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的摇篮——车头越南区中心学校初中求学忆旧

越人

<p class="ql-block">岁月易逝,人生渐老,久别故乡,时常会想起故乡的一切。这怀旧的一幕就包括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在浙江省绍兴县越南区稽江公社车头村(现为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车头村)的越南区中心学校,我与同学们度过的3年初中光阴中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数年前曾寻访母校,看到的是校舍完全坍塌的景象。何处还能找到母校和我们当年学习生活的记录呢?我上网搜索,几无收获。没有人写,就让我们自己来写。于是搜索脑海中残存的记忆,查找手头仅有的资料,再请熟悉的同学回忆补充,终于缀成此篇。时间久远记忆模糊,所述很难完整准确,现以这篇小文记录我们人生的那段时光,不仅是对少年岁月的一种告慰,也聊以纪念那所已经消失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一、学校的位置</i></b></p> <p class="ql-block">车头既是越南区中心学校所在地,也是同学们求学期间主要活动的区域,所以有必要费点笔墨做些介绍。</p><p class="ql-block">当时,车头村是越南区和稽江公社两级政府的所在地。据《浙江古今地名词典》载:“车头,傍有山,形似水车头,故名。”秦置县始设驿站,据传,虞舜曾巡行于此境内。</p><p class="ql-block">约在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绍兴县除老城区城关镇外,其他区域划分为10多个区,最南部会稽山深处的大片区域被称为“越南区”,即越国南部会稽山区域,包括稽江、青陶、王坛、稽东、龙峰、越峰等公社(乡镇)。</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越南区在绍兴县(柯桥区)中的位置</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车头村</i></p> <p class="ql-block">车头位于绍兴古城之南25千米的会稽山腹地,是“阴洞烟霞辉草木,古祠风雨出蛟龙”的崇山峻岭之间的一座著名古村。这里处于三条道路的交汇之处,是会稽山中的交通枢纽和要冲。从绍兴古城、九里、平水过来的公路在此分叉,省道绍甘线在此东拐后往南过冢斜村再往东,经王坛,再向南通往嵊县(今嵊州市)的谷来镇;绍竹公路(现为105县道)经此往西过大桥,到竹田头,通往诸暨县(今诸暨市)城区。</p><p class="ql-block">越南区的公共建筑和车头村的民居大致沿公路两边分布。北边公路东侧的前山山麓,从北往南分布着汽车站、供销社等建筑。供销社里有卖肉、卖副食、卖百货、卖图书文具、卖中药等店铺。供销社后背的前山上是区卫生院,可以开展常规的诊疗。卫生院分上下两部分,下面部分是门诊部,一排东西向的平房,中间是通道,两边各有五六间诊室。卫生院的中医很有名,因为坐堂问诊的是远近闻名的郦爕(xie)堂先生(蒋悦萍同学的外公)。我妈特信中医,那时候没少带着我去找先生看病。卫生院的上面部分是住院部和医生的宿舍。公路的西侧隔着一条水渠,有生产资料商店和区政府办公楼等。</p><p class="ql-block">北边公路的西侧是一条水渠和一大片水田,从北到南大致分布的是民居、学校、老街及两边的民居和公共建筑。老街是南北向的一条窄窄的街道,俗称直街,地面用鹅卵石铺就,两边大多是老旧的木结构的店铺和民房老台门,颇有古韵。直街偏北有一条连通公路与老街的小路。从公路穿越小路西来,先是北侧有个小水塘,然后是一家理发店,再往西登上台阶,在进士台门中设有邮电所。直街往南在路西有两棵高大的白果树(银杏树),再往南有个跨街的骑楼,下面是一家旅店。直街到南头出来后是一条东西向的横街,分布有一些店铺。横街上印象最深的是一家饮食店,卖阳春面、肉馒头等,现在想起来都还要流口水呢。</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从绍兴城过来的公路在车头南边的路口分叉,分别往东和往西而去。公路南边是沙滩地、石砌的堤岸,靠近南边山脚是小舜江上游支流之一的北溪。该河流发源于稽东镇升溪岭,自西向东流经唐岙、竹田头、车头、青坛、王坛,到肇湖与另一条支流南溪汇合,后汇入曹娥江,最终流入东海。</p><p class="ql-block">岔路口往东的公路,走不远就遇到山,拐弯往南过冢斜村而去。这段公路在车头的部分,北边的山坡上有新开发的居民点;南边有新建的供销社营业大楼和粮管所、公社办公楼。这些建筑的南侧是一大片河湾的沙滩地,种植了很多桑树。</p><p class="ql-block">岔路口往西的公路(现为105县道)北侧主要是民居,南边有一大片水田。现在河流水量减少,车头因发展需要,改溪拓路,新建集镇,将河道的北岸南移,重新修建了牢固的堤坝和宽阔的公路。