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建设兵团学摄影

迟守卫(池清)

<p class="ql-block">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集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6月17日,我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从青岛乘坐火车,与200多名知识青年一起来到了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驻地莱阳),我在一营二连(果园连)接受了劳动锻炼,在连队首长的培养教育下,增长了才干。1971年春团政治处成立了新闻报道组,因我是六八届高中毕业生,又在连队先后担任过文书和代理排长,便被选拔到报道组任专职报道员。半年以后,我们团根据师部的指示,要加强新闻摄影的报道,政治处首长把学习新闻摄影的任务交给了我,并安排我随同师部来我团检查这项工作落实情况的专职摄影刘干事,一同出差去青岛天真照相馆买了一架海鸥120型(摇把式)照相机(见下网络资料照片)和相关的洗印器材。</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师政治部宣传科于当年秋天又在师部(潍坊)举办了一期摄影知识培训班,前后五天时间,由刘干事主讲,从摄影的选题、构图、取景、用光、到胶卷的冲洗,照片的洗印放大等,一下子讲了个遍。这些摄影知识对我来说都很新鲜,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培训班上我仔细听认真记,生怕漏过一点儿,有听不明白的地方,下了课我就问刘干事,刘干事见我学得认真很高兴。在学习班培训时,为了提高我们的摄影技艺,刘干事还特地拿来1971年的《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7-8期合刊,因为上面刊登了 江 青 的一些摄影作品,要我们好好学习这些摄影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我当时对刘干事讲解的 江 青 拍摄的《月夜哨兵》、《英姿飒爽》和《全神贯注》这几幅作品印象比较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干事还特地在一个明月高照的晚上,把我们带到师部院子,实地给我们讲如何在月光下拍出《月夜哨兵》这样的作品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由原十团二连通信员、后调到师部警通排的刘永新(右一)提供的,照片背景是师部机关办公楼,当时我们晚上就透过那些小树林望着清澈的星空听刘干事讲如何拍夜景。在培训班休息之余,我们还在招待所里一起观看画报,欣赏学习那些优秀的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照片也可以看出,我们把《英姿飒爽》等摄影作品贴在墙上观摩学习。(九团马干事拍摄)</p><p class="ql-block">在培训班学习期间,我们还到与师部同驻潍坊的工业团六团进行实地采访——</p> <p class="ql-block">这是六团某连的干部战士在一起研究技术革新方案。我们在现场安排场面、布置灯光等,在拍摄时注意人物的自然表情和相互之间的呼应,以及整个画面的构图。实习时别的团的报道员都是拿着相机“啪啪”地拍,我是光在取景框里看构图很少按快门。刘干事看到了便对我说,学摄影就是得多拍,拍出来以后从照片上找毛病才能提高。我其实也知道这个理,就把临来师部学习时团政治处首长要求节约使用胶卷的事跟刘干事讲了,刘干事听后很理解。在培训学习期间,我一共胶卷才用了两张胶卷,这还是为了交作业才拍的(上图是我其中的一张作业)。为此在学习冲胶卷时,刘干事特意教给我一个窍门:在暗室里摸着黑计算着把前两张剪下来,最多计算不好能浪费一张,把剩下的胶片卷起来还可以用。我试了一下,这个办法行,就这样我在培训班上比别团的报道员又多学了一招——巧用胶卷。</p> <p class="ql-block">这是师部摄影培训班结束后的合影留念,第二排左一是刘干事,左二是八团孙干事,后排左一是师政治部宣传科陈干事兼报道组组长,左二是九团马干事,左三是六团侯干事。</p><p class="ql-block">相机配备上以后,尽管下连队采访多了一个拍照的任务,因政治处首长说过要注意节约,因此我不敢放开手地拍,一般是采访后有合适的素材回来请示了负责宣传报道组的许干事再拿着相机去拍,这样就会耽误很多时间,也影响了新闻时效,除非是许干事直接点的题,我才能拿着相机直接采访拍照。不久,我就接到了采访一连(蔬菜连)自愿组织 毛 主 席 著 作 学习小组、解决改造世界观、扎根兵团 干 革 命 的活动,许干事明确这次采访要文字配照片。</p><p class="ql-block">在一连跟指导员交谈了解了一些情况后,我就在现场选取拍照的镜头。