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福州历史建筑——何氏十二间排的故事<br> 林正德<br> 前不久,我特意到十二间排走一趟。何氏十二排间,又称何氏十二间排、陶园十二间排、十二间排,其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公园西路,这是广东式两层砖木结构的十二间排,外观为西洋式青砖墙体的公寓式住宅,原为何肃朝(基D徒)兄弟家之产业,始建于清末民国。这是十二直结构相同的并排房子,1955年,其东侧修建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办公大楼”(白鸽楼),因建传达室没地皮,将十二间排公园西路1-3号拆掉,现余九间排,可见右边的拱门被削断。如今剩余的九间排历经百余年的风吹雨刷,早已破烂不堪。只见那一片房门都是紧闭着,只有左侧最后一间成了麻将馆,传出一阵噼噼啪啪的麻将声。这房子已成危房,住户们都搬走了,原来振兴社区办公处也迁走了,只有房中间的墙上嵌着一块新牌匾中英文写着:“福州市历史建筑/何氏十二排间/始建于清末民国,占地面积728平方米。外观为西洋式青砖墙体,基督教派别基D徒聚会处的第一个活动聚会场所,国内较早的基D徒传播点之一。/福州市人民政府/2017年4月”。<br> 十二间排今貌 白鸽楼今貌 这十二间排本是一处普通的建筑,但它为中国第一个地方教会——福州教会的第一个会所而闻名,所以成了福州市政府2017年4月首批公布的福州市历史建筑。<br>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中国著名布道家王载于1898年3月26日出生于福州市仓前山下藤路通明巷。其父王起焯,字蔼卢,号狷公,清末秀才,以文章、书法闻名,是福州一个颇有名气的文人,他加入革命团体,与林森、方声涛、史家麟、郑祖荫等人开展反清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福州光复,任闽都督府秘书长,清帝退位后,他或断或续地任林森秘书。1915年,王载进入烟台海军学校就读,毕业后成为一名海军军官,又去吴淞、南京等地深造。1916年,他在福州与自己相恋有年的未婚妻、基D徒潘少容成婚。婚后,在其妻的帮助下开始查考圣经,在南京参加名牧高师竹(贵格会)、贾玉铭(长老会)及孙喜圣等的查经班。1920年1月19日,王载于厦门鼓浪屿海边受浸成为基D徒。1921年,他在江贞军舰担任大副工作的时候,读到《以赛亚书》第五十二章11、12两节:“离开吧 …… 要从其中出来,你们扛抬耶和华器皿的人,务要自洁。”内心大受感动,他知道这正是神对他的呼召,毅然离开海军,回到家乡福州,成为国内“自由传道人”或“走方宣教者”第一人,时年23岁。<br> 起初,王载传道采用走街串巷布道方式,手里拿着铃,身背一只装有圣经和福音单张的木箱,边走边摇铃边唱诗,走过热闹的街市,以浅显的道理传福音。后来,王载得遇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同工,他们多为福州仓山公园路英国圣公会三一书院学生,其中除王载的弟弟王峙外,还有倪柝声、缪绍训、陆忠信和魏光禧等人。他们不仅在校内传福音,还常利用节假日,成群结队上街张贴海报,手拿标语,身穿红字白底的“福音背心”,敲锣打鼓进行福音布道,在福州造成轰动性效应。<br> 1922年暑假期间,他们在王载的家仓前山子园(为女传教士万赐产业,位于毓英女子学校附近)举行首次“擘饼聚会”,擘饼是指圣餐礼,又称爱筵、主的晚餐等,这个聚会没有任何西方差会的背景。王载的弟弟王峙在《忆福州复兴》一文中记录道:“旋因子园聚会地方太小,兼以先兄欲迁往离福州十里外之阳岐乡,即名士严复的故里,住下开荒布道,子园之聚会遂移于十二间排继续举行。十二间排乃何肃朝弟兄家之产业,愿以较低的房租租给我们。先兄仍不断自阳岐来十二间排讲道。先兄移家去阳岐那一天,众青年弟兄坚决要亲手替他搬家,不必雇搬家的工友。一日之内,十里之途,或肩挑,或手提,或扛,或负……将全家的东西搬完。搬的时候,在路上随行随唱福音诗歌,福州名人许世光先生说:‘有如此的精神,还有什么事作不到!’叶松芳姊妹,原卒业于南京金陵女子神学院,就是因为听见我们唱诗的声音,大受感劲,后来终身与和受恩教士同工。”“因为一排有十二间的屋子,所以名为十二间排。我们先租其小的一间为会所,名为「基D徒会堂」,后续租二间,三间。会所中只有没靠背的椅条,上面一块木板,下面四条椅脚,可坐三人至五人,以供听众坐,此外有一茶几为讲台。(这是十二间排始期的光景,后来主亦施恩,设备渐臻完整。)