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诗乡歌海文化会馆

<p class="ql-block">( 编者按:这份演讲稿于1998年参加 海南农垦举办的“美德进万家”演讲比赛获二等奖。演讲人:张玉娟。该演讲稿发表在1998年9月的《海南农垦报》上,后来被《儋州报》转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撰稿人:羊辉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演讲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把美的心灵比做金子,她的心灵比金子还要美。她个头不高,没有惊人的长相,没有风流女子那种吸引男性的魅力,但,她有一颗真诚、善良、爱人的心。是她那颗比金子还要明亮的心支配着她做出一件又一件感人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她一一叫吕海珍,国营西培农场医院的一名普通护士。十五年来,是她那颗真诚的心,把一个简简朴朴的家庭,打理得井然有序,一家男女老幼生活得甜甜美美;是她那颗善良的心,使原先布满愁云的家,充满着幸福欢乐的气氛;是她那颗爱人的心,为不少前来医院就治的病人解除了痛苦……</p><p class="ql-block"> 吕海珍和麦海松是一九八七年在国营中坤农场医院护士培训班学习时相识的,他们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建立了感情。结业后她留在中坤,麦海松回到西培,彼此之间书信来往,感情日渐加深。就在他俩即将登记结婚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麦海松在一次垦荒大会战的工地上炸石头时,不幸被炸伤经治愈的眼睛突然旧病复发,虽经多方治疗稍有好转,但最后一只眼睛失明了。有人断言:这桩婚事到此告吹了。当时,许多亲朋好友都劝她说:“海珍,别傻了,趁现在还没登记结婚赶紧分手,否则你会后悔一辈子的。”麦海松也再三考虑,不忍心拖累她,向她提岀分手。海珍听后如雷轰耳,板起脸对他说:“你说什么?你把我看成怎样的人?你以为我是那种薄情寡义的人吗?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不会和你分开的。” 就这样,吕海珍不仅没有离开麦海松,反而更加悉心地照顾他,并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和麦海松组织了家庭。婚后不久,得到农场党委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照顾,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把她调到西培医院工作。</p><p class="ql-block"> 做女人难,做好女人更难。一九九二年六月,麦海松的眼睛又一次旧病复发,经多方治疗无效,最后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此时,吕海珍的家,上有年老体弱的父母,下有年幼无知的孩子,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亲朋好友,热心的邻居们为她落下一把同情的泪,也有一些“好心”人悄悄地议论:“人生的道路漫长,还不如趁着年轻,设法离开这个不幸的家,不然将造成终生的痛苦。” 当这些议论传到吕海珍的耳边时,她当时的心情,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她真想大哭一场,她想乞问上苍:天哪!为何如此捉弄人?为何不幸的事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她身边,这是为什么……?然而,当冷静下来深思熟虑后,理智战胜了非议,她觉得人心都是肉长的,做人总要讲点良心。于是,她坚定了爱心,排除非议,更加尽心尽责,尽情尽爱地去照顾丈夫,给丈夫以更深层次的爱。</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用“吃苦耐劳”来形容吕海珍的话,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农场经济困难,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加上她的工资收低,五口之家,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都靠她那三百多元的工资来应付。而这时,麦海松的眼睛又发炎肿痛,需要住院治疗,整个家庭的开销全靠这点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非常拮据。白天她照常上班,下班后还要忙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有时她简直成了机器人,整天忙个不停,加上她身体不好,当时的艰难情形可想而知。但她还是战胜了种种困难和压力,尽心地照顾双目失明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决心当好贤妻良母。</p><p class="ql-block"> 去年六月,麦海松那六十五岁的老母亲,因风湿关节炎发作,疼痛难忍,十多天卧床不起,这时正逢麦海松的父亲到大陆探望哥哥嫂嫂去了。丈夫的眼睛看不见,孩子还小,一家的重担落到她肩上,她为着婆婆的病而操心得吃不香,睡不着。下班回来忙完家务,一有空就到处寻医找药为老人治病,按摩,经过二十多天的精心料理,婆婆的关节疼痛渐渐消除了。一个月后终于得到了康复。老人高兴极了,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孝顺的媳妇而感到欣慰,逢人便夸她媳妇勤劳,能干,孝敬老人。</p><p class="ql-block"> 海珍,她不仅有一颗真诚的心,一颗善良的心,更有一颗爱人的心。对待家庭,她是贤妻良母;对待工作,对待病人,她满腔热情,尽心尽职。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她总是把病人视为上帝,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悉心地照顾、关怀和体贴。七十多岁的孤寡老人莫昌瑞,住院一个多月卧床不起,她和值班护士像照顾自己的父亲一样,轮流给老人打针,喂药,喂饭,擦身,洗衣,不怕苦不怕脏地细心照顾,有时还要为他倒屎倒尿,使老人激动不已。平时,她把家里该做的事情做完后,一有空大多是往病房里转,和伤病员促膝谈心,拉拉家常,嘘寒问暖,了解病人的病情,鼓励和安慰伤病员安心住院治疗,战胜病魔,争取早日康复。</p><p class="ql-block"> 记得九六年七月的一天晚上,时针正指向十二点,一位值班护士急匆匆地跑到她的家,敲着门说:“海珍,有个病号需要急救,我们忙不过来,情况十分危急,你能否帮个忙?” 听完,海珍不顾自己生病休假在家,二话不说,跟着值班护士赶到急救室,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病人患的是脑溢栓症,呼吸困难,烦燥不安,很难注射血管针,护士们不知所措。此时她想:若不及时给病人注射针水,很快就会造成生命危险。于是,海珍就向医生提岀了处理意见,采取措施,由她注射,其他护士配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紧张抢救,一针,二针,三针……终于注射成功。三个小时后,病情得到控制,病人转危为安,值班护士和病人的亲属都露岀了笑容。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已是下半夜四点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晚上九点多钟(具体日期记不清了),一位岀生一个多月的病孩来院急诊,值班护士给病孩头皮注射针水时,小孩发出阵阵撕人心裂的嚎哭声,小孩子的母亲心急如燎,可还是注射不成功。海珍听后,快步赶到病房,接过针筒细心地找准静脉……半个小时后,小孩停止了哭声,小脸蛋上露出了甜嫩的笑容。小孩子的母亲高兴地握着海诊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是你救活了我的宝贝。” 像这样的事情,几年来何止这些?在医院里,无论是上班下班,只要有病人叫她帮忙,她都很乐意地帮助,从不计较,从不推辞。</p><p class="ql-block"> 十五年来,吕海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干一行,爱一行,不怕累,不怕脏,敬业爱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曾多次波评为“先进积极分子”和“五好女职工”,九七年度又被评为“十佳文明家庭”。而麦海松的家正因为有这样一位贤妻良母,所以他们的家也和众多的幸福家庭一样,充满着热情、温馨和快乐。他们夫妻间的爱情,就像一坛纯正浓郁的地瓜酒,历时愈久,其味愈醇。有了吕海珍那数十年的默默蒸酿,他们那个简朴家庭的这坛“地瓜酒”,更加散发出醉人的芳香……</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祝愿天下的夫妻都能恩恩爱爱,白头偕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编辑:吴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