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陷入40多万敌军的重重包围的极度危险之中。1935年1月29日至3月22日,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四次渡过赤水河,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经过对遵义会议会址的再次游览学习,我想到了能够全面展现和记录中央红军长征转战于云、贵、川三省的战斗场景的写照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下面就分享这首歌曲及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的简要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这首经典歌曲演唱形式非常丰富,涵盖了混声合唱、重唱、男女声领唱、独唱和配乐朗诵等形式。演唱中随着歌词内容的推进和音乐旋律的变化,髙音,中音交替进行,形成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这首歌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红军在横断山脉艰难行军途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军民鱼水情和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一方面军)8.6万余人从江西于都贡水出发长征,经接连突破多个封锁线,尤其是血战湘江之后,兵力锐减至3万余人才到达贵州遵义。遵义会议(毛主席重获军事指挥权)后,在毛主席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到达陕北时(加上途中扩红1.4万,总计10万余人),只剩7千余人。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支队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中央红军于1934年12月13日入黔,1935年4月25日离开贵州,在129天时间里,完成了长征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以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精彩绝伦的战略转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长征这部波澜壮阔的伟大史诗中,红军在贵州写下了最恢宏、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篇章。而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堪称这部史诗的“诗眼"。3万多装备极差的红军被40余万装备精良的蒋军围困,通过四渡赤水“实现突围",创造了世界战争指挥史上的奇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计划从习水土城经泸洲、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于是决定先攻占习水县土城镇,由于情报有误,当红军35年1月28日行军至土城的青杠坡时,与敌追兵郭勋祺旅激烈交火,此战由于敌方武器精良且敌人援兵越来越多,在双方各损失3千余人的情况下,红军于鏖战当天召开了土诚会议,果断决定放弃原渡江计划,迅速撤出战斗,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序幕。</b></p> <p class="ql-block"><b> 红军四渡赤水路线推演视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一渡赤水,周恩来一边命令到赤水河上收集船只,一面派人购买木板、门板、竹竿和绳索。彻夜难眠的他3次带着军委总部的作战参谋们去到架设浮桥的现场督导,浮桥架好后,29日,红军除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悄无声息地首次渡过赤水河,向四川南部推进,去到扎西(今云南省威信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二渡赤水,在扎西,经过短暂休整,中央红军由30个团缩编为17个团。鉴于敌人被引到扎西,红军突然杀回马枪,2月18日至21日,第二次渡过赤水河,转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遵义地区,红军在5天内奇袭娄山关(当毛主席再次路过娄山关时,曾气势恢宏地留下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再占遵义城,歼敌2个师8个团,俘敌3千余人,缴枪2千多支,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补充了物资。不幸的是,年仅27岁的军团级将领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于2月27日傍晚在侦察敌情时牺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三渡赤水,茅台策划藏伏笔。35年3月2日,恼羞成怒的蒋介石飞扺重庆“督剿",妄图再次围歼红军。3月15日,红军第一次主动出击,展开了鲁班场战斗,战斗从10时一直打到20时,双方都有很大伤亡,虽然红军未攻占鲁班场,消灭周浑元纵队,但猛烈的进攻,挫伤了对方锐气。红军撤出战斗后,敌人龟缩在鲁班场两天不敢出动,这为红军接下来的三渡赤水赢得了时间和主动。红军于3月16再架浮桥用3天时间从茅台镇三渡赤水进入川南隐藏起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这次,主席在茅台镇留下了著名的“茅台策划”,就是三渡赤水的目的为:声东击西,诱敌西进,调出滇军,同时让刘伯承派人保护好二渡时架好的浮桥,也备四渡再用。同时,主席强调“能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所以三渡赤水红军大张旗鼓地行军,作出要北渡长江的态势,让蒋军摸不着头脑,搞不清红军真实意图。豪不夸张地说,若“四渡赤水”是主席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那么“三渡”就是他的点睛之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四渡赤水,三渡赤水后,红军派出一个团,佯装主力部队,大摇大摆地向古蔺进发,喊出打过古蔺、占领叙永、北渡长江的口号,佯装即将渡过长江。为麻痹敌人,继续诱敌西进,在镇龙山,这个团击溃川军,且在蒋军3架飞机投弹轰炸时,叶萌庭连长组织战士在树梢上架设机枪,用85发子弹,击落一架敌机。“这些消息被层层上报给蒋介石”,蒋摸不着毛主席用兵的真实意图,认为红军将渡过长江,而在长江和赤水河之间的狭窄地带消灭红军是“最佳位置”,于是,蒋40万军队调向川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此时,真正的中央红军主力却于3月21日晚至22日,以隐蔽、迅速的动作从二郎滩,太平渡,淋滩,九溪口等渡口,“在各路敌人的间隙中穿过,第四次渡过赤水”。之后,蒋误以为红军又要攻占遵义,于是急飞贵阳督战。红军却乘虚一路向南急进,顺利渡过乌江,把国民党军大部甩在乌江北岸,兵锋直指贵阳,“红军还去飞机场和贵阳城边打枪,进一步营造会攻打贵阳的假象”,中计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救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就这样,红军成功将滇军调了出来。于是,虚晃一枪,迅速挺进云南。这时,大部队已经被调到贵阳的龙云立马调头想保昆明,这就削弱了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利用这个机会,红军向金沙江挺进。5月3日晚,红军一个先头连,创造了一天80公里的速度,抢占金沙江姣平渡。5月9日,红军巧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的围歼计划,取得了战略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四渡赤水,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为实现北进的战略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渡赤水是伟人复出后的第一战,在国民政府几十万大军的围困下,伟人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国民党军队开展运动战,是中国工农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这一战被美国西点军校列入教材,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曾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下:“毛泽东故伎重演,而蒋介石却像巴甫洛夫训练出来的狗一样,毛泽东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毛主席从井冈山时期到第五次反“围剿”,以及以后的抗日战争、摧枯拉朽的人民解放战争,如规模宏大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毛主席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都可称得上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然在毛主席看来,他最为得意之笔还是“四渡赤水”。</b></p> <p class="ql-block"><b>65版本曲原唱视频</b></p> <p class="ql-block"><b>76版本曲演唱视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