沙滩地和一些水田平整后,新建了住宅区、商贸区、教育区和工业区,整个车头村的中心向南转移了。</p><p class="ql-block">车头作为历史久远的古村,原有多处古迹遗存,但经过自然和人为破坏,现已大多不存,甚为可惜。</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左上橘黄色处为学校旧址,学校右边往下一条白线即为老街(直街),直街东边比较宽的道路为公路,公路右侧蓝色长条框为汽车站、供销社,右边黄色圆圈处为卫生院。下边紫红色小框处为区政府办公楼,右下角红色大框处为新建供销社和乡政府办公楼。</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橘黄色长框区域原为沙滩、水田,现为车头村新建集镇区域。红色圆圈处为冢斜村(当时叫友谊村)</i></p> <p class="ql-block">越南区中心学校1951年始设于青坛,1961年迁至车头。校址设于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李显忠而建的李氏宗祠(显忠祠),并以此为基础扩建校舍。区校大致位于当时车头村西偏北的位置,依山而建,地势较高,面对着一片水田,是一处独立而幽静的场所。这个位置大致位于稽江公社周边村庄的中心,距离最远的傅家岙村约有5千米。当时的学校没有住宿条件,远处的同学也没有车辆可以搭乘,来回全需步行,还是很辛苦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二、校园的布局</i></b></p> <p class="ql-block">区校主要由三组建筑组成。记得学校的入口处首先要经过李氏宗祠的台阶,即左右对称地砌直角转弯的一组石阶,上台阶可以直接去食堂厨房,往北上一个土坡则可以进入新建校区的大门。大门在操场的东南角,朝南开。因为学校的几组建筑是陆续建成,从周边的小门和通道都可以进入学校操场,这个大门似乎形同虚设。</p><p class="ql-block">第一组建筑是学校南部一座木结构的李氏宗祠,外加一个食堂厨房。祠堂周围是二层楼房,中间有个戏台。楼房的一层是幼儿园教室,二层南北两边是教师宿舍。戏台与周边房子之间是露天的天井。食堂厨房分为南北两间,柴火灶在南边那间房中,共有两个,一个用来炒菜,一个用来蒸饭。厨房外的南边有一口水井,还有学校的一小片菜地。学校后来在下边的水田边修了一口水井,用抽水机把水抽上来,再通过管道做成自来水系统,供给大家使用。</p><p class="ql-block">第二组建筑是北面的一个操场和操场北、西两侧的两排教室楼。操场的东边靠近路的一侧是一排用沙石修筑的矮围墙。操场的东北角是厕所,东南角是沙坑和单杠架。</p><p class="ql-block">先说说操场北边的楼房,这是一幢东西向的两层楼房,上下各有2间教室,南侧是廊道,中间是楼梯,楼梯后边有3个小房间作为教师宿舍。我父亲曾经住在二层楼往上的那间宿舍。教师办公室设在此楼二层西边的那间教室。因为我父亲的宿舍离教师办公室近,他每个工作日早上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准时打开扩音喇叭,播放音乐,转播新闻,宣告学校一天工作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再说说操场西边背靠山的一排教室。这排教室的地基与北边楼房的二层处于同一平面,大约有五六间教室,东侧是廊道,南北两边顶头的两间教室稍大一些,因为占用了廊道的面积。从北边楼房过来,要通过架在两幢房子之间的一个稍宽的木桥。从操场西边去教室,则可以走中间位置一南一北的两组楼梯上去。</p><p class="ql-block">我们班初一时在西侧楼房中间的教室上课,初二换到半山腰上的新建教室上课,初三又换到北边楼房二层东头的那间教室。毕业时班级联欢会就在那间教室里召开的。</p><p class="ql-block">第三组建筑是后来建的,位于学校西边的半山腰上,要通过厨房旁边的台阶往西上去,再转往北走一段平路才能到达,平路的东边有沙石砌成的防护墙。半山腰上的建筑是东西向的一排二层楼房。一层是教室,大约有五六间,二层是教师宿舍。</p><p class="ql-block">这幢楼房修建的时候,我们正在上学,因而参与了建筑劳动。劳动的内容就是从远处溪滩里捡鹅卵石搬到学校。路有点远,石头也有点沉,但同学们尽力而为,干得很带劲。力气大的搬大石头,力气小的搬小石头,每人每天搬几趟,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也都能顽强坚持。</p><p class="ql-block">学校西边的山上有条废弃的公路。老师们工作之余,经常爬一段山上到那条公路,散步聊天,看景休息,十分惬意。学校旁边山上长着很多映山红,每到映山红盛开的时候,漫山遍野,粉红一片,煞是好看。映山红的花瓣有点甜,我们经常掰来品尝,是小时候印象颇深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三、记忆中的老师</i></b></p> <p class="ql-block">初中3年,给我们教过课的老师很多。