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山里去看世界——我的公益手札(二)

米瑞蓉

【写在前面的话】几年前一不小心便“掉”进了阿拉善SEE的公益圈子,每当耳边响起阿拉善SEE的会歌,每当看到晓光跪地沙漠的照片,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动,于是总想为公益多做点什么,不仅仅是交会费捐点钱那么简单,其实公益更在于需要真正走进去,于是“认真”就成为唯一...... 上午十点我们已经来到了宝兴县城,远远地就看见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杨玉君主任站在公路旁等候,想必已是在此等候多时了,顾不得多寒暄我们又匆匆上路,因为大水沟保护站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 大水沟保护站坐落在一个狭长的山谷之间,一个丁字形的峡谷里一座杏黄色的建筑特别醒目,一个宽大的岩石堆砌的门牌上写着“大熊猫国家公园蜂桶寨自然教育中心”,杏黄色的字体在青山绿水之间特别显眼,仿佛专门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杨主任侧着脸看着我说:“我们先把牌子挂出来了,想早点推进自然教育这件事。”脸上竟露出孩子一样开心的笑容。此时我还记得去年的10月我们来到这里选址时杨主任讲的那番话:我们希望和阿拉善SEE共同来办好自然教育中心,因为蜂桶寨的邓池沟是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保护区里拥有动物1083种,植物1837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生物基因宝库。我们来到的这个大水沟管护站,拥有‘一馆一园五中心’(即蜂桶寨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学术交流中心、信息中心、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专家接待中心)的功能布局,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片区设施最齐全、功能最为完善的管护站,区位优势明显,在此设立自然教育中心,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 蜂桶寨自然博物馆无疑是这里最具吸引力的明星博物馆,它立体全面地展示了宝兴以及蜂桶寨的自然资源实况,同行的公益伙伴们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去参观,我卖着关子让大家等一等,“既然大家来了就应该有所收获,最好的方式就是带着问题来,我连夜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考题,答案就在博物馆里,就在我们接下来的项目里,先把问卷发给大家,咱们带着问题去参观学习。”顾不得大家面露难色,我让项目协调员给每一个参观者发放了问卷。 走进大厅,脚下踩着的玻璃下方是下沉式保护区的沙盘,展示了整个4万公顷保护区的地貌图,保护区地处邛崃山脉中段,区内沟壑纵横,奇峰峥嵘,溪流清澈,草木葱茂。走进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动植物标本,充分地反映了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每一个参观者都认真地听着专业讲解员的讲解,还不停地用手机拍照,用笔记录要点,有些直接把答案写在问卷上。 从自然博物馆走出来,大家显然被博物馆里展示的生物多样性吸引,其实这只是走了第一步:“观”,接下来就是第二步:“触摸”,大家显得有点兴奋,难道可以触摸大熊猫? 我笑而不语,弯腰从地上捡起一片半黄的树叶,举起树叶向着阳光,叶片呈现半透明色,叶片的经脉十分凸显很是特别,“这是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树叶,它的花朵也被称为鸽子花,珙桐是国家八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而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珙桐是距今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瞬间,所有公益小伙伴都抬起头,盼望多有些叶片飘落下来。 走进保护站的植物园,所有植物都有标牌展示,只要拿出手机扫描就能了解这些植物的属性介绍,只是植物太多,小伙伴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植物拍照扫描,这样既可以用不同的植物来体现对植物多样性的理解也可以尽管地完成问卷调查。 保护站的深处是绿尾虹雉研究保护站,第一眼看到绿尾虹雉大家笑着说:这不就是长得大一点的野鸡吗?杨主任笑着讲着:绿尾虹雉是极为稀少的物种,也是中国特有物种。在四川的局部地区尚有一定数量,密度在每公顷0.01-0.1只之间,而其分布的边缘地区数量更少,甘肃境内不超过200只,西藏境内则不足100只。 1983年在四川省宝兴县夹金山统计,样方大小为50平方公里,仅有32雄鸟、34雌鸟、12只幼鸟。一番道来大家感觉真是不虚此行,抬头便是植物活化石——珙桐,低头看见的便是珍奇物种——绿尾虹雉,那接下来的行程我们还会邂逅什么呢?每个伙伴心里都有一个期盼,但不敢说出来,怕这个期盼不能实现反倒失望了,但对于多次来到这里的我来讲,我相信大家定会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