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继第一阶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教师汇报课”暨“结对帮教”活动之后,</span>宝桥小学于国庆节后10月11日至14日开展第二阶段“青年教师汇报课”暨“结对帮教”活动。本次活动,吴瑞玲、付静、王敏、张萌、王钰辰、卢江炜6名青年教师相继晒课。本期汇报课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导处精心组织,各教研组长认真负责,指导教师全程参与,通过汇报课集中展示了个人教学功底,研讨诊断,提出问题,及时反思,促进成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吴瑞玲老师反思:《儿童乐园》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这一单元第课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极为重要。针对本节课上课有以下反思:首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中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活动设计太少,这不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在课堂讲授中个别语言不够规范,要立足学科特点,注重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尤其对于一些学科专业术语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又要保证语言的规范性。最后,课堂设计感强,梯度较大,课堂设计上应该照顾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味求提升,并且要根据学生反应做出及时调整,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问题,不断通过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机智。</p> <p class="ql-block"> 付静老师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擦然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那么这一课的立意是什么?是批判黑暗利益的资本主义社会吗?不是的,那么它是表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吗?也不见得是。不一定要给童话都要提起它的思想意义,童话就是孩子们的故事,孩子们的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属于小孩子的作品,是吸引和鼓励孩子们在其中来展开自己的想象,故事中的贫穷、饥饿、寒冷以及孤独无助,甚至黑暗,这些都是孩子们生活中一般比较缺少实际的体验的又有必要让他们有所体验。这一课除了字词句,阅读中的障碍,主要让学生静下心去想象他们所没有经历过的那种贫穷、饥饿、寒冷,特别是孤独无助,也要让他们体验下人世间可能有些并不美好的东西,世界上也有很辛苦,很可怜的人,要培养他们的怜悯之心,同情之心。在课堂导入部分,我先让同学们回顾了文中第一幅插图,简要阐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小女孩留给我们的印象,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接下来引导学生质疑小女孩在死之前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微笑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光?”这堂课重点是仔细品读描写小女孩五次幻想的部分,指导同学们理解第一次幻象,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奇异、好像……”体会在幻象小女孩虚构出来的幸福,通过对比方法让学生体会幻想部分之后的表达效果,从而了解童话的特点,再通过幻想和现实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对小女孩的幻想是出于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尽管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就自己本身来说,自我感觉整节课激情不够,很多有感触的部分自己没有激动起来(无论朗读还是讲解)学生更是难以进入文本,了解人物、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因此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很多细微处处理不好。对于此次教学不足之处:1.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过程中读的环节以及个别字词处理太细,有重复之处,导致在后边拓展延伸时有些紧张,延长了教学时间。2.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理想,没进入学习情境,学生总习惯集体回答问题,且回答问题的学生总局限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另一部分学生不举手发言,习惯于集体回答,影响教学效果。3.在于没有引导学生彻底的体会到反衬的写作手法,小女孩通过幻想虚构的幸福更从侧面突出了她的可怜,主要在于我对课文的理解没能更深入一层,由于对学情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主线不突出,且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引导的语言过多,提到问题不够开阔、发散,没能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没能及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导致这节课的情感基调平平无常。课虽已结束,但留给我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只能浅显的感悟句子的意思,却不能由内容想开去?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如何引领孩子真正的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感受品读的同时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想,教师只有预设的充分,才会有生成的精彩,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p> <p class="ql-block"> 王敏老师反思:三年级上册语文《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质疑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主动探索文章内容。识字教学环节,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然后以开火车领读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视记程度,最后以字义定音的方式讲解多音字。板书设计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既充满童趣,又简洁明了,学生对于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图有了明确认识。努力方向:导课简约,要体现文体特点,识体而教,充分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课时划分要明确,夯实第一课时写字教学,加强书写指导和当堂训练;加强朗读训练,第一课时一定要有由“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味道”的过程。对于本课来说,对于青头和红头的对话,应作为重点朗读,在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教学要“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性。</p> <p class="ql-block"> 张萌老师反思:今天公开课,我讲课内容是《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环节;谜语导入吸引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实际,实物展示,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认识。二、作者介绍,引出叶圣陶先生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写下了《爬山虎的脚》,出示课题。三、教学过程:生字新词学习、词语解释、多音字、生字书写、重点字书写指导,掌握词语以及生字;四、品味课文;默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回答课文是从哪几部分来写爬山虎的。五、文段品析:对第一二自然段内容进行了讲解。</p><p class="ql-block"> 本课不足:对于提出的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学生找句子获得认识这一环节在第一课时解决新词前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设计太多,教学时间把握不合理,继续进行了一二自然段具体内容的讲解,导致教学内容安排的太多太满,应放到第二课时;教师板书书写需加强。由于对高段语文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需多听课、多磨课、多钻研、积累经验。</p> <p class="ql-block"> 王钰辰老师反思:《杯子的设计》是二年级上册的课程,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了解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明确“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设计中“杯子的造型”与“杯子的用途”之间的关系。着重在杯子的把手、杯盖、杯身的造型方面,结合杯子的功能,有所创新地进行设计。课堂中发现课前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还是不够到位。二年级的学生多对设计的理解有偏差,设计并不是要创造新的东西,而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创新设计就是要体现个人的特色,本课围绕创新进行课堂设计,而目前学生造型能力尚且不足,在设计时很多美好的设想难以表现,不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当中采用了课件展示,学生分别对杯子的造形、材质、功能、进行讨论、分析、概括。再加上学生们对于杯子的概念并不陌生,能够更好的从生活常见的杯子入手,但是本节课中理论知识讲述过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弱。这节课上下来学生画画很给力,也看到一些新颖创意,但课本上有一项是杯子需要标明尺寸,而二年级学生对于尺寸的概念比较模糊,日后多加进行学科融合。</p> <p class="ql-block"> 卢江炜老师反思:本节课的目标是认识三原色,知道红色的画是以红色为主的画,能够以红色为主创作一幅画,并且提高学生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在认识红色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色给我们带来的美感。采用游戏式导入新课,通过水瓶魔术导入三原色,认识三原色,本课以学习红色为主,回忆有关红色的画面,学生积极响应,在课堂中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调颜料,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红色,接着欣赏以红色为主的作品,以启发谈话为主,引导学生观察用不同种红色画的画有一种层次的美感,同时强调色为主的画,还可以用少许别的色,以此来培养他们运用色彩的能力。出示示范画强调构图的“满”和“大”以及指出色彩搭配的优劣。在示范绘画技巧时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基础,板书设计存在不足,要多加练习。总之,本课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是丰富多彩的色彩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