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涞源县城到插箭岭长城15公里,路基本上算好走,导航来到插箭岭村委会时值午饭后,街上没有人,想是在歇晌。有三岔路口,导航说目的地就在附近,可我们转了一圈没有看见长城,有路标指示左拐是白石山旅游风景区,在山里曲里拐弯走了有5、6公里,到景区打听插箭岭,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原路返回到三岔路口右行约1-2公里再问人。我们照指示返回,在路边,农家乐老板指着前面隐蔽在玉米地里的一条羊肠小路说:顺着路往里走,上山就看见了。放好车,一行人整理了装备沿小路钻进玉米地。</p> <p class="ql-block">有逛山的大姐沿小路下山</p> <p class="ql-block">沿小路走了1公里多看见长城蜿蜒盘旋在山脊上,蔚为壮观。到山脚下只见石头垒砌的城墙却没有路,我们顺着墙根石缝中羊群踩过的小道攀爬。</p> <p class="ql-block">插箭岭下有一道应该是天然形成的山水泄洪道,或许古时候这里的夏季水流比较大,所以这里有一座残破的水关遗迹,从泄洪道中的巨石和水关的宽窄依稀能看到水关当年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通往插箭岭高处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羊肠小道,它没有经过人为的修葺,而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守兵和牧羊人的自然选择走出来的。这条路有的地方陡峭而尖利,有的地方是巨石狭缝之间形成的碎石斜坡。</p><p class="ql-block">要不然也就不会称其为“野长城”了。</p> <p class="ql-block">自古有言:“一岭分燕赵,一山分两国”,这讲的便是涞源紧邻白石山的插箭岭长城。数百年来,这里多次处在战争的前沿,烽烟四起,战马嘶鸣。如今尘埃落定,过往经历让这段古城墙变得更加深沉厚重。</p> <p class="ql-block">插箭岭长城距离白石山不远,城墙基本上就地取材。这与北京等地的青砖长城,截然不同,这也形成了插箭岭长城的独特之处—石头长城。</p> <p class="ql-block">因紧邻白石山,此段城墙采用当地的石材凿琢成墙,坚固耐久,与八达岭一带的青砖长城截然不同。“量其地势,因其形便筑为墩台,就其空隙之地,接连以为边墙,就于其中择一要地设有关镇,屯军守备”,这里位置之重要,关口其险峻,自古为战略要地。据说当年仅驻守插箭岭的士兵就达两千余名,他们同时守护着插箭岭附近的牛班沟、东窑峪、中窑峪、西窑峪、黑石沟、石城庵、白道庵、跌马崖、虎伏沟等大大小小十多个隘口。</p> <p class="ql-block">白石山长城西边的插箭岭和东边白石口关,是长城上的两个重要关城。两个关城之间约8千米的长城。据之前资料显示,这其中有三分之二墙体基本完整,个别地段的墙垛尚且完好, 40 多座敌楼也大多保存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涞源的长城属内长城中的一段,属真保镇管辖。这段长城从涞源县东北部乌龙沟乡的苦壮石入境,到县城西南边的南马庄乡狼牙口出镜,总长度达122.5公里,共有敌楼299座,战台42墩,烽火台33个。现保存完好的城墙大约60公里,主体完好的敌楼142个。沿线设有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庵、白石口、插箭岭、独山城、狼牙口七座城堡。其中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庵、白石口四堡属于紫荆关的外口,属真保镇紫荆关路管辖;插箭岭、独山城则属于倒马关的外口,属真保镇倒马关路管辖;狼牙口即通龙泉关,又通倒马关,在管理上,那段长城属于真保镇龙泉关路的茨沟营管辖。</p> <p class="ql-block">插箭岭又名搭箭岭,也有人用过插剑岭,不论哪个名,都与宋朝时的箸名爱国将领杨六郎有着直接的关系。传说辽宋时期,辽宋两国连年征战,开始辽国占优,后国力渐衰,无力再战,只好向宋国求和。宋朝皇帝也不想打了,于是双方在倒马关前谈判,约定一箭定江山,杨六郎在搭弓射箭,一箭射出30里,箭插在此地,此地因此名插箭岭。另一说是杨六郎在此搭弓射箭,一箭射到蔚县的飞狐峪 ,两国从此以飞狐为界,这儿就叫成了搭箭岭。还有说是杨六郎征战途中曾在此休息,将剑插于山岭上,因此名插剑岭。当然,这些传说只是传说,无法证实其真伪,但插箭岭那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点无可置疑。</p> <p class="ql-block">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涞源及插箭岭一带好不容易有了和平养息的时期,仅仅百年时间,元朝被推翻,退入草原的北元残部不断向南袭扰,边关战火复燃。</p> <p class="ql-block">为保一方平安,明王朝开始修建长城。