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之6——10

穿越时空之旅

<p class="ql-block">2022.10.8《世说新语》之旅中……</p> <p class="ql-block">“言语第二”之6——10原文音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讎,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檛,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疏。”</span></p> <p class="ql-block">“言语第二”之6——10译文及解读音频</p> <p class="ql-block">🍒【译文】颍川太守对陈仲弓实施剃发的刑罚。有一个客人想借这件事刁难陈仲弓的儿子陈元方。他问陈元方:“颖川太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啊?”陈元方说:“他是一位高明的地方长官。”客人又接着问:“那么,你的父亲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陈元方没有犹豫,立即回答道:“对国家来说,他是一个大忠臣;对于家庭来说,他是一个大孝子。”客人继续问:《周易》上说:如果两个人同心,他们的合作就可以无坚不摧,甚至能够切断金子;他们所说的话也会像兰花一样芳香。既然是这么一个道理,那为什么高明的地方长官,要处罚当地的一个忠臣孝子呢?”陈元方听了客人的话,淡然地说:“你的话没有一点儿道理,所以我不准备回答。”客人以为陈元方理穷词尽,便说:“驼背的人,总被误认为是恭敬之态,其实,你是回答不上来,才拒绝回答的吧?”陈元方听到这里,说:“从前,殷高宗放逐孝子孝已,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孝子符起。这三位先生,都是极为高明的君子;而被放逐的三个人,也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听后,渐愧地走开了。</p><p class="ql-block">🍒【解读】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因此,不能拿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人。好人有时候也会犯错误,所以殷高宗放逐孝子孝已,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孝子符起。但是,这并不能说他们不是高明的君子。相反,正是这些偶尔的错误,才使得他们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突显出来,所谓“不掩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陈元方与来客的争辩,从空洞的说理到中间的僵持,再到最后陈元方引用例证胜出,不难看出,当辩论僵持不下,对方又紧逼不舍的时候,不妨以摆事实替代讲道理。这是因为道理是由人讲的,并配之以思维的不同方式而展开,其间所掺杂的人的主观成分要多一些;而事实不同,它的客观性很强,人的主观成分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事实胜于雄辩,其原理也就在于此。</p> <p class="ql-block">🍒【译文】荀慈明与汝南袁阗相见,袁间问起颖川一带有什么杰出人物。荀慈明首先说起了他的几位兄长。袁间听完后,笑着对他说:“莫非颖川﹣带的人才,全都出自于你家?”荀慈明说:“不知你有什么依据怀疑我所说的话?”袁间说:“我刚才问的是举国范围内的杰出人物,而你所说的都是你的那几位兄长,所以我有些不明白。”荀慈明继续说,“从前,祁奚告老还乡荐举有才之人的时候,内不舍弃他的亲戚,外不排斥他的仇人。世人都认为他是极为公允的。周公旦写《文王》诗,不论说尧舜的功德,却歌颂他的父兄文王武王的功德,这不就是喜欢自己亲人的道理吗?孔子作《春秋》,是要告诉人们关切自己国家的大事,而不必太看重其他国家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不爱护自己的亲人,又怎么可能去爱护其他人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一定是违背人性的。”</p><p class="ql-block">🍒【解读】据《吕氏春秋.去私》记载南阳县缺少县令,晋平公询问祁奚谁适合担任县令。祁奚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听后很惊讶,并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说:“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于是,晋平公按照祁奚的建议,任命解狐为南阳县县令。后来,解狐治理南阳县果然很好,深受当地民众的拥护。</p><p class="ql-block">又有一次,国都缺少一位中上将,晋平公请祁奚推荐人选。祁奚回答说:“祁午合适。”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说:“您问的是中尉上将的合适人选,并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晋平公又依照祁奚的建议任命了祁午。结果,祁午带兵打仗,从来没有让国家失望。</p><p class="ql-block">孔了听说了这些事,感慨地说道:“祁奚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不回避儿子,他可算是大公无私 J 。"从</p><p class="ql-block">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其核心的标准是﹣唯贤是举,唯才是举。因此,他推荐人才,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荀慈明以祁奚、周公推荐贤才不避仇人也不避亲人的事例来表明自己推荐自家人的正当性,也是在强调“唯贤是举,唯才是举”这一推举人才贤士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译文】祢衡被曹操贬黜为鼓吏。正月十五的时候,准备尝试敲鼓。祢衡拿起鼓槌,敲起了《渔阳掺挝》。只听鼓声深远,音节精妙,在座的宾客听了,没有一个不动容的。孔融说:“祢衡的罪过,与古代服劳役的刑徒傅说差不多,只不过没有激发明君思贤若渴的愿望罢了!”