一连连部的地方比较小,选了几个角度都不合适,最后在几个战友的共同参谋下,就利用连队入口那面墙上的水泥黑板,由一连文书王全盛,——他的字写得好,用红粉笔写上“学习 毛 著 改造思想 扎根兵团 干 革 命”几个大字,黑板前的空地错落有致地坐着正在学习的战士,背景是自西向东顺坡而上的战士营房,从取景框里看,这个镜头比较有层次感。为了保证拍摄效果,我拍照时,让战友们变换了几个不同的学习姿势和角度,一共拍了4张,以便从中挑选。遗憾的是,这张照片不知何故我现在手头上找不到,也可能是我离开兵团时没有收存。</p><p class="ql-block">洗照片总得要有个地方,我们团因为是接手 劳 改 队 而改建的,条件比较差,团里也不可能再为此拿出一间房子来作暗室。后来经政治处赵主任协调,我可以使用团卫生队冲X光片的暗室来冲洗胶卷。在得到这个消息的当天中午,吃过午饭我就去请卫生队的王军医带我去看这间“暗室”。</p><p class="ql-block">这间暗室就在我们政治处小院隔着团部主道对面的一个小院里,这个小院的一排平房是团后勤处的仓库,平常很少有人光顾,我来回进出政治处对这个小院也从来没注意过。院里长了一些杂草,平房最西头有一扇门挂了一把铁锁,王军医把门打开,一股霉湿的气味涌来,里面黑呼呼的什么也看不见,王军医很熟练地伸手把门边的电灯拉开,这才看清屋里的摆设。这间屋和我们的宿舍一样大,北墙边砌了一个和墙一样长的水池子,北窗户已经用砖封死了。一张办公桌贴着东墙放着,桌子旁立了一个比办公桌高出一截的铁架子,上面晾着一张X光片。在门的西边立着一个木架橱,上面放着几个搪瓷盘、镊子,还有一些药剂。门里边挂着一个布帘子,看来是用来挡光的。王军医跟我说,“这就是咱们的暗室,是原先 劳 改 队 的,能凑合着用。”他走过去把水龙拧开,“这是自来水”,他指了指那张办公桌,“这张桌子我不用,回头你可把你的那些洗相设备放在这张桌了上,你还有什么需要放的可以放在门口的那个架子上。”</p><p class="ql-block">他一边说着我心里已经想好了:印像机和上光机,还有那几个盘子镊子不用来回搬,就放在这里,显影液定影液是成包的,随用随从我们办公室往这边拿。我连声向王军医表示感谢。王军医说,你什么时候冲洗胶卷就去找我拿钥匙,用完了再给我送回去就行了。王军医说完就回宿舍午休了。</p><p class="ql-block">王军医前脚走我后脚锁上门就回政治处——现在已经有暗室了,我也别午休了,我要拿着冲胶卷的那些东西今中午就干,还顺便把培训笔记也带上了,这是第一次自己独立地冲胶卷,在培训班上是刘干事指导着干的,现在我得对照着笔记干,千万别出了问题。回到暗室,我把一切准备好就关灯开始工作。我按照刘干事教我的办法先摸着黑把刚照的那4张底片剪下来,然后就按照笔记上记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操作冲胶卷,由于不熟练刚开始手还发抖,干了一会儿慢慢地也就放松了。</p><p class="ql-block">我把胶卷底片平整地泡在显影药水里,并用镊子夹着底片不停地来回搅动着,使底片能均匀地受到药水的浸泡。大约过了有10分钟,我打开绿灯看了一下,——笔记上说,底片对绿光不敏感,隐隐约约可以看到4个方框。有门!我心中很高兴,关上灯继续操作。又大约过了10分钟,——笔记上说,在正常曝光的情况下,冲底片一般20分钟左右,我又打开绿灯一看,那4个方框已经很明显了,我担心时间不够,就关灯又多显影了一会儿,笔记上说,稍为过一点总比显影不足要好处理。然后就摸着黑把底片用清水冲了一下放到定影液里,还是那样来回搅动着,5分钟后我打开红灯一看,——笔记上说定影了可以开红灯,已经有影了,从底片上看,照片的曝光还算适量,这就好。为了不出问题,我有意识把底片在定影液里多泡了一会儿,笔记上说,定影不足底片过一段时间会泛黄。定好影后,我就把底片放在水池子里,拧开水笼冲洗,这时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活干得还行,第一次独立操作,成功!我打开照明灯,把冲好的底片夹在屋中间拉起的那根铁丝上自我欣赏起来。</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是1972年元旦前,团文艺宣传队在团部招待所集训,准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拥政爱民演出活动,这是我们团组建的第一支宣传队,我就向负责文化工作的杨文远干事建议,能否利用宣传队第一天集结时照张集体照以留作纪念。杨干事请示领导同意后,便把宣传队员集合带到团司令部前面的那个台子上,这个台子很有特点,既是我们团开大会的主席台,又是放电影挂银幕的位置,用现在的话说,是我们十团的“打卡地”。拍照的时间是上午九点左右,光线和角度都比较合适,就这样留下了这张宣传队合影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左起第一排:尤春华,张毅杰,尹永和,梁福生,徐爱萍,于学琴,刘光明,葛蓬,许爱丽,牟建华;左起第二排:金国玺,王德福,宫会川,李功勋,张晔,贾盛敏,王惠君,龚爱华,刘树喜,孙茂民,赵作青;左起第三排:朱秀君,杨文胜,王永光,万国庆,张岩,姜勇,熊世敏,管名利,曲和贵,夏国柱,常宗武。