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建筑明珠——资中王家祠

缠中说禅

<p class="ql-block">资中县王家祠位于距离县城仅24公里的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铁佛古镇东2.5公里处的柏龙村,是一个保存得较为完整、建筑精美的宗族祠堂。其修建依据中国传统建筑“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理念,整体属民间四合院形制,周围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整座祠堂的牌坊、戏楼、飞檐、脊饰、封火墙、石刻、木刻、塑像等均保留着清代精湛的雕刻艺术风格,步入其间,尤如到了一个雕刻艺术殿堂,处处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并为古人精美绝伦的雕工赞叹不已。王家祠具有很高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内江乃至川中地区的古建筑以及世系家族发展提供了依据和佐证,于2007年6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三十至四十年(1691~1701),王氏祖先共120多户移民来川,初以买地出租赖以为生,后经族人不懈努力,终成当地显赫之大家族。王家后人为纪念先人王启、王两二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筹资建成了这一规模宏大的祠堂。王家祠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990平方米。由山门、正厅、戏楼、左右厅、东西厢房、青石院坝组成。</p><p class="ql-block">祠堂山门为六柱五间四滴水(四层房檐)牌坊式石门罩,门罩宽8米,高约8米,两端有长3米的山墙,飞檐翘角的顶及山墙正面均为青石雕刻而成。每层房檐下的石坊上都雕刻着达官显贵、舞者乐师、书生及吉祥图案。山门正中石刻楷书“王氏祠”,左右两侧石柱有两幅楹联,内侧为∶“顾予蒸尝春秋匪懈,绥我眉寿福禄来崇”;外侧为:“中朝愷直推三谏,江左风流第一家”,横联“奉先思孝”,周围是八仙过海群像。两侧次间又有题诗、碑记。最外两侧各题一诗,一首为:“功归祖考德归宗,远派绵延十二峰。应是千秋咸食报,巍然望族士兼农”;另一首为∶“庙貌槐阴特发祥,宁同儿女小村庄。云礽奕叶堆昌炽,从此丹山即故乡”,落款为“特授直隶资州分州汪 诚赠”。</p><p class="ql-block">大门宽1.6米,高2.4米,门楣上方为精美的深浮雕花纹石刻,下方倒悬一对乖巧的石狮,造型独特,令人称奇。大门左右分别立有两座抱鼓,鼓上石狮已毁。立柱间石碑上记载有“王氏修祠堂序”、“王氏宗祠落成五言长律二十四韵得王字”。记载了王氏先祖迁居、落业、建祠等情况,题写人为“丁卯科举人大挑备补儒学教育候补教谕同里 余心敏”,时间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孟冬。余心敏为清仁宗嘉庆十二年(1807)进士,后迁任邛州教谕。走近这座建筑精美的祠堂,无不被它非凡的气势所震慑。</p><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22日,笔者随同文物保护志愿者邵兴松、刘传真、李世元、樊英重访王家祠,摄下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气势恢宏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山门后是木质结构的戏楼,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面阔9.2米,通高9米,进深6米,面朝正厅,屋角高挑,轻盈飞扬。戏楼后墙有一段石刻文字记载:民国11年(1922年),戏楼进行了升高重建。楼沿,斗拱、雀替、斜撑等布满镂空或深浮雕的人物、龙兽、花饰等图案,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龙兽活灵活显,花饰含苞欲放,处处展示着古人精湛的雕刻工艺。步入戏楼后,是一个约250平方米的青石院坝。院坝四周古朴典雅的正厅、厢房、戏楼一目了然,祠堂昔日的兴旺和辉煌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建筑精巧的的戏楼:</p> <p class="ql-block">穿过院坝便是古朴庄重的正厅。正厅系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抬梁式屋架, 厅前为五级阶梯式踏道。房檐的斜撑和斗拱全为浮雕、镂雕,分四级重叠支撑着宝顶。宝顶脊饰长约30米,由各种花纹图案雕塑而成,表面全用青花瓷片镶嵌,气势恢宏,富有动感。两条头长1米、直径约0.3米的巨龙沿屋脊蜿蜒缠绕,昂首嘶鸣,相向对峙。两龙间是一座高约2米的六角形宝塔,塔座为莲花,塔身雕龙刻凤,造型精巧。正面两根镂空的塔柱上盘绕着一对刻工精湛的蛟龙。在阳光照射下,整座祠堂如被奇异光环笼罩,耀眼炫目。厅的风火墙翼角飞翘飘逸,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宽敞明亮的正厅:</p> <p class="ql-block">正厅外的过道:</p> <p class="ql-block">左右厢房10间,面阔40米,进深5米,厢房脊饰浮雕灰塑一老者、一金童一玉女,老者面目慈祥,宽衣束带,金童机灵,玉女灵巧。寄托着王氏后人对家族人丁兴旺、长寿安康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夕,祠堂里办有私塾,也有川剧演出。解放以后,这里一度时期作过铁佛乡公所,也作为“柏龙小学”和“柏龙中学”的校址,据当地人介绍,以前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好。“文化大革命”初期,村民为了保护祠堂,用泥浆和石灰膏对山门上的石刻进行填充,但后因一个派性组织住在里面,损毁了部分木雕。1997年学校停办后,镇人民政府制定了相关保护措施。</p> <p class="ql-block">王家祠两侧厢房:</p> <p class="ql-block">起伏多变的封火墙:</p> <p class="ql-block">精雕细琢的屋脊饰物:</p> <p class="ql-block">做工精细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精雕细琢的石刻、题记等:</p> <p class="ql-block">“祠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祠堂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族亲们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时,便利用它作为会聚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这里上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的祠堂均未能较好地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为了维修、管理和使用好祠堂,王家自行成立了清明会(又叫冬至会)。每年春秋两季,清明会组织举办族人集会,并筹集资金,其所筹资金一则为集会所用,二则也为祠堂维修。</p><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资中县将王家祠、重龙山摩崖石刻造像、县城南华宫、原美国教会宏仁医院(含进德女中)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重龙山唐代至民国的摩崖造像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八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使资中拥有了四处“国宝”(另三处为:文庙、武庙、盐神庙)。期待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王家祠下次能申报成功,成为资中第五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为志先生将资中王家祠誉为“四川客家宗祠建筑明珠”,并发表过《铁佛王家祠 见证客家人入川的创业史》、《蜀祠瑰宝:资中铁佛王家祠》等文章。根据曾为志考证,该祠始建时间应为1819年,而非文物保护铭牌上介绍的1807年。</p><p class="ql-block">王家祠保存完整,建筑古朴精湛,四周自然环境优美,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节假日返璞归真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