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李叔同(1880年-1942年)</span></p><p class="ql-block">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p><p class="ql-block">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p> <p class="ql-block"> 说到弘一大师,脑海中顿时会出现“天涯五友”,城南草堂,以及他们的友谊及各自的坎坷人生。</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享年60有余,在俗39年,在佛24年。他俗名李叔同,号“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 1941年弘一法师圆寂,留下了一千八多枚舍利子。</p><p class="ql-block"> 他绝笔时只留下无限玄机的四个字:悲欣交集。这四个字,最为精炼也最为玄妙的概括了他这精彩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结识“天涯五友”,让李叔同有了几年诗一般的快意人生,也给李叔同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898年10月,李叔同从天津到上海定居,年少才盛的李叔同,很快就找到志同道合的文友,加入了以切磋诗词文章为目的的文艺团体“城南文社”。</p><p class="ql-block"> 这个城南文社,由袁希濂发起的,意在切磋诗词文章为宗旨,是一个新派学术团体。</p><p class="ql-block"> 城南文社每月活动一次,地点就在许幻园的大豪宅“城南草堂”。</p><p class="ql-block"> 城南文社主要成员有五人:津门才子李叔同、华亭诗人许幻园、宝山文人袁希濂、江湾儒医蔡小香和江阴名士张小楼。</p><p class="ql-block"> 由于彼此志趣相投,五人便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p><p class="ql-block"> 五位名士结拜后,特意到照相馆摄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在这张照片上,李叔同为感念对这几位好友的相遇之情,题了“天涯五友图”。</p><p class="ql-block"> “天涯五友”个个都是翩翩浊世佳公子,不仅才华出众,而且风流倜傥,闲来便一起举杯邀月、品茗论艺。</p> <p class="ql-block"> 许幻园在当时,曾一度是上海新学界的领袖人物,家境富裕,经常举办悬赏征文活动。</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加入城南文社后,立即显示出了出众的才气,首次参与文社征文就获得了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李叔同尽情挥洒才情才思,每次写出文章必定“技惊四座”,这也正是他后来在诗中所说的“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城南草堂的主人许幻园,家中非常富有,为人也仗义慷慨。许幻园慕李叔同之才华, 邀请李叔同全家,搬来许家同住。而许幻园的诗词文章也让李叔同所钦佩。</p><p class="ql-block"> 面对诗友的热情相邀,李叔同也欣然应邀,便于来上海的第二年,搬进城南草堂。并在城南草堂挂上一块写有“李庐”的牌匾。</p><p class="ql-block"> 从此许、李两家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 这诗一般的快意人生,让年轻的李叔同心情十分愉悦。</p><p class="ql-block"> “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也给李叔同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一段时光,李叔同也极为留恋:“我自20岁到26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直到出家。”</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p><p class="ql-block"> 这种在当时的超前思想,无疑对千年来的习俗和观念是一种挑战。</p><p class="ql-block"> 两人也因此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p><p class="ql-block"> 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几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许幻园因家道中落,准备赴北京谋生。他与夫人来到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与李叔同依依惜别。</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用一首《送别》曲,写下了与挚友永恒的友谊,道出怀旧离别的伤感。</p><p class="ql-block"> 1915年的冬季,那是一个普通的、却让李叔同终身难忘的晚上。</p><p class="ql-block">那晚,大雪纷飞。大地白茫茫一片。</p><p class="ql-block"> 挚友许幻园出现在李叔同的家门外。</p><p class="ql-block"> 他突然喊道:“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p><p class="ql-block"> 说完,挥泪而别,连李叔同的家门都没进。</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看着好友许幻园在大雪中渐渐远去的背影,在雪地了站了好久,好久。</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关上。</p><p class="ql-block"> 他让叶子小姐弹琴,自己含泪写下:</p><p class="ql-bloc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p class="ql-block">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p class="ql-block">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p><p class="ql-block">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p class="ql-bloc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p class="ql-block">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p><p class="ql-block"> 这首《送别》曲调,并非是李叔同原创。</p><p class="ql-block"> 原曲源自19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p•奥德威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p><p class="ql-block"> 当时美国正值南北战争,奥德威以此曲感念往日的母亲和家园。