曹操感到很羞愧,便放过了祢衡。</p><p class="ql-block">🍒【解读】孔融和祢衡是忘年之交。孔融时常称赞祢衡的才华,这使得一向爱才的曹操,急欲将其拉拢到自己的门下。然而,祢衡天性放荡不羁,加之对曹操的为人深感不满,总是在各种场合发表一些让曹操恼羞成怒的话。这样,曹操谙下决心,一定要当众羞辱一番祢衡。</p><p class="ql-block">曹操费尽周折,总算将祢衡招致麾下,却没有委任他要职,而是要他当击鼓的乐师。曹操的心意,祢衡岂能不知?然而,按照祢衡的性子,他是不会屈就的。于是,在众人面前,他慷慨激昂地演奏了自己独创的乐曲。曹操精心安排的报复机会,不但落空,反而被祢衡的鼓声敲得满脸通红。要不是老友孔融起身打圆场,曹操岂能放过祢衡?</p><p class="ql-block">由于人生的阅历深浅不一,所处的地位有高有低,因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在同样的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人们没有办法相处共事。有度量的人,往往能舍弃些许不同的地方,而在更大的层面取得一致的看法,争取有合作的机会。所以说,学会包容,是一种度量,也是聪明。孔融不说废话,只以一句感叹说出了这个道理。曹操也不笨,听出了其中的意思,于是羞愧作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译文】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住在颍川,就不辞劳苦,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司马家时,正巧遇上司马德操在采摘桑叶。庞士元在马车上问道:“我听说男子汉大丈夫,为人处世理应谋求高官厚禄,你怎么这样屈就自己,空有一身雄才伟略,却干起养蚕妇的事情来?”司马德操说:“你先下车吧。走小路,确实很方便,但是你却忽视了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在荒野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富贵;原宪的桑木屋,破陋不堪,却不愿意住到官府的邸宅。难道非要住着豪华的房屋,出门乘坐高大的马车,生活起居有数十个婢女伺候,才算是与众不同吗?这正是许由、巢父让天下,伯夷、叔齐叹息国家灭亡,不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就算吕不韦得到了秦国的相位,齐景公拥有四千匹马,那有什么可赞叹的呢!"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远的地方,没有见识过什么大道理,今天要不是来敲洪钟,击雷鼓,哪里知道它们的声响能有这么洪亮!"</p><p class="ql-block">🍒【解读】一个人处处以世俗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他便能够得到世俗的认可与欢迎、原因很简单、他舍弃自我,做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人。没有自我的人生,也许没有痛苦,也许没有他人的指责,因为你所走的路,是他人为你设计好,并被他人所接受的路。然而,没有自我的人生,对于我们自己却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情在忙碌地为他人而活当中,自己原来只是一个空壳而已。长此以往,这个人就会感到莫名的空虚与悲叹。</p><p class="ql-block">反观司马德操,他坚持自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使他看起来一无所有,却给人一种无可摧毁的强大感。这种强大,其实来源于他自知、自足、自持的坚韧,和对自由幸福的感悟。</p><p class="ql-block">做人自然不必做到司司马德操那样严苛自己,但我们要知道:真正的幸福来源内心的坚强和实,而所有依靠物质支掌的幸福感,都不能长久地维系。这种幸福感的存在,会因为物质因素不断消失而消亡。只有小心灵淡定宁静,才能达到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所以说,追财富权力也好,享受怡然然自得的生活也罢,这些追求的目标,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们是不是你内心真正想要要的。只有按照自我的真实意愿生活,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译文】刘公幹因对世子夫人失礼而被判了罪,差点丧失性命。后来,魏文帝和他说起这件事,问道:“你怎么那么不谨慎,触犯了法律?"刘公幹回答说:“臣确实平庸浅薄,不过,陛下您当时的法网也太严密了吧!”</p><p class="ql-block">🍒【解读】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以诗歌见长,与曹植并称“曹刘”。公元年,为躲避战祸,刘桢随同家人一起逃到许昌。在那里,他结了曹植。刘桢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很快将曹植深深地吸引住。后来,曹植便将刘桢带回丞相府。公元年,刘桢被曹操征辟为丞相掾属,辅助曹操处理政务。</p><p class="ql-block">然而,没过多久,刘桢却因触犯不敬之罪而获刑。一天,魏太子曹丕大摆宴席,与诸位能文善诗的好友欢聚。席间,当众人喝得烂醉之际,曹丕请夫人甄氏出来与诸位朋友相见。甄氏来到宴席之上,在座的宾客无不下跪行礼,刘桢非但不下跪行礼,反而瞪着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美貌的太子妃。当时,这是一种相当失礼的行为。曹丕与刘桢素来交好,当时也没有追究什么。不过,曹操知道后,十分愤怒,要以不敬之罪处死刘桢。幸亏曹氏兄弟以及其他人等求情,刘桢才免于一死。</p><p class="ql-block">刘桢是一一个生性疏放、不拘小节的人。他的这种性格,在遇到生性多疑的曹操时,难免要惹下麻烦。到曹丕时却是另外一番境况。如此看来,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解读。因此,为人处世时,看环境,看对象,选择合适的言谈举止,不失为明智之举。</p> <p class="ql-block">【画外音】走着走着,和我们渐行渐远的不仅是昔日的景和物,还有那个青春、活力四射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