楼上供王连俊弟兄及过路的工人或弟兄住宿,除了主日在此擘饼及传道之外,亦时常开特别聚会,有圣灵与我们同在同工,没有聚会之前,许多人聚集迫切祈祷,有时轮流整天祈祷;还有人列队出去游行,摇铃喊口号,引人进入会所;及开会,座无空席,唱诗时,无人不唱,唱不合调,亦不管。/我记得有一位美以美会的女教员,才从美国来福州,一句福州话也不懂。因慕十二间排的名字,随人来看看,当日我们唱的诗是:‘请问可曾信主倚宝血洗净,可曾倚羔羊血洗洁净’。她虽不认中文诗中的字,却记得那诗的调和诗原文的意思,大受感动,接受主耶稣为救主。/又有一位姓黄的姊妹,是马来亚怡保富翁媳妇,福州人,亲眼见其先翁死时的痛苦,渴慕救恩的喜乐,于是向附近一间福音堂的西教士查考得救之道。这个传教士是弟兄会的弟兄,对于传福音很有恩赐,但不知怎样,他无论如何反复传说,或解释福音的真理,都无法叫这位姊妹明白救恩;正焦急的时候,听说福州十二间排的大复兴,就不惜买棹回乡,寻找真理。第一次到会堂,一听就明白怎样可以成为得救的人,她的喜乐,真难形容。/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复兴,天天有人得救,好像无论什么人,碰到我们就得救。于一九二三年及一九二四年,缪绍训、陆忠信、王峙相继蒙召,出来事奉主,十二间排的工人,就增至六人,即王连俊、王载、陆忠信、倪柝声、缪绍训、王峙(按年龄分先后)。”“一九二六年,先兄由阳岐迁回福州,住于球场后之可园,在可园他的住宅内亦开始聚会。所以此时每主日上午我们在十二间排擘饼,传道后,一般青年弟兄就把十二间排的椅条(没有靠背的椅子)搬到可园,供可园聚会用。可园会毕,又搬回十二间排,路上仍是随行。”<br> 在李亚丁《王载:“中国慕迪”,20世纪著名“自由传道人”》一文道:“在现代中国教会有重要历史地位,后来遍及全国乃至世界的‘基D徒聚会处’,就是从王载家里开始的。初始时,他们只是一小群人聚会,不久,他们在福州仓前山的十二间排租了房子,有了固定的聚会地点后,‘基D徒聚会处’正式成立。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差会背景,完全由中国基D徒自发的教会,不隶属于任何宗派,因此他们可说是中国自治、自养、自传教会的先驱和典范。此后,他们在一起同工五年之久,宣教工作大有成效,发展很快。除宣教外,他们亦十分注重个人属灵的敬虔生活,‘不读圣经,不进早餐’之语,即是王载为后世教会所留下来的一句名言。基D徒聚会处的兴起,使福州成为中国现代教会史上一次极有影响的福音运动的发源地。”<br> 1924年,王载接受上海宣道会守真堂美国传教士伍柏莱之建议,准备接受按立作牧师,以便利他出外复兴布道。而倪柝声反对牧师制度,力主建造地方教会,对出外布道较冷淡,强调安静等候。由于看法的不同,王载及王连俊等人正式要求倪柝声离开他们的事奉团队。福州聚会处分裂后,倪柝声离开福州,以上海为中心,在中国及南洋各地建立地方教会,王载多数时间出外布道,福州十二间排聚会所由王连俊(约翰)负责,1936年迁至康山里5号可园王连俊家。可园,据说林徽因曾在1928年回福州探母期间寓居于此,原福建医学院教授林梁诚、原福建师院教育系主任、教授徐君藩、福建师院教师罗世方等都曾住在可园。<br> 1955年华侨邱少陵将马厂街私宅献给教会,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由张启珍负责,1966年文革期间关闭,现改名马厂街基督教堂重新开放,所以,十二间排就是马厂街教堂的前身,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教会——福州教会第一个会所。<br> 王载(1898-1975)(网络图片) 左起王峙、翟辅民、王载、赵世光(网络图片)<br> 福州马厂街教堂(网络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王载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将他的六个子女全部送到美国念大学,其中五位获得高等教育学位,这在当时中国是极为罕见的,而且他们当中三个还是女的。尤其他女儿王乐尔更是出类拔萃,她没钱靠奖学金就学,在1948年完成南加州大学硕士学位,1953年完成生物科学博士学位。从1953年起,王乐尔投身于研究热带流行病领域中,在1954年至1959年五年中她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成功地协助当时医学界找出让2亿人受苦的血吸虫病源,更成功地帮助了1亿2千万受感染的血吸虫病患者。这期间她荣获美国国家健康协会研究奖,随后她加入位于洛杉矶的净心大学生物学系,在1957年至1966年担任该校教职和研究主任。