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碛口古镇

小冯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否则你就是个行路的”!深以为然,怕自己面对那些有伟大名字的山河与历史时错过而不自知,去努力读各种各样的书尽量让自己不至于太无知或自以为是……</p> <p class="ql-block">又是落日余晖时来到古镇碛口,黄河对岸的山上,有一座不知名的塔,为画面平添了些许古意。</p> <p class="ql-block">湫水河在碛口流入黄河,而且两条河的颜色完全不同,所以当看到湫水河的尽头的时候,碛口古镇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碛口因大同碛得名,是为黄河二碛(第一碛为壶口碛)凭借黄河水运,从清乾隆年间到抗战爆发,2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阜重镇。西接陕、甘、宁、内蒙古,东连太原、京、津,是当年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店铺林立,一街灯火,昼夜辉煌,接不完,填不满,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小胡同学在路上搜了很久订了个网红客栈:碛口客栈的原址叫四和堂,依山面河,紧靠碛口码头,创建于道光初年,距今约一百八十多年。因其购建之初为四份股份,故名:“四和堂”,主要经营粮油。四和堂在创建之后,依托宽敞的庭院,充足的库房,一直经营麻油营销。久盛不衰。鼎盛时期,“窗泊百舟,门走千驼”,生意北达包头、银川,西接陕西、三边”,东至太原、京津。1940年碛口解放后,八路军120师在四和堂原址开办了“新华商行”,专营过载物资的转运,繁荣了边区的经济。</p> <p class="ql-block">圐圙(读音是kū lüè)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指土围墙,骆驼圐圙是当年客商放骆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是古镇的最高点,气势恢宏,也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庙门前,居高临下,可以远眺黄河气势,俯瞰古镇全貌。庙里有这样一幅对联:“两河经纬呈形势,三晋贾商溯祖源。”也许是对当年碛口很形象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庙中有一戏台,又称乐楼,据说乐楼的音响效果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据说连黄河对岸的陕西都能听见。也是所谓的“山西唱戏陕西听”</p> <p class="ql-block">庙外有个唱当地小调双目失明的老人,唱了一曲但视频怎么都找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各种当地特色的小店让古镇充满了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距碛口5公里左右是李家山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发现李家山后曾言:“李家山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p> <p class="ql-block">正赶上《小小少年》剧组在这里拍摄。里边有个郑州演员——张力</p> <p class="ql-block">好像是一场打孩子的哭戏,一下午小朋友被打了好几顿,哭了一场又一场</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里一对老人还在这儿生活。老人给我们讲了他们的家庭,祖上几兄弟、他们的儿女都在外地,以及他们的生活。老人很健谈也很好客</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处处有字画大家</p> <p class="ql-block">狗舍的字画也透着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苍桑的古镇、山村,像是所有的脸庞都静止在了遥远的昨日。而我们——下一程忻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