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0年下学期,我升入安化县江南附中,半年后这个新办的中学就被撤销,二个班的学生都回农业第一线了。1962年,我们20余个学生又安插到安化二中初49斑,毕业时我考入高中部,仅三个月便退学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退学的原因,主要是父母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那年代农村有句俗话一一靠工分吃饭,不在生产队出工,就没有工分,和现在的没有收入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天天生产队劳动[俗称出集体工],大半年后的一天,一个干部来问了一些基本情况,看了我的初中毕业证书(并拿走了),用"安化县林业局材料纸"写了张便条,交代我到江南区卫生院去体检.那时不懂起码的礼节,连"尊姓大名"都未请教,见便条上落款为"谌仲开",这三个字便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p><p class="ql-block">卫生院是在民国初年修的一栋茶行里,沒有什么仪器设备,主要是望着墙上的视力表测视力,用听诊器听了一下胸部。</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局限且头脑呆笨,谌干部的到来并未引起我思想波动,仅仅联想到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说黄土高原需要造林保护水土,林业局莫非是招人去黄土高原造林?</p><p class="ql-block">八月初,紧张的双抢(收早稻,插晚稻)结束了,一天中午,片组长[即现在的乡镇干部]王厚全同志通知我,第二天到江南区粮管站去报到,王干部是本片人,长期在这里工作,知道我不善言辞,交代我"只讲是公社党委要你来的".第二天到江南粮站,原来是收征购粮的时节到了,粮站需要帮手,同时去的还有邻大队的一个女青年王训宜,她留在区粮站[后来成为正式员工],我被分到了洞市公社粮管站。</p> <p class="ql-block"> (距粮站2公里的永锡桥) </p><p class="ql-block"> 洞市粮站原有2人,我的任务是司秤,即将社员送来的稻谷称重。这地方山多田少,征购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一天早上,粮站负责人王主任对我说:上级通知,要你今天赶到县里去体检。</p><p class="ql-block"> 洞市距县城约70里,那时候没有班车,我沿柘湘公路步行,沿途也未见过一辆机动车。到县城时已是灯火通明。</p> <p class="ql-block">县城待了二天。第一天是县委组织部夏绍卿同志安排我们填写《干部履历表》《干部自传》,第二天是到县人民医院体检。</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吃过早饭便各自回家了。这次往返四天,吃住在招待所,不仅未交一分钱[仅交了粮食],每人还领了几元钱(大约四元多不足五元)。夏绍卿同志向我们解释,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生产队出工,这次耽误了四天时间,是按政策发的误工补贴,另外还有两天途中补助,两天住勤补助,扣除了在招待所的伙食费。</p><p class="ql-block"> 那时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还沒有走出困难境地,我们填表和写自传用的纸,不仅粗糙,且黄里泛黑。可是国家不顾自身的困难,对我们这种补助那种补助,政府对人民的体贴,实在太过分了一—招你当干部,耽误几天工夫是不可避免的,是完全应该的,政府不仅开“工钱”, 还发补助,竟有这样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道,误工补助是那个年代的一项特殊政策。全国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部分干部职工及家属下放当农民,为了保障农业生产,规定不准抽调农村的人,耽误一天必须付一天工资。根据这一规定,我们领取了4天误工补贴。这不仅是对某些人的关心,而是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农业农村的重视和对农民的体贴。</p><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当时我对即将当“干部”[如今"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公务员] 并沒有什么激动,特別高兴的却是领到了这么多钱。那年月一个全劳力出一天工记十分,工值一般是二角钱,我一天三分工,仅六分钱。年终决算时,扣除口粮等折款后,连全劳力都是白干一年,何况我这个“童工” !这笔钱不仅是我在生产队劳动三个月的工值,更是我劳动一年也不可能拥有的财富。领补助的这个日子——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也就一直牢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九月五日,我们被录取的八十多人,从安化东坪和枚城两处乘车,赴地委党校"社教工作队员训练班"学习一个月后,到宁乡县道林区,成为四清工作队员,走上了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考试仅仅填二份表,十分简单!可是公务员之路却格外崎岖。一九六六年八月风云骤降,我们八十多人全部被遣散回农村。省革筹小组成立后,发布002号文件,我们被安排到县直单位“参加文化大革命”,这时候才知道,我们是按照省委1964年134号文件招收的干部!1969年8月,全部安排到资江化工厂当工人,转正定级(月工资由26元变成了31.5元)。1974年农业学大寨中,我们又全部抽调往农村……直到1981年前后,逐渐转为干部(公务员),几位女同学已随军往外市外省,有的同学则转到了企业。</p> <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一晃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县城的变化翻天覆地。当年的房子一栋也没有了。住过的招待所,连名称都消亡了。体检时的人民医院,占地面积翻几番。宽阔的柳溪河道,约三分之一已经修路建房。资江河道内,也建起了电力大楼电讯大楼和沿江路……资江南岸,开辟了新城区,房子的高度与数量,比益阳城区,也不相上下……</p><p class="ql-block"> 今年重阳节,当年的四清工作队员萧幼松先生回家乡举办书画展,我们在县城的几位同学与他聚会,忆往昔峥嵘岁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一致衷心祝愿:家乡变得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谌仲开同志,后来在农业局工作,退休后居住益阳老地委院里。夏绍卿1965年任县人事科副科长,仍然负责我们的培养教育。在人事局长任内退休,十年前病故。莫惠余同学从枚城赶赴县城,与我们十几同学参加了追悼大会。)</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县城巨变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步行到县城时,渡河是划子(小木船),后来发展成机帆船。现在城区一共四座资江大桥(含坝桥合一的东坪水电厂),车辆人流仍显拥堵。</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大楼</p> <p class="ql-block">1967年我和黄正秋、蒋佳生等十人分到公检法时,公安局是一栋一层楼的土砖房,法院是一栋二层楼的木房,检察院虽然是二层楼的青砖房,却占地不过120平方……今天的公检法大楼,真的是恍若隔世,不可同日而语。</p> <p class="ql-block">当年全县没有一辆小汽车。时任县委书记叶在田,副书记李佐勋、王育才往宁乡工作队时,与分团机关人员同坐湘运客车;科局长区委书记公社书记便与工作队员同挤货车前往。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了小车,停车场爆满,人行道上每天24小时都停满了。</p> <p class="ql-block">资江南岸江南华府小区。虽然占地面积不大,高度却达33层,远远超过益阳城区著名的公务员小区。</p> <p class="ql-block">(县城巨变图片,来源于萧幼松先生的县城小景,傅清香女士的《秋夜》,其余未署名者,来自网络,特此说明,并致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