据同学们回忆,担任我们班主任的老师是:初一上学期的班主任是胡荣林老师(胡魏巍同学的父亲),教数学。初一下学期的班主任是沈志水老师,教语文。初二年级的班主任是李益泰老师,教语文。初三年级班主任是黄友政老师(黄瑞萍同学的父亲),教数学。担任教导主任的先后是相鉴明老师和李蒙权老师,担任校长的先后是喻悦向老师和张功理老师。我们的毕业证书上校长一栏盖的是张功理老师的大印。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是谢天顺老师,团支部书记是沈建新老师。</p><p class="ql-block">曾经教过课的老师还有:钱雪江(语文)、陈兆平(语文)、马忠民(数学)、李水夫(政治)、李长友(政治)、沈立焕(物理)、宋水木(化学)、余光庭(化学)、董兰珍(女生体育)、周培浩(男生体育、音乐)、房正明(英语)、朱小珍(英语)、冯水军(英语)、胡荣良(英语)、卢水娟(生物)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部分老师</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一排(左起)3 董兰珍 4?5?6李蒙权7 ?8?9李秋玲</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二排(左起)1? 2?3沈正梦4宋水木5 胡乾荣6胡荣林7喻悦向8陈兆平9沈建新10钱雪江11?12周培浩13陈志敏</i></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国家刚刚开启改革开放,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升学考试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同学们谋出路的重要方式。学校重视升学率,给我们安排的大多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老师。胡荣林老师身材不高,戴副黑边眼镜。如果摘了眼镜,挺像个壮实的农民汉子。他讲课底气足,数学水平高,循循善诱,教书育人,十分敬业。他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抽烟,课后往往一边抽烟一边辅导学生作业,令我们感到既和善又威严。</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班主任胡荣林老师</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学生成绩单(班主任胡荣林老师手迹)</i></p> <p class="ql-block">沈志水老师当时很年轻,人很和气,水平也高,担任班主任仅仅一个学期就调到县教育局所属的稽东中学任教去了。李益泰老师个子较高,岁数相比其他老师大一些,教书一丝不苟,为人严谨质朴,对待同学的态度也较为严肃一些。他在做完我们的班主任后,我们还在初中期间就不幸病逝了,我们班葛慧英等班干部还代表班级同学参与护送他的遗体上山安葬。</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学生成绩单(班主任李益泰老师手迹)</i></p> <p class="ql-block">黄友政老师瘦瘦高高,腰板笔直,穿戴整齐,乍看十分威严、不易接近,但接触多了,你会发现他威严的外表下有一颗十分和善而热情的心。当他教你数学知识而你能很快领悟的时候,他对你的态度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为你的进步而高兴,对你的欣赏和关爱也就更多了一份。</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班主任黄友政老师</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学生成绩单(班主任黄友政老师手迹)</i></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对教育抓得越来越紧,但我们学生的配合总是欠点火候。当时班里同学大多数是农民的孩子,家里都比较困难,上学之余,还要帮助做家务、干农活,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再加上少年爱玩的天性,学习成绩总是与家长的期待和老师们的愿望有一定的差距,让老师们多少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老师们上课教、课后补,晚上还要认真集体备课,经常组织作文、数学等学科竞赛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可谓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费了老劲。有时候,面对个别调皮出格的学生,老师实在忍不住了也会使出教鞭与粉笔头齐飞的杀手锏威慑一下。