社址设在永安马巷的战时中国出版社出版,永安风行印刷厂印刷和立达书店总经销的书籍《日本军政界人物评论》。全书本着《孙子兵法》的两句名言,“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原则。研讨敌方的政界人物及演变、陆海空军之长短和背景环境之判断。 充分掌握敌方的弱点,团结一切反侵略力量。加以围攻共擎,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全书共八个章节,202页。另一本是由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著作,民国三十二年,永安桥尾永光印务局印刷的书藉《台湾革命运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两本书的发现及李友邦在蔡力行创办于永安桥尾发行的《联合周报》民国三十三年六月十七日第二十号上发表的为“六·一七”台湾沦陷四十九周年纪念而作的(台湾复省与收复台湾)的文章、在永安,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民国三十四年一月十五日编印的《台湾研究季刊》创刊号上,李友邦发表了《开罗会议后之台湾问题》、及第一卷第二期发表的《台湾少数……问题》充分体现了抗战时期在永安的台湾情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三方面:与在永安的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省党部)执行委员会的互动频繁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台湾党部概况</p><p class="ql-block"> 抗战开始后,台胞在内地者先后成立:(一)台湾独立革命党、(二)民主总联盟,(三)台湾国民党,(四)台湾青年。因其意见分歧,步骤不一,民国三十年二月,中央乃着手将各该团体联合改组为台湾革命同盟会,嗣又组织台湾党部筹备处 ……民国三十二年春,中央为加强工作起见,乃于三月将台湾党务筹备处改组为台湾直属党部,宣布正式成立,以翁俊明为主任委员,林忠、丘念台、郭天乙、谢东闵等5人为委员,林忠兼书记长,党部迁于福建漳州,派员驻台湾岛内,分负督导责任,并在东南要港设立交通联络站,为岛内外工作联系之枢纽,同年十一月,因翁主任委员病故,中央派王泉笙为主任委员,部址迁设于永安文龙,王主任委员因事未能莅任,由书记长肖宜增暂代。及至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部址先迁设于福州,同年十月,中央改直属台湾党部为台湾省执行委员会,并派中央委员李翼中为主任委员,谢东闵,丘念台等为委员,随即迁台办公。全体工作同志于三十四年十一月二日抵台。(闽台关系档案资料一书358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 为台湾沦陷五十周年举行史迹展览,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执行委员会公函34年5月21日永真字第152号致台湾义勇队。</p><p class="ql-block"> 敬啟者查六月十七日为台湾沦陷五十周年纪念日,敝部为促进国人认识台湾並激发民众收复台湾起见拟微集台湾史迹资料举行展览素仰,贵处图书丰富,珍籍良多兹特函请惠借有关台湾书刊图表照片以资公开展览共策宣传,尚希见复为荷。此致台湾义勇队。兼代主任委员萧宜增。</p><p class="ql-block"> 2. 另归还书刊​,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执行委员会公函34年6月30日永真字第174号致台湾义勇队。</p><p class="ql-block"> 公函如下:</p><p class="ql-block">为璧​还惠借书刊十册函请查复由 案准</p><p class="ql-block">贵对宣字第160号公函,检送《日本军政界人物评论》等书刊计十册,嘱查收展览后寄回等由,准此,查本会此次举行“六一七”台湾史料展览。荷蒙惠借资料,仅此申谢外相应检同原件,函复送请,查收,见复,为何。此致台湾义勇队。兼代主任委员萧宜增。</p><p class="ql-block">3.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执行委员会公函永贞字第155号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致台湾义勇队。