当1966年州大迪马斯丘分校创办时,她被聘为开校教授,1979年她荣获加州大学颁发的“全州杰出教授奖”,加州大学教育系统乃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当时3万多名教育员工中,她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1973年,经美国健康教育福利部长任命,她获聘为国家过敏及传染病委员会12位委员之一,也是该委员会的首位华裔教授。她和先生戚文祥共同创办了“南加州中华科工学会CESASC ”,并在南加州中华科工学会河和州大迪马斯丘分校设立奖学金鼓励后进从事科学研究。 王乐尔教授(网络图片) 再说后来,十二间排主要为民居,我的老同学陈宏鋆先生曾是十二间排老住户,他撰写了一篇短文回忆在十二间排居住的美好时光,现全文转载如下:<br><br> 我的故乡小屋<br> 陈宏鋆<br> 这幢二层的江南风格小屋,便是我在故乡福州度过童年、少年的栖息之处。它,东边紧紧毗连高大宏伟的仓山疗养院,西边一墙之隔便是幽靜风雅的福州女二中(现为十六中),屋头一口大井,默默无闻地哺育着这里的老老少少;它,普普通通,屹立于此,却饱经了百年风霜,见证了五代人的足迹身影---它便是在仓山公园西路一带颇有名气的“十二间排”,十二户人家数代人在此生生不息、劳作奋斗!<br> 踏过—路的风云,褪去曾经的热血,在离乡四十多年游子如烟的岁月里,我始终未能忘怀这生我养我的“搖篮”。就在它那庄严而又安祥的怀抱里,曾经走出了省电视台音乐总编辑师、华能福州电厂厂长、浙江省建行行长、七机部某司司长……无论轰轰烈烈或是平淡无奇,他们都是我至亲至敬的父老乡亲,都是我痴心梦归的乡邻四里!<br> 初冬的夜,月光如水,星斗璀灿,在这异乡繁华而又陌生的一隅,我默默地遥望,遥望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小屋……<br><br> 文中“仓山疗养院”的前身就是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办公大楼(白鸽楼)。此外,补充一句,十二间排还曾走出了福州市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泉州市粮油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等人,也应该算是人物吧。<br><br> 何氏十二排间牌匾 我有好几个同学、朋友曾家住十二间排,光一个老同学微信群就有3个,在文革期间,我常去他们家串门子聊天,对于十二间排也很有感情。 陈宏鋆先生是我以前象山小学同届校友,不过,我是1班,他是2班,所以,当时我们只是认识,但还不是“卡溜帮”(福州方言玩伴)。他的十二间排老家是他们2班“卡溜帮”的活动中心,特别是放寒暑假期间,他们整天待在那里,玩耍在一起,主要是下象棋、军棋、打扑克等,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也考入附中,有的是我初中同班同学,有的是我高中班同班同学。陈宏鋆回忆说,当年我高中同班同学陈×年纪比较小,鼻子一天到晚常流着鼻涕,也不擦干净,就像悬挂在悬崖上的两股细细的瀑布,“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当时,他们个个争强好胜,下棋从不让对方悔棋耍赖,而陈×输棋时会伤心地流眼泪。可是,谁想到他长大成人后,会成为国之栋梁,其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长期在福建师范大学从事激光医学研究,曾任物理系副主任、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副院长、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光学工程》专业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会长等,正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大门紧闭的十二间排 在我撰写的新写实长篇小说《非常十年》(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有一章节与十二间排有点关系,那是1967年9月文革发展到武斗的恐怖日子发生的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当时我是属于拥军的少数派,我们被反军多数派赶出学校被迫转入地下斗争,现转载如下:<br><br> 为了打破革××对南区舆论的垄断。