</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数学竞赛奖状</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语文比赛奖状</i></p> <p class="ql-block">英语是最令同学们头疼的科目。当时教英语高水平的老师也难找,所以请过多位代课老师。我印象较深的是冯水军老师,他高考落榜后,曾经担任过我们一段时间的英语代课老师。他比较年轻,大家又不太喜欢学英语,让他很为难,有时候忍不住向调皮的学生扔粉笔头吓唬吓唬。后来他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北京发展得很好。大家不爱学英语的主要原因是记不住英语发音,于是同学中流行起一种用中文标注英语单词发音的土办法,譬如把yes标为“爷死” ,bus标注为“爸死”,girls标注为“哥死”,Thank you very much标注为”三克油,买来买去”等等。这种土办法,虽然不科学,但很直观,便于记忆,还是管点用的。只是这样学出来的英语,听起来有点怪怪的,让我们的英语发音中带上了绍兴方言的口音。</p><p class="ql-block">我父亲陈兆平老师在初三时教我们班语文。他有个教育方法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每堂语文课开始时安排两位同学上台讲话,讲故事、说笑话、念诗歌都可以,只要开口就行,目的是锻炼大家当众说话的胆量和口才。我比较胆小,害怕当众说话,为了准备这个发言,真是紧张了好几天,经过绞尽脑汁的准备和战战兢兢的上台,勉强完成任务,但经此锻炼,以后逐渐多了些敢于当众说话的自信。</p><p class="ql-block">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老师以外,教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很有特点。印象最深的是教体育的周培浩老师。他中等个头,身体健壮,常年理的是平头,很帅的小伙模样。他教的军体操中,“马步横打,振脚左打”这两句套路大家都还记忆犹新。他有时候还别出心裁,带我们爬到学校后面山上的废弃公路去上体育课,项目就是中长跑。在这条绿树成荫、毫无干扰、可以远眺风景的公路上跑步,也很刺激,因为两边是树林,与在操场上体育课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大家感到很新鲜,跑步这么累的运动也变得轻松了许多。有几次体育课正好遇到下雨,无法去室外活动,周老师便改为在教室里给我们讲体育比赛的故事。他讲的比赛故事,十分生动。我印象很深的是当周老师讲到“比赛到了白热化”的时候,问我们:什么叫白热化?我们面面相觑。周老师解释说:你们见过蒸饭蒸熟的时候,打开笼屉时是什么样子吗?就是热乎乎的水蒸汽四散开来,人在旁边被热气熏得几乎呆不住了……寥寥数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既享受了听故事的愉悦,又增加了很多体育知识。周老师不仅体育教得好,还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好美术字,经常负责出黑板报和刻蜡板,令人佩服。他的美术字也让我大开眼界,跟着学了很多。他还教过我们音乐,记得教过我们学唱越剧《红楼梦》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段,大家学得津津有味,虽然唱得不好,但多少也算会哼几句了,不枉为越剧故乡的人。</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奖状上的美术字由周培浩老师刻写。</i></p> <p class="ql-block">马忠民老师教课时,也有一件事至今记得。他有次带着我们全班同学走到友谊村靠近河边的一座房子边,观察一块埋在墙边地上的国家地理坐标标志石。这是我们平时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一块石头,但当听马老师介绍这种写有坐标数字的地理标志时,顿时感觉国家、领土这些高大上的概念仿佛一下子与自己联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老师们都已退休,多位老师已经告别人世驾鹤西游。回想老师们当年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我们心中不由得充满感慨和感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四、同学们的趣事</i></b></p> <p class="ql-block">越南区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有一个阶段还办过高中。根据当时学区的划分,主要招收稽江公社的适龄学生。