《河北省长城志》记载,插箭岭长城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但插箭岭关堡的建设应该更早,据考应是明景泰年间(1450年至1457年),其后几十年,明王朝不断增修长城,添加敌台、马面、烽火台、挡马墙等等,这道长城在一定程度上,对扼制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最初的插箭岭防线仍未免势单力孤,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蒙古人俺答部取万全,下蔚县,走飞狐陉,过插箭岭,一直杀入顺平境,京师震动。俺答要求互市,明朝不答应。不答应俺答就屡屡发动攻击。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俺答又打到通州,逼近京师,第二年春天,明朝终于答应蒙古人的要求,在宣大开放马市。</p> <p class="ql-block">此后战争时续时断,互市亦时续时断,插箭岭常常处于战争状态。明王朝也不得不继续加强边关的防卫。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俺答又入大同,欲取紫荆关。刚到浮图峪和插箭岭,即遇明军强力阻击,不得不败退草原。</p> <p class="ql-block">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赐封俺答为顺义王,边关这才又有了短暂的和平期,明王朝吸取教训,长城再次进入紧张建设期,包括插箭岭在内的诸多军事设施在这一时期得到恢复和完善,至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共建造一千三百六十三丈边墙,一百一十六座附墙敌台、五十一座空心敌台(即敌楼),后来又增建两座,达到五十三座。插箭岭地区终于建成了相对完善的防御体系,“三镇边墙,亘连一道,其居然而内部者,城堡也”。</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有两千多名士兵驻守插箭岭,这些士兵的任务除保护插箭岭不再落入蒙古人之手,还守卫着插箭岭附近的牛班沟、东窑峪、中窑峪、西窑峪、黑石沟、石城庵、白道庵、跌马崖、虎伏沟等大大小小十几个隘口。由白石山西麓到狼牙山东麓,包括独山城、栓马庄(荞麦茬)段长城全归插箭岭管辖,敌楼统一以“插字**号台”命名。</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占据制高点的长城敌楼,经常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比如插箭岭长城的敌楼,据说抗战时从4号楼一直拆到了27号楼。历经风雨仍得以保存下来的“插”字 3、28、29、52、34、43、44、45、49、50、51 敌 台, 除 1、2、45、49、50、51 号敌台为砖券顶外,其它均为木板顶大回廊式结构,所以大部分顶部也已坍塌。</p> <p class="ql-block">长城下巨石上被当年将士采石时凿出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走过整段长城,停下脚步回头看,白石山侧插箭岭下,野草与沙石带几分悠远荒凉,城墙之上尽是艺术与传奇,沧桑与悲壮。</p><p class="ql-block">不由人想起燕太子丹送荆轲在易水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个悲壮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下山,当地老乡告诉我们前面不远残留有插箭岭堡的堡门,我们到跟前看,堡墙已经不复存在,堡门藏在树林中,你能想象出这里曾经是驻扎过数千兵马、旌旗猎猎的兵营吗?</p> <p class="ql-block">从白石山插箭岭远眺涞源县城</p> <p class="ql-block">—— —— —— —— ——</p><p class="ql-block">* * * * * * * * * *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i>郭雁平 网名 九龙湾</i></p><p class="ql-block"><i>美篇号 48471377</i></p><p class="ql-block"><i>内蒙古 呼和浩特</i></p><p class="ql-block"><i>美篇认证 旅行领域优质作者</i></p><p class="ql-block"><i>爱好:摄影 旅行 历史 长城探查</i></p><p class="ql-block"><i>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i></p><p class="ql-block"><i>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副秘书长</i></p><p class="ql-block"><i>多年来以古城遗址、万里长城为选题行走于荒野古堡、长城沿线,拍摄了大量作品。</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