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对《论语》这句最为熟悉。多年以后再读,再思,再想,理解和感受已经不同。这三句恰恰是人生的智慧所在。</p> <p class="ql-block"> “学而时习之”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学习了以后,需要不断地练习。我们总有很多人学东西,学完以后就着急,说怎么还没学会,为什么这个知识对我来讲没有用。因为学了之后还要习,这里边就联系到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叫《刻意练习》。我们知道了一个东西能做,便也知道了这个中间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说一个人真正学会了一个东西的时候,他甚至不需要经过大脑里边的系统二的思考,他系统一就已经做了。核心就来自于大量的练习。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共修。然后“修”的目标是什么呢?最后能够达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样的一个高的境界。孔子对于人知不知道自己还是蛮在意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后边经常提到说,别人不知道你,我们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不被人知道的这种痛苦叫(不被)感同身受,从古至今每个人都会有。那我们要想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别人就算不知道我们,我们也不会不高兴,我们也依然可以平静地对待,那你就需要自修和共修一块儿来努力。所以“学而时习之”,我们能够看到《刻意练习》的影子;“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够只借助自己一个人拼命地努力。我们需要找到其他人,给我们带来刺激,给我们带来外在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这个叫作第四种人际关系。所以《论语》用这句话,做孔子整个理论的开篇是有道理的。就是告诉我们后边,要面临的是一个艰苦的求学过程。求学过程光读书,光背过记住这些话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练习,我们还需要跟别人互动。所以自修共修一起,最终我们达成的人格境界——“人不知而不愠”,我能够淡定地处理身边的这种毁誉——这就是我读《论语》、学《论语》的目标,这是第一句话,也是我认为《论语》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句,与大家共勉。</p> <p class="ql-block"> 在《樊登讲论语》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人生哲理,它可以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上给予指引和建议。可以让我学习孔子的状态,做一个有学问的、有修养的人。最重要的是把书中学到的东西内化在体内以后,它会从体内再生发出来,变成我们说话的方式、我们的谈吐、我们的待人接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音乐组读书分享教师:吴昱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