初中的学生主要是来自稽江公社的一些村庄,包括车头、大山、尖湾、陈后山、大桥、前坞、后坞、上冯、复兴、冢斜(当时叫友谊)、南岸、茅山(当时叫雄鹰)、陶家厂、傅家岙、洋中、尧郭等村。当时进区校初中,要经过入学考试,但不知道有没有因为考试不合格而不能升学的,感觉只要学生想上学,学校基本上都会接收。</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车头周边村庄地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稽江镇区域图</i></p> <p class="ql-block">经过同学的共同回忆,我们初中曾经同过学的同学较多,毕业时有50多名。有的上学期间转到其他学校或者因各种原因退学工作去了,有的是复读或者后来从其他学校转入,也有的是来短暂插班读书,还有部分同学是初三时从尧郭中学转入的,再有的是拍合影时人正好没在。经辨认,在毕业合影中出现的同学有章苗英、章萍、葛慧英、胡淼英、余惠民、黄瑞萍、蒋悦萍、应爱红、高仲弟、李蒙海、葛士东、章华民、陶志勇、章水江、潘建荣、章国强、葛小才、陈建良、葛水法、徐金龙、黄朝龙、葛国兴、葛水根、胡保正、李太园、冯伟荣、胡曙亭、陶四十、曹伟根、胡华标、章秋华、应小良、葛永祥、林小耿和宋水土?(宋水木老师的弟弟)等。毕业照上未出现的曾经的同学有:胡魏巍、余粮、余海峰、陈江峰,徐卫东、徐建江、应立民、杜水花、徐阿兴、张水苗、李季松、余美华、洪岚、李国雅、沈杏娣、李雅琴、李松英,余美、葛立法、李云苗、李少军、余志娟,余发娥,余自娟、余来兴、高杏芬,应月芬、应爱红、应华琴、冯丽英、高秋月、王国林,林志刚,王成龙、林永根、郑安良、叶国民、陈志祥、李军、李建良、葛兰英、胡九妹等。</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照片名录(从左到右)</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一排</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章苗英 2章萍 3葛慧英 4胡淼英 5李秋玲老师 6喻志玲老师 7任玲娟老师 8董兰珍老师 9于桂娣老师 10余惠民 11黄瑞萍 12蒋悦萍 13应爱红</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二排(全是老师)</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李蒙权2马忠民 3周培浩 4钱雪江 5沈建新 6陈兆平 7张功理 8喻悦向 9谢天顺 10沈正梦 11骆钢州12宋水木13黄友政 14胡乾荣 15陈志敏16陈裕贵 17? 18喻光义</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三排</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高仲弟2李蒙海 3葛士东4章华民5陶志勇6章水江7?8潘建荣9章国强10葛小才11陈建良12?13葛水法 14?15徐金龙16黄朝龙17葛国兴18葛水根 19?20?</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四排</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 2? 3? 4胡保正 5? 6李太园7冯伟荣 8宋水土?(宋水木老师弟弟) 9胡曙亭 10陶四十 11曹伟根13胡华标14章秋华15应小良 16? 17葛永祥 18林小耿 19?</i></p> <p class="ql-block">当年条件较差,上学不容易,同学们不管远近都是步行走读,早出晚归,费时费力。路远的同学中午要在学校食堂用铝制饭盒蒸饭吃,带的菜也很简单,生活比较艰苦。同学们的主要精力是学习,比学赶帮,团结互助,但青春年少,懵懂无知,趣事糗事也不少。</p><p class="ql-block">能够通过中专或高校升学考试,成为吃国家饭的干部,是同学们上学最朴素最主要的愿望。徐卫东、章华民、余海峰、葛国兴等同学学习刻苦,待人友善,都是有抱负的好学生,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升学梦。徐建江、余粮、葛慧英等同学努力学习的同时注意锻炼能力,为后来或创业或当教师打下良好基础。我小学是在友谊小学读的,与余粮做同学多年。我们经常交流学习经验,特别是切磋作文的写法,考试前还分享自己准备的一些范文,努力背熟,期望在考试时有捷径可走。几位老师的孩子曾在学校组织集体夜自修,但因为聊天比学习多,被家长批评,集体夜自修没坚持多久便偃旗息鼓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同学们(左起:余粮、徐卫东、葛士东)</i></p> <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同学中有一件十分令人骄傲的事情。有一次县里组织中小学普通话比赛,学校派了高中的林玲同学和我们的班长蒋悦萍同学参加,比赛结果蒋悦萍同学获得一等奖,而且是仅有两名一等奖之一。