</p><p class="ql-block"> 为“六一七”台湾沦陷50周年函请开会志念共策,宣传由</p><p class="ql-block">遥启者查本年六月十七月为台湾沦陷50周年纪念日兹值欧战结束,倭寇瞬即崩溃之际,本部为扩大一般宣传加强光复台湾工作起见,请各地于是日集会扩大纪念相应函达。查照届时敬希召集当地各机关团体、学校等代表开会志念,共策宣传至纫公谊。</p><p class="ql-block">此致</p><p class="ql-block">台湾义勇队</p><p class="ql-block">附“六一七”宣传大纲及标语各一份</p><p class="ql-block"> 兼代主任委员萧宜增</p><p class="ql-block">4.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公函永利字第197号三十四年六月十二日致台湾义勇队。</p><p class="ql-block"> 逞启者本部关于台湾光复为鼓励青年作家对台湾各种问题加深研讨起见特举办东南区高中以上学校台湾建设问题论文比赛希请贵校代为送告,并将稿件于34年10月30日以前邮寄到。</p><p class="ql-block">此致</p><p class="ql-block">台湾义勇队</p><p class="ql-block"> 兼代主任委员萧宜增</p><p class="ql-block">附:论文比赛办法一份</p><p class="ql-block">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东南区高中以上学校台湾建设问题论文比赛办法</p><p class="ql-block">1.宗旨:本部为鼓起青年作者对台湾问题之研究兴趣起见,特举办东南区高中以上学校台湾建设问题论文比赛。</p><p class="ql-block">2.凡有关于台湾之民X建设及警察军事等之建设问题,其题目由各作者自拟。</p><p class="ql-block">3.每篇论文字数最低叁千字以上。</p><p class="ql-block">4.截稿及发表日期:截稿日期定于10月30日,发表日期定于截稿日期后一个月。</p><p class="ql-block">5.等第及名额:分为四等:</p><p class="ql-block">超等一名,分数在90分以上者。</p><p class="ql-block">甲等三名,分数在80分以上者。</p><p class="ql-block">乙等八名,分数在70分以上者。</p><p class="ql-block">丙等12名,分数在60分以上者。</p><p class="ql-block">6.评定办法:由本部聘请各机关首长及台湾问题研究专家组织委员会评定。</p><p class="ql-block">7.奖金及奖状:</p><p class="ql-block">①,超等予奖金1万元,奖状一张。</p><p class="ql-block">②,甲等予奖金4000元,奖状一张。</p><p class="ql-block">③,乙等予奖金2000元,奖状一张。</p><p class="ql-block">④,丙等予奖金1000元,奖状一张。</p><p class="ql-block">8.发表:经录取之各论文由本部台湾研究季刊以特刊发表之。</p><p class="ql-block">9.来稿须填明真实姓名及详细地址。</p><p class="ql-block">10.来稿录取与否概不退还。</p><p class="ql-block">以上4点载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藏台湾义勇队档案审编第一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方面:与台湾义勇队有关的共产党员在永安的活动情况。</p><p class="ql-block">邵荃麟、葛琴</p><p class="ql-block"> 邵荃麟、葛琴夫妻均为1926年入党。抗战初期,他们在浙江金华中共东南局文委工作。在这其间,和共产党员骆耕漠、吴毓、张毕来先后协助李友邦筹成台湾义勇队,并和张毕来一起向南来巡视浙东抗日情况的周恩来汇报台湾抗日义勇队的情况,得到周恩来同志的肯定和赞扬。一九四0年四月间,邵荃麟委托进步作家王西彦到永安开辟抗日文化宣传阵地,创办进步刊物《现代文艺》。1940年五六月间,邵、葛在浙江遭国民党通缉,党组织命令他们撤离。