我们新革会也组织人员冒险到红心路口一带张贴大字报,为了免遭毒打,我们总是选择黎明凌晨街上没什么人的时候进行行动。我们是轮流分小组行动的,这一天是轮到我和陈大宏出去贴大字报。<br> 我把闹钟拨到四点二十分,当我被闹钟的刺耳的铃声惊醒之后,整理好床铺,匆匆忙忙地洗了脸,刷了牙,然后,便提着一小罐事先已装好浆糊的原先是小学生盛米汤用的空罐头罐,夹着折叠好的一叠大字报,便走出了家门。<br> 外面的天还很黑,黑沉沉的大地依旧沉浸在寂静与幽暗里,明亮的启明星还高挂在星空中,街上没有行人,只有路灯散射着昏暗不明的灯光。<br> 我急匆匆地走着路,赶到了离我家不远的陈大宏的家,陈大宏的家是靠街的一栋广东房,房门依然紧闭着,屋里暗暗的,寂然无声。我在他的家门前,低声唤道:“大宏,大宏。”<br> 这时候,屋里传来了陈大宏的声音:“来了,就来了!”<br> 一小会儿,房门轻轻地打开了,走出了陈大宏,接着,他又把房门关上,与我一道上路了。<br> 他要我把浆糊罐子给他提,我就将罐子递给了他。<br> “现在几点了?”他问。<br> “大概4点半过一点,你是刚起床的?”<br> “是啊,我想你快来叫我了,赶紧爬起床,刚穿好衣服,你就来了,我连脸也没洗咧。”<br> 我们来到了红心路口,那儿也只是有寥寥几个行人路过,整个城市还在沉睡着。我们四周环顾一番,见无人的时候,便开始动手张贴起大字报来,我们两个人四只手紧张地张贴着大字报。那大字报有好几张,当我们快要贴完的时候,忽然间,我发觉背后有一股热气扑来,便回头张望了一下,哎呀,也不知什么时候,在我们的身后竟围着一大群彪形大汉,他们也不知是从哪儿钻出来的,竟悄然无声地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身后,令我们措手不及,要想逃脱也逃脱不了,只听见他们在嚷嚷着:“看看谁在贴大字报,看看他们都写些什么。”<br> 看见在我们的身后围上这么一大群熊腰虎背的汉子,我们的心好像橡皮球一样被人陡然狠狠地捏了一把,一种恐惧感如打喷嚏一般本能而来,我想,这下子可完了,碰到革××的家伙,真倒霉,现在只有等着挨揍了。我极力故作镇定,依然默不作声地继续贴我们的大字报,不理睬他们。<br> 谁料到,他们当中有人忽然欢呼道:“唉呀,原来是八·二九的,是我们自己人。”<br> 我一听他们说是自己人,便转过身子,将他们扫视打量了一眼,询问说:“你们是哪里的?”<br> “我们是省工联司南区分部的,真对不起,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br> “啊——你们是省工联司的,太好了,我们是附中八·二九新革会的。”我又说。<br> “哦,你们就是附中八·二九新革会的,今天真是巧极了,我叫陈祖兴。”一个头发有些卷曲的体格魁梧的汉子自我介绍道。<br> “原来你就是陈祖兴呀,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很高兴能够认识你。”我和他紧紧地握着手。<br> “我们是今天早上刚刚从城里出来的,我们住在红心粮店的楼上,刚才随便出来逛逛,没想到竟碰上你们,实在是过河碰上摆渡的——太巧了。”<br> “你们一共出来多少人呀?”我又问。<br> “我们一共出来19个人,以后,咱们常联系,你们有什么事情尽管可以找我们。”<br> “好的,我们一直想跟你们联系,可是,就是不知道你们在哪里,这下可好了,你们出来了,我们总算是联系上了。”<br> “你们今天出来贴大字报呀?”<br> “是啊,我们总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出来贴大字报,避免遭革××的人打。”<br> 这时候,陈大宏还在继续张贴着大字报,有几个省工的工人也主动帮我们张贴。在张贴好大字报之后,我们又谈了一小阵子的话,然后,互相握手告别,分道扬镳了。 <br> 这个陈祖兴是南区搬运社工人,运动初期,是南区很出名的一个造反派头头,由于他是省工联司的,在革××大本营的南区站不住脚,这些日子,省工南区分部的工人都龟缩到华侨大厦以及城区的一些省工据点里,南区省工成了“真空”地带,所以,我们八·二九南指没办法同他们取得联系。<br> 今天凌晨,陈祖兴带领他的搬运社的一班人进驻在红心路口的红心粮店楼上,准备设立一个省工南区的新据点。刚才他们一伙人是出来巡视一番周围有什么情况,他们发现我们在张贴大字报,还以为我们是革××的人,便悄悄地围了上来,像老鹰攫小鸡一般出其不意,企图要给我们一些颜色看。可后来他们发现我们原来是八·二九的,态度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我们的关系一下子就变得甜甜蜜蜜,三月炒青蚕豆——又是(亲)又是热。