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美友】“早安”的文化渊源

弓之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 弓之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摄影: 弓之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日笔者《早安意味着什么》一文,引起了不少美友共鸣,身边的朋友也问我,有那个必要小题大做吗?确实这是值得好好思考一番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现在人们早晨最常用、也最简洁的问候语就是“早安”,它比意境相似的“早上好”还要少一字。那么,这个“早安”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开始应用并逐步流行开来的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清晨相互问候之礼仪,古以有之。据考汉民族相见之礼中的“揖礼”,起源于周代以前,约有3000年以上历史。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后,摄政王周公采取多种措施来巩固政权,建立起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此后揖礼流行天下,无论是上层人物还是民间百姓,晨起碰面相互打个招呼便约定俗成。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士,为了彰显优雅风度和崇尚礼仪,还会面对面拱手相拜作揖一下,被称之为“打恭作揖”。而普通民众“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晨起碰面因劳作繁忙不想耽搁时间,但又不能不体现礼貌,于是便常用“早”、“您早”、“早上好”等简洁的问候语,同时相互点下头,来替代繁琐的揖礼。北京城里的百姓更是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到了清朝,文言文中,以及半文言半白话的小说中,“问安”、“请安”、“早安”之类的问候词开始出现并迅速普及。至于为什么要“问安”,这“问安”又是如何产生的,则难以找到权威解释,我就将幼年之时听爷爷(清光绪秀才)的口传来作一解吧。满人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后,中原各地反清之事朝庭之上几乎日日有报,若某早朝大臣报奏“平安无事”,则皇上很开心,感到“早安”了,天下有望太平。于是就将过去下臣偏重于关心皇上龙体的“请安”,转向于偏重于王朝政事的上峰“问安”。同时,王朝新立,平息内乱当以安抚为主的理念也开始占据上风,加之北京人普遍习惯于用“早”、“您早”来打招呼,二者一结合,上至皇上,下至百姓,官民通用,“早安”一词便逐步推开了。后来洋人使团在京用英语者众,“Good morning”一词意思也与“早安”基本相通,中国的一些文人就土洋并用,官民互通,让“早安”之词妇孺皆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又过了百余年,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网联世界,手机互通,人们不见面也可以晨起打招呼了,于是现今多种早晨打招呼的方式大体都可用手机来完成。而问候语也从最简洁的“早安”,到配图配音的心灵鸡汤短文,应有尽有,自己不会写不会制作也没关系,网上一搜尽情选择,何乐而不为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凌晨写到现在,化费了约两小时,早晨的太阳已照进了窗户,我也该向广大美友问候一声了——早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