时葛琴身孕,北上困难,决定南下福建永安。实际上,在邵荃麟来永安之前,他的短篇小说《客人》在《改进》杂志上发表,而短篇小说《英雄》在1940年4月《现代文艺》杂志创刊号刊登。他们到永安后,黎烈文将邵荃麟安排在改进出版社任《改进》半月刊编译,并指导、协助王西彦编辑《现代文艺》月刊和《现代文艺丛刊》。又聘葛琴担任《现代儿童》的主编。邵荃麟夫妇住在改进出版社编辑部所在地,穷山僻壤的吓蛤村。在这里,他于1940年6月在《现代文艺》发表了短篇小说《吉甫公》,8月在《改进》发表四幕话剧《麒麟寨》、在《现代文艺》发表《纪念鲁迅先生60诞辰》,10月开始在《现代青年》上连载苏联小说《游击队员范斯加》,11月在《现代青年》上发表《文章检讨会》-----。 邵荃麟在永安的六个月里</p><p class="ql-block">和王西彦的辛勤耕耘下,《现代文艺》月刊成为永安改进出版社6种期刊中战斗性最强、艺术性较高的一个刊物,不仅在福建,而且在桂林、重庆等地也都有很大影响。邵荃麟也在吓蛤村哺育了他和葛琴的第一个孩子邵小琴。1941年年初,按照党的指示,邵荃麟在为永安抗战文化播下了火种,为《改进》、《现代文艺》献出他的杰作后,携夫人葛琴和襁褓中的女婴,奔赴桂林,走上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参考台湾义勇队在金华一书298页和刘思衡的文章《邵荃麟在永安的六个月》)</p><p class="ql-block">何柏华(女)</p><p class="ql-block">(1911一1974年):又名何正生、何阿英,福建福清人,1926年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由陈昭礼、潘贞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底转为党员。1928年参加“永定暴动”,1930年为福建省委候补委员(后转为正式委员)、妇委书记。 1938年底何柏华同志受中共广东党组织指派回福州联络地下党组织,因福州党组织已遭到严重破坏,一时难以恢复。就离开福州辗转闽北准备去江苏寻找新四军。其间,李友邦将军已经集结流落在闽浙两省的众多台湾乡亲谋划成立台湾抗日义勇队。中共地下党组织对李友邦将军的这一正义行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先后指派了多名共产党员帮助李友邦将军工作,并促成台湾义勇队的成立。何柏华同志在台湾义勇队成立初期就参加了义勇队,先后担任义勇队少年团辅导员、卫生员等工作。1940年,何柏华同志在李友邦将军的主持下,在金华抗日义勇队里,与队员赵天问结成夫妇,次年生下女儿,可惜后转移入闽时寄养金华老乡家,从此失去联系。</p><p class="ql-block"> 何柏华于1941年秋到永安,在吉山永安中学教国文,1942年9月到永安师范任历史教员。何柏华在该校组织学生阅读革命书刊,开展进步活动,还通过进步学生陈文治等组织“文学研究会”、“史地研究会”、“惠安同学会”,出版《自学》墙报,开展学习鲁迅、介绍高尔基的活动;发表杂文《阿Q在鄂都》,讽刺三青团和军事教官是牛鬼蛇神;写招帖,宣布军事教官十大罪状。又因三月,改进出版社奉命印行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永安师范教师何柏华和赵天问在《东南日报》副刊“采桑”上发表《吕不韦著书》一文,指出:吕不韦这个大投机商,不学无术,狗屁不通,却出一本《吕氏春秋》的书。其实,这是他的门客写的。吕不韦缨为己有,无耻至极。以此讽刺蒋介石叫人为他写书,伪造、涂改中国历史,贩卖反革命法西斯毒素。因此,受到特务的监视和搜查。1943年7月,国民党省保安司令部下令抓他们。由于消息走漏,何、赵获悉,通知陈文治一同离开了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去往闽南和龙岩。</p><p class="ql-block"> 又据何柏华的儿子赵令中讲述,他的二姐令帅1942年在义勇队驻永安时生,l968年卒于永安,享年26岁,葬于永安。应该算一个彻底的永安人。外甥一直都在永安!</p><p class="ql-block"> 永安是抗战省会,还有很多台湾义勇队在永安的活动及与台湾党部的密切联系。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挖掘整理,呈现更多永安不知道的“永台”关系。</p><p class="ql-block"> 2022.10.16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