老师和同学们都很高兴,大家觉得山里的孩子也很有出息,并不比城里的孩子素质差。老师们更是感到扬眉吐气,用绍兴方言土语教出来的学生竟然获得普通话比赛的大奖,说明山区的教育大有可为,老师们搞好教育的信心更强了。</p><p class="ql-block">记忆中,那时的冬天实在是冷。当时条件较差,冬天的教室里像冰窖一样,穿再多的衣服都不觉得暖和。大家只有等到下课后,才赶快跑到操场上晒晒太阳,玩一会暖和暖和。有些同学会带个装满炭火的铜火铳(南方冬天一种便携式取暖小火炉)来学校,上课时放在脚下取暖。但即使戴了手套,穿了棉鞋,烤着火铳,许多同学的手脚还是生了冻疮。生冻疮很影响活动和写字,等冻疮快要恢复的时候,更是奇痒无比,十分难受。但即使这样,同学们还是坚持读书写作业,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要被自己的努力而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铜火铳</i></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家十分重视数理化的学习。我父亲从书店购买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我曾认真看过一些。记得“鸡兔同笼”等问题虽然比较古怪,但搞清楚规律后便可迎刃而解,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有一次,《浙江日报》社在报上组织一次有奖答题活动,我参与了,把答题卡寄去,很荣幸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报社寄来一本《勤学佳话》作为奖励,我感到很兴奋,读书看报的劲头更足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收到的奖品《勤学佳话》</i></p> <p class="ql-block">我有一段时间,着迷看闲书,躺在床上看《说唐》《古峡迷雾》《林中响箭》《蛇岛的秘密》等小说,看得津津有味。看累了,揉揉眼睛接着看,夜里灯光昏暗也使劲睁大眼睛看,不注意用眼卫生,终于把自己的眼睛看近视了,从此戴上了眼镜。我跳高成绩不错,在公社和区中小学运动会上得过一些奖,但有一次区运动会在本校举办,虽然占有主场优势,但遇到的对手很强,自己压力之下发挥不好,没有获得第一名,很感遗憾。</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喜欢的书籍</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喜欢的书籍</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运动会奖状</i></p> <p class="ql-block">每到农忙时节和小秋收时节,许多同学都要帮助家长干农活。我父母是教师,暑假期间都要离家去参加集中学习班。我没有父母管着,有时候便跟着同学去山上和地里玩。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去大山村参加采摘茶叶。大山村以种茶为主业,茶叶收获季节,需要大量人手帮助采茶。我跟着村民边采茶边玩,感到很有趣,一天下来,采茶不多,但拗了许多野笋,把野笋与土豆、干菜放一起一起蒸汤吃,别有风味。一个暑假下来,采茶还挣了几元劳务费呢。</p><p class="ql-block">当时村里组织放电影是难得的娱乐。每当村里放电影的时候,其他村的同学们便早早赶去,找同学借板凳,还能得到同学家长给的花生瓜子番薯片等零食。与同学排排坐,吃着零食,美美地看电影,真是一种十分难得的享受。</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年少懵懂的我们,淘气的糗事也做了不少。我印象较深的有两件事:</p><p class="ql-block">一是我差点变成结巴。我们班有位同学说话结巴严重,我们很多男生觉得好玩,都跟着学,结果一段时间后,好多同学说话都带点结巴了,我也成为其中一员。我后来使劲纠正,总算纠正回来,但也落下一点后遗症,就是如果要突然说“不”字,心理还有点障碍,需要先运运气做做准备。</p><p class="ql-block">二是男生比较淘气。那时候思想比较封建,男女同学即使坐在一张课桌边,也很少说话,有时候怕被同学取笑,“三八线”分得很清楚。也有的上课做小动作、讲“空话”,影响课堂纪律,受到老师批评。当时还流行一种欺负人的小儿科恶作剧,就是当众直呼别人大人的姓名,或者给别人取绰号。这种糗事,我也做过,翻看当年的学习成绩报告单,自己在小结里还记了一笔,成为少年时代遗憾的“污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五、同学情谊长</i></b></p> <p class="ql-block">初三毕业的时候,学校组织拍了一张毕业合影。我当时在县城的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错过了合影,甚为遗憾。