尽管我们以前彼此是素不相识的,但是,由于我们是同一派的,派性的威力骤然间便显示了出来,我们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战友在任何时候都有一种特殊的意义。<br> 此际,天色有些蒙蒙亮,黑夜在蜷缩着,天边的黑云慢慢地变成了灰白色,白昼就像天犬似地正在吞食着黑夜,白光渐渐地揭开了夜幕,愈来愈逼近地面。路上的行人也逐渐增多起来,他们多是些提着菜篮子去买菜的市民。<br> 我和陈大宏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长舒了一口气说:“今天真够惊险了,做梦掉下井——虚惊一场,幸亏是碰上省工陈祖兴一伙人,若是真的碰到革××的人,准得倒大霉。”<br> “是啊,如果今天真的碰上了革××那些家伙,就是孙悟空打筋斗,也逃不出圈儿去,保准要挨皮肉之苦。”陈大宏也道,“说实在的,刚才确实够吓人的,我的手心紧张得要捏出一把汗来。”<br> “刚刚主要是太突然了,那伙人像幽灵一样连一点声音也没有,一下子围在我们的身后,怎能不吓人一大跳呢?今天的经历跟惊险片有比的,以前搞地下斗争贴传单也不过如此而已。”<br> “我也一直没发觉他们,大概他们以为我们是革××的人,便偷偷摸摸地想来个突然袭击,把我们魂都吓出来了,嘻嘻。”<br> 可是,省工陈祖兴那伙人才出城不过几个小时,上午9点多,工联总九分部大批全副武装人员便包围了红心粮店楼上,经过一番激烈的抵抗,陈祖兴他们只有19个人,终敌不过数倍于他们的工×总九分部那些家伙,那19个搬运社的工人都被俘虏了。九分部那些家伙把省工的工人不是五花大绑就是吊捆起来,用棍子和皮带施行最野蛮最残酷的毒打,尤其是那个陈祖兴被打得最厉害,他们把他吊在梁上,轮番上阵对他进行拷打,打得他嗷嗷乱叫,那哀号声十分凄惨,就像被屠宰前的猪一样,陈祖兴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几次昏过去了,但他们用一桶冷水往他的身上泼了过去,他清醒过来又再拷打,所施展的暴行同以前渣滓洞的暴行没什么两样。<br> 就这样,刚刚建立起来不到半天功夫的省工南区据点又被彻底摧毁了。<br><br> 书中所说的“一栋广东房”就是十二间排,自然书中人物都是化名。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每当我回想起这段往事时仍有些后怕,幸好那一天贴大字报时碰到的是同派人,倘若遭遇对立面,将面临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我不敢往下想,恐怕要遭一顿毒打吧,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武斗的疯狂地步,岂有不失败之理呀?文化大革命注定是一场历史的大悲剧、一场大浩劫。<br> 2019年12月24日,福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福州市公园路、马厂街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修编)》。据悉,福州市公园路、马厂街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修编)已通过专家评审,并通过市规划与建筑环境委员会审议。公园路历史建筑群核心保护范围分两片划定,总面积3.08公顷。其中,北侧核心片区东至仓山区房管局宿舍围墙,西至公园路,南至三一弄,北至何氏十二间排、白鸽楼北侧,面积1.63公顷。何氏十二间排乃这片核心片区的地标建筑,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愿这处著名的福州市历史建筑能早日修复原貌,重新焕发青春。我轻轻地拨动着历史的琴弦,诉说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历史是不应该被湮没的,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容随意篡改。<div> 我的同学赵育建兄曾作七律一首,如下:<br> <br>七律·十二间排遐想(九佳)<br> 儿行静雅仓山路,<br>最恋联窗十二排。<br>礼拜堂缘凝信友,<br>民居繁衍养慈斋。<br>奇楼异境陶园里,<br>幽梦名流汉社娃。<br>饮念门前留大井,<br>终成享誉古风街。<br></div> 七律·十二间排遐想(九佳)(作者赵育建) 十二间排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