</p><p class="ql-block"> 后来此曲传到日本,日本作曲家犬童球溪填词,名为《旅愁》,表达的依然是游子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感怀好友家世变故,人生世事无常,重新填词《送别》,成为中国人传唱百年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歌词看似通俗直白,几乎每个人都能看得懂;实则意蕴悠长,非得经历一些人和事,到了一定年岁,才能真得听“懂”曲中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经典童音歌曲《送别》</span></p> <p class="ql-block"> 这首《送别》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p><p class="ql-block"> 在这首清词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诉说着一种怀旧离别的伤感。</p><p class="ql-block"> 《送别》后来被我国电影《城南旧事》作为主题歌和插曲。</p><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的作者柔石早年崇拜李叔同,很想求见李叔同,因李叔同1918年已出家,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 为弥补缺憾,在电影《早春二月》中选择李叔同的《送别》作为插曲。</p><p class="ql-block"> 三年之后,李叔同在杭州定慧寺出家。从此之后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 1918年,李叔同正式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号弘一,时年39岁。</p><p class="ql-block"> 关于李叔同遁入空门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当推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之说:</p><p class="ql-block">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是个“人生欲”非常强烈的人,在满足了“物质欲”和“精神欲”之后,还“必须探人生的究竟”,“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送别》中,已经流露出他将要远离人世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p class="ql-block">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p class="ql-block">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p><p class="ql-block">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p class="ql-block"> 袅袅歌声,穿过雾霭缭绕的层峦叠翠,悠悠漾出那隐约可闻的梵钟之音,令人荡气回肠之后复归于恬淡虚空之中。</p><p class="ql-block"> 出家,对于李叔同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生活当中,他不断的被孤独和悲伤拉扯。</p><p class="ql-block"> 他发现只有钻研佛法时,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从此之后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 1927年秋,“天涯五友”中的四人李叔同、许幻园、袁希濂、张小楼,再次在上海相聚。</p><p class="ql-block"> 此时,李叔同早就皈依佛门,于1918年出家,在杭州“虎跑”剃度为僧,法号弘一。</p><p class="ql-block"> 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经去世,官运不畅的许幻园早已家道中落,袁希濂则卸去政职,介绍许幻园到上海大王庙,两人均成了居士。</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许幻园在大王庙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漫漫人生路,相信每个人都能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p><p class="ql-block"> 据说,弘一法师圆寂前,曾经和昔日好友赵萱堂,同游雁荡山。</p><p class="ql-block">登至顶峰,两人并立山岩,均不多言。</p><p class="ql-block"> 偶然间,赵翁发现弘一法师眼睛中有微茫的变化,不禁启问:“似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有思。”弘一答。</p><p class="ql-block"> “何所思?”</p><p class="ql-block"> “人间事,家中事。”</p><p class="ql-block"> 数日后,弘一法师圆寂。</p> <p class="ql-block"> 所以,也有人认为,百年来,众人乐此不疲地传诵弘一法师的传奇故事,并不是因为他的完美和超脱,反而是因为他那颗从未了断的“尘念”。</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点“尘念”,让他更懂得人间的一切悲喜,所以他才更包容。</p><p class="ql-block"> 还有那首传唱了百年的《送别》。</p><p class="ql-block"> 当有人潜意识探寻“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可能都会从这首歌里寻觅到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那个答案。</p><p class="ql-block"> 这个答案也是抽象的,只是一片静默;</p><p class="ql-block"> 这个答案是具体的,可以诉诸于笔端。</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朴树在一个节目中,唱到《送别》时,几度哽咽后,放声大哭。</p><p class="ql-block"> 事后说:如果可以写出《送别》这样的歌,哪怕立刻死去也甘愿。</p><p class="ql-block"> 这是朴树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朴树演唱《送别》</span></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1日凌晨,窦唯发布了新专辑《送别2017》。</p><p class="ql-block"> 这是十多年后,窦唯第二次开口唱歌,重新演绎了经典歌曲《送别》。并附文,文中是窦唯的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