但毕业联欢会是赶上了,联欢会在我们班教室里举行,大家坐在一起,几位女生负责给大家分发花生和糖果。联欢会有啥节目已经忘记了,记得会后有些同学交换了个人标准相作为纪念,我也收到3张男同学的个人相片。</p><p class="ql-block">然后是参加高中和中专的升学考试。1981年6月26-28日,我们在青陶中学参加了浙江省绍兴市高中招生考试。考试科目如下:6月26日上午语文,下午化学,27日上午数学,下午政治,28日上午物理,下午外语。上午8时开考,下午2时开考。除语文为2个小时外,其他均为1个半小时。</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高中招生准考证</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高中招生考试科目</i></p> <p class="ql-block">1981年7月12-14日,我们在稽东中学参加了浙江省中专、技校考试,考试科目如下:7月12日上午语文,下午化学,13日上午数学,下午政治,14日上午物理。</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中专招生准考证</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中专招生考试科目</i></p> <p class="ql-block">考试完成,初中阶段学习彻底结束,大家就此道别,各奔东西。几位同学考入了中等专业学校,一部分同学升入青陶中学读高中,有的同学入伍当兵、保家卫国,有的同学当了代课教师,还有的同学继续在区校复读初三备战再考,也有的同学回家务农或者学手艺开始赚钱养家。林小耿和我比较幸运地考上了县城的一中读高中。</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初中毕业证书</i></p> <p class="ql-block">岁月无情催人老,时至今日,女同学大多已经光荣退休,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男同学还要继续坚持工作几年。不幸的是同学中有的已经英年早逝,如陶志勇、章水江、李军同学。</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从小凝结的同学情谊延续不断。同学们建起了微信群,联络更加方便了。大家经常分享美好信息,致以节日祝福,遇到儿女嫁娶的喜事时,更是热情邀请同学参加婚礼,一起分享欢乐,可谓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这些年来,行政区划多有变迁,越南区的建制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统一改为乡镇建制了。稽江公社先后改为稽江乡、稽江镇,后又撤销,并入稽东镇了,镇政府所在地为竹田头村。因为目前车头被划入小舜江饮用水保护区域,产业发展受到限制,车头的地位和发展因此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曾经很热闹很辉煌的越南区中心学校也已经撤销,校舍曾经改为茶厂,后来竟然全都坍塌了。我前些年寻访时看到的只有一片废墟。40多年的时光并不漫长,但大自然对环境的影响却是如此之大,真是令人唏嘘。多么希望将学校旧址恢复为文化教育基地,譬如重建李氏宗祠,或者建一座以车头古村的历史民俗文化为主题,包含丰富会稽山区文化的博物馆,为曾经在此学习工作生活过的师生们留下一个可以参观流连的纪念场所。</p><p class="ql-block">树高千尺离不开根,我们始终不会忘记故乡山里的那所学校,因为这里是山中雏鹰成长的摇篮,这里留下了我们少年时代挥汗苦读的身影,也留下了我们交织着欢乐和苦涩的许多记忆,这里更是我们跃出大山、展翅高飞的出发地。</p><p class="ql-block">初中阶段的学习经历虽然仅是人生长河中很短暂的一段,但同学们在此同窗共读的记忆长留心间,同学们从此凝结的友谊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于京华西窗书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鸣谢</i></b></p> <p class="ql-block">感谢葛慧英、蒋悦萍、章华民、徐卫东、余成华、杜水花、胡魏巍、葛国兴、李松英、黄瑞萍、葛立法等同学回忆并提供素材。</p><p class="ql-block">部分内容参考自王云根主编的《绍兴村落文化丛书•稽东卷》、祝安钧主编的《稽江》和蒋和璞老师(蒋悦萍同学父亲)所著《松语》等书,特致谢忱。</p><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久远,记忆和叙述或有错误,望知情者指正(联系方式:cjf1803@sina.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