</p><p class="ql-block">上述名单根据烟台刘光明等战友回忆整理,照片背景左边的房子是团部会议室,右边带有两个烟囱的房子是团长赵振杰的家。在这两处房子中间有一个比较窄的过道通向政治处小院。</p><p class="ql-block">因在拍照时,杨干事答应宣传队员们过后人手一张照片,于是,我就利用一个星期天的时间,把这32张照片给印出来,也借这个机会再巩固一下我印相的技术。</p><p class="ql-block">尽管我有了上次采访一连后的一次印相经历,可那次也仅仅是洗印了一张照片,这次是32张,我一定要保证张张完好,不能有一张的浪费。我按照笔记上写的那样:第一步,要把相纸的感光面与底片的感光面对在一起,放到印相机的玻璃上。我在操作时又提醒自己:一定要让底片在下,也就是说要把底片贴在玻璃面上,这样才能感光,而且上面这个板要压紧,这样印出照片不会虚。第二步,印相时曝光很重要,曝光时点那个按钮,要根据底片的曝光量来决定曝光时间……</p><p class="ql-block">后面显影和定影的过程和要求与冲胶卷基本是一样的,32张照片很顺利的洗印出来,在杨干事发给大家照片时,看到战友们喜上眉梢的笑容,我的心里也感到能为战友做些贡献很快乐。</p><p class="ql-block">1972年春的一天上午,我带着相机到我的老连队二连去采访,从连部出来,看到连队的战友正在紧邻连部南边的这片果园打药。连部的地势高,俯看着这片果园,只见从药枪中喷出的药雾随风在果树的枝头飘逸,感觉恰是我们兵团战士美好情操的象征,特别是黑白的反差使画面显得浪漫含韵,让人产生更多的遐想,那位蹲着在操纵喷药机的女战士正是这张照片最好的说明,于是我迅速地构图取景按下了快门。这是我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在兵团拍摄的“风光”照,我取名《飘逸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飘逸的青春》</p><p class="ql-block">从兵团返城后的1975年,我被分配到青岛港第二装卸作业区工作,在装卸队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先后干过码头工人、队党支部书记(我是1972年9月在十团政治处入党),1977年作业区党委根据工作需要和我在兵团的经历,调我到作业区政治处任宣传干事,后历任宣传科长、改制后的青岛港大港公司宣传教育科长。在宣传工作的岗位上,我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如鱼得水,不断进步。在业余时间我仍然喜爱摄影。</p> <p class="ql-block">1980年,我买了一架”东方”牌相机,在完成着文字宣传工作的同时,利用在基层采访的时机,随手捕捉着一些镜头,记录下码头火热的生活,抒发对码头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待 运》 1980年夏摄于青岛港一号码头。工人们正在整齐堆码的麻包,是待装火车疏运的粮食,这个场景充分地反映出当年码头的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情 愫》 1981年秋摄于青岛港一号码头。夕阳西下,晚霞挂在天边。一艘远洋货轮停泊在码头岸边,那一根根缆绳系在岸边的缆桩上,远洋货轮似是安祥地依偎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体现了祖国母亲的博大胸怀,那夕阳也恋恋不舍地不肯离去,寓意着远洋船员对祖国的眷恋和情依。</p><p class="ql-block">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重要的是学会去发现美,以此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品行。2005年,我又买了一架SONY卡片机带在身边,方便随时拍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拍摄功能的不断完善,摄影也就方便多了,摄影也成了我的情趣。我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手捕捉着身边的一些美景,欣赏着这些照片,油然感到惬意,这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对生活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早晨的街口》 2005年于青岛晨练时随拍。