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物名称:汤奉</p><p class="ql-block">人物所处时代:明朝</p><p class="ql-block">人物官职:知县</p><p class="ql-block">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1.汤奉这个可怜的读书人,一步登天后变成了坏人。</p><p class="ql-block">2.汤奉为升官发财,害死送他牛肉的老师傅。</p><p class="ql-block">人物贪官的形象:汤奉在一年知县的任期下来,搜刮的民脂民膏也达到了8000两银子的数字。要知道,《儒林外史》描写的是明朝的故事,普通百姓一年才能有多少银子。明朝万历年间有个文人叫冯梦龙,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卖油郎独专花魁》。其中描写了一个买油的商贩一年的结余是16两银子。商贩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但不是最穷的人,商贩一年才能有20两左右的收入。可见百姓收入也不过如此。汤奉知县一年却有8000两银子,这个“清廉”的知县的人物形象自然不用多说,是个十足的贪官无疑了。</p> <p class="ql-block">人物性格特点:汤奉凭借科举选拔出的官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贪狠、蛮横成了他为官的性格特征。</p><p class="ql-block">人物主要情节:1、高要的汤知县为了表示“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贿五十斤牛肉的回教老师父。</p><p class="ql-block">2、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引发回民鸣锣罢市的事件。</p><p class="ql-block">3、汤奉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 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p> <p class="ql-block">小说创作背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p> <p class="ql-block">人物读后感(电子版):</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古典小说里,《儒林外史》是一部专门反映科举制度下士人生活百态的作品,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性和对制度造成的人性畸变的精准刻画而成为中国流传千古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许多人物为了升官发财而放弃人最基本的道德,其中,汤奉最为明显—例如: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还有原文中写的:“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度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知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道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打破了官僚阶层的世袭状况,使得广大平民的向上流动成为可能。不仅如此,它的有效推行使得中国的官员完全由知识分子构成,大大提高了官僚阶层的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官员,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然而应该看到,由于科举考试名额的有限和内容的局限性,它不仅使得中国的官员知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也使得中国读书人在争取好的名次时出现工具理性优先于价值理性的状况,为其成为官员后的实用主义道德观,甚至大肆贪腐,埋下了隐患。从明代就开始,理学和八股文形式在科举中的广泛应用,更使得这一制度成为国家推行统治阶层意识形态,钳制读书人思想的一种有效工具。正是基于这些弊端,运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才会在晚清新政如火如荼之时,被大清统治者废除。</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