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500年,体味千年盐道上一座古城的魅力——隆昌龙市镇

缠中说禅

<p class="ql-block">龙市镇</p><p class="ql-block">隆昌龙市镇地处川南城市圈,小镇始建于1475年,盛于清康熙十年以后。如今,作为辛亥革命先驱黄复生的故乡,小镇日益受到外界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偷拍 (各位观众,摄影家现身,2007年)</p> <p class="ql-block">▲龙市镇老街</p><p class="ql-block">龙市镇因周围“山峦聚集、五龙聚首”而得名“龙市镇”。</p><p class="ql-block">隆昌县域内最长的一条河流——龙市河环绕小镇而过。</p> <p class="ql-block">▲龙市河上的古桥</p><p class="ql-block">自千年前自贡产盐以来,运往隆昌、重庆等地的盐必经龙市镇。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每天数以百计的挑夫肩挑、马驮,在这条自贡至隆昌的青石板路上,或穿镇而过、或借宿栈房,随着盐业商贸的繁荣,再加上始于明朝中叶的移民,龙市镇逐渐发展成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重要集市。</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老人介绍,小镇原有“三宫、一寨、八寺庙”。即南化宫、鼎和宫、禹王宫、福庆寨、川主庙、东岳庵、崇佛寺、席马庙、大云庵、叶家寺、普照寺、云龙寺。而作为民居,不论是士绅大户还是百姓人家,房屋顺盐道而建,或青砖高墙、或串架青瓦,前面经商,后面为天井、厢房、作坊。</p> <p class="ql-block">▲福庆寨还存留下来的一个茶园</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p><p class="ql-block">龙市镇古老的小街,斑驳陆离的墙上镌刻着岁月的年轮,街上住户大多是“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过来的客家人。</p> <p class="ql-block">唯一的羊肉汤,孩子们迫不及待了。</p> <p class="ql-block">老银行</p> <p class="ql-block">▲老茶馆</p> <p class="ql-block">▲喝茶闲聊</p><p class="ql-block">三两两的人们坐在自家门前,沐浴着阳光,闲话聊天,这份静谧悠闲,如同来到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龙市老街上的绣工</p><p class="ql-block">如今,小镇内宫、庙、高墙已基本消失,但有一座建于明成化年间的老桥依然在为百姓服务。总长约400米的上正街、下正街、横街子、新河街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模样,街道两旁仍经营有茶馆、酒肆、酿酒作坊、老酱园、铁匠铺、弹花坊等。</p> <p class="ql-block">▲龙市的龙灯</p> <p class="ql-block">▲酱油园</p><p class="ql-block">龙市的酱园</p><p class="ql-block">隆昌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带有强烈的客家特征,客家饮食讲究本汁本味,不使用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因此,客家人开办的酱油作坊生产的酱油不添加色素、自然天成,酱香浓郁、酯香突出,酱油色泽红褐色,是客家美食必备的调味品,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龙市镇有余家酱园和张家酱园远近闻名。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客家中心副主任李映发描述的四川客家文化非常适合于龙市酱油:“源起东晋下及宋元明清传美味,技承中原以达川闽粤赣酿奇香。”</p> <p class="ql-block">▲复生公园</p><p class="ql-block">龙市镇是辛亥革命先驱黄复生的故里,100多年前,龙市镇人民在黄复生先生的带领下,投身辛亥革命,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不懈努力,为了纪念黄复生,龙市镇修建了复生公园和复生纪念馆,成为内江市首个乡镇公园。</p> <p class="ql-block">▲隆昌龙市镇大云村黄家冲祠堂</p><p class="ql-block">坐落在隆昌县龙市镇大云村的黄家冲祠堂,占地近700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其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是同类建筑中难得的上乘之作。后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现仅存原有的基础构建和工艺精湛的祠堂山门。</p> <p class="ql-block">走近现存的祠堂,能看出原有的建筑大致呈长方形分布,是典型的川南民居风格,鼎盛时期这里居住着近200人。祠堂内庭院、厢房、厅堂、走廊等井然有序,布局严谨,都在龙厅为中轴线上展开。残存的抱厅花厅、楼台亭榭、花园水池的形制,规整气派,雅致大方。纵向布局前高后低,主从分明,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主仆分明”的礼仪制度,也有“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在众多的厢房之间,有按古代星宿学命名修建的28个天井,它们将户内外的空间有机地连成一片,但又不混杂零乱,体现了建造者高超的建筑理念和堪舆水平。一些无法搬迁的物件还在原地,气派宽敞的龙厅两侧拱形门楣上,还留有遒劲有力的馆阁楷书“锁晴烟”“颐性堂”字样。残存的梁架、雀替、撑拱仍然可见,柱础、围栏等石质构建也都有精美的雕刻工艺。大坝中间,一个巨大的存储消防用水的青石缸也让人惊奇。它的直径在两米左右,高约60厘米、壁厚约3厘米,是用整块青石头挖空而成,虽然没有花纹装饰,但石缸的选材和所耗费的人工绝非易事。更让人惋惜的是,据说原有厢房的木质门窗雕花工艺十分精湛,却因无人管理,被卸掉和损毁而留下了无数的空洞。</p> <p class="ql-block">祠堂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斑驳的墙体不仅承载着时间的厚重,其高超的技艺更让人叹为观止。祠堂山门约高达7米,总长度约30米,由宽大厚实的青砖修砌而成,高大的墙体顶部,有着精美的花脊,装饰手法包括泥塑、镶嵌、彩绘等工艺。以中间的山门为中心,左右耳门正脊分饰宝瓶、香炉、牡丹、如意等富贵吉祥的造型,而垂脊、戗脊部位的龙形泥塑,其流畅优美的线条如锋利的弯刀刺向天空,让人炫目。脊下墙体部位的彩绘图案,虽遭受了多年的风雨侵蚀,所绘人物、法器仍依稀可辨。而正脊顶部镇宅之神的钟馗造型,更让人拍手叫绝。工匠以高超娴熟的技法,塑造了钟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的面部造型。其头戴官帽,身穿朝服,足蹬皂靴,右手反持七星龙渊剑,左手并指,有力地指向大门前方,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民间认为钟馗可以带来幸福和安宁,广泛用于绘画、建筑、剪纸等艺术领域,而用于建筑的实例并不多见,据说原来还有精美的彩绘,如今只剩下泥塑的胚胎了。</p> <p class="ql-block">查阅正厅的“锁晴烟”字样,据记载,融贯儒、道的宋代大哲学家邵雍,就曾有“洛阳宫殿锁晴烟,唐汉以来书可传。多少升沉都不见,空余四面旧山川”富于哲理的诗文,从文字上判断,祠堂的主人像一个在此韬光养晦的朝廷旧臣,村民把它和武状元联系起来的说法,可能是因为钟馗的那把七星龙渊剑的误导吧。岁月沧桑,斗转星移,这位因相貌而失去状元头衔,化身为正义力量的传说人物塑像,竟成了这座祠堂最后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龙市全貌</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由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腾讯大成网等单位,联合主办举行的“十大四川最美村落”、“十大四川最具旅游价值村落”、“十大四川最具保护价值村落”、“十大四川最具发展潜力村落”颁奖活动中,隆昌龙市镇获得“十大四川最具保护价值村落”奖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