清晨,睡意惺松;由远而近的骑车人打破了早晨街口的宁静,新的一天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老团长的悄悄话》 2005年于兵团战友青岛聚会时抓拍。时年79岁高龄的老团长赵振杰(右一),精神矍铄地出席了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战友35周年(青岛)联谊会。从他戴的那顶太阳帽和与当年的战士说悄悄话的神态中,可以看出这位革命老前辈的平易近人和诙谐乐观,从战士王全盛紧握老团长的双手和那眼神中也可以看出战士们在见到老团长时的尊敬和喜悦。</p> <p class="ql-block">《卖油条早摊》 2006年于青岛晨练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情 结》 2006年于青岛晨练时随拍,这张照片成为了我本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兵团缘》、由作家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我战友刘光明封面设计的设计素材。</p> <p class="ql-block">《兵团缘》封面封底清样</p> <p class="ql-block">《摊煎饼的女人》 2006年10月22日在素有山东小“香山”之称的临朐石门坊游玩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水仙图》 2006年于青岛家中拍摄</p> <p class="ql-block">《街口•井台》 2007年3月27日在中国船东协会舟山信息工作会议讲新闻写作课,清晨在下榻的朱家尖镇上散步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舞 台》 2008年于青岛金色年华小区施工工地随拍</p> <p class="ql-block">《晨》 2008年4月7日于青岛天福绿洲小区晨练时随拍。一个大雾笼罩的早晨,我走到院子,看到在薄雾笼罩中所散发出来的这种美韵感染了我,胸间油然涌起了莫名其妙的心灵感应和创作冲动,驱使着我不由自主地又折返回家拿出了相机,同时拍下了这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劳动者的身影》 2008年4月7日于青岛晨练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看影展》 2008年于青岛中山公园游玩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挡不住的脚步》 2008年12月21日于青岛家中窗台随拍。这天是农历冬至,一大清早,突然透过窗户发现外面已是雪花纷飞,远近一片茫茫。进出小区通道上的这些脚印,也引发了我的遐想:这么大的雪,这么冷的天,这不是一个人的脚印,这……</p> <p class="ql-block">《城市的脚步》 2009年于青岛晨练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别有洞天》 2009年于青岛浮山湾景区游玩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敬 仰》 2010年于青岛百花苑游玩时抓拍</p> <p class="ql-block">《街 景》 2011年10月18日随青岛五金机电设备商会到贵州省五金商会考察学习,期间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游玩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 2011年10月于贵州黄果树瀑布大景区天星景区游玩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舞出精彩》 2013年于青岛胶州游玩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早 安》 2014年于青岛天福绿洲小区晨练时随拍</p> <p class="ql-block">《晨晖中的青岛啤酒博物馆》 2016年于青岛自家晾台随拍</p> <p class="ql-block">《闹 春》 2017年于青岛天福绿洲小区围墙外随拍</p> <p class="ql-block">《安 居》 2017年于青岛东部城区随拍</p> <p class="ql-block">《光影的魅力》 2019年于青岛“昌乐园”口袋公园随拍</p> <p class="ql-block">《工地之夜》 2021年于青岛自家窗台随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4日(重阳节)</p><p class="ql-block">于青岛,天福绿洲</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