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山》</p><p class="ql-block"> 秋山无云复无风,</p><p class="ql-block"> 溪头看月出深松。</p><p class="ql-block"> 草堂不闭石床静,</p><p class="ql-block"> 夜间坠露声重重。</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秋山: 秋天的深山。</p><p class="ql-block">复: 又,而且。</p><p class="ql-block">草堂: 隐者陋居。</p><p class="ql-block">坠露: 露水落在地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中后期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且因二人“乐府诗”齐名,并称“张王乐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此诗构思奇巧,意境幽美,不失为一篇优美的山水田园诗。作者一开始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静谧可人的秋夜山野的景致,这里没有云,没有风,幽静深邃,万籁俱寂,只有小溪水流潺潺、清新委婉。抬头看,一轮明月从松涛林海之巅缓缓移出,顿时满山满野银装素裹,格外娇娆。在这静静的月夜、在山林中低矮的小茅屋,柴门洞开,泻入的月光照在青石板支起的床铺上,宁静、和谧。夜深后,一个人躺在“石床”上,侧耳细听,茅屋外,芳草丛中,露珠落地,一声接着一声。这最后一句,真是点睛之笔,把一个清新、寂静、诱人的秋天月夜山林风景,和盘无遗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流连难返。</p> <p class="ql-block">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后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 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了。书成封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在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