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军工程兵经历(十一)————奔赴北大荒 农场收粮忙

小德子008

<p class="ql-block">  1973年7月 ,一道命令,我所在的四连四排和三排,共五十多人,立即从吉林省蛟河县奔赴位于黑龙江省克山县的农场。</p><p class="ql-block"> 农场是我们团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有大片的土地 ,有各种农机农具 ,还有猪、羊等养殖业。但是 ,农场在编制上兵员很少,干部战士总共不足百人 。因而 ,每年生产一线任务均由各连轮流承担。</p><p class="ql-block"> 那年,正值我们连的一排和二排在农场执行生产任务 。到了麦收忙季 ,两个排的兵力不能满足人手需要。于是 ,团里命令我们连的三排和四排去农场驰援麦收。我是四排十班的一名新兵,是驰援麦收队伍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 我们五十多人乘火车前往,经长春站换车后在克山站下车,再乘坐农场前来接站的军绿卡车驶向农场 。</p><p class="ql-block"> 随着卡车车轮的转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环目四周,一望无际 ,方圆几十里不见人家 。有战友说,这就是“北大荒 ”。其实 ,那里当时已经不再荒凉 ,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良田和农场的农业生产景象。北大荒只是地域的一个代名词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农场场部设在仅有的一处丘地南侧,前后两栋砖木结构坡屋顶营房、很多农机农具摆放在专用场地 ,还有猪圈羊舍以及一个足有三四个蓝球场大的水泥浇筑的晾晒粮食的场地。</p><p class="ql-block"> 农场设施齐全,又有农场本部和我们全连人员总共二百多人出出入入,车来人往,时而炊烟升起 ,时而军号嘹亮,显得生机勃勃 。</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农场周围十来里路没有村庄,农场的红火只是百里平原中的一个点,人烟稀少是当地独有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到了农场,我们的工作及生活一切听从场部首长的指挥调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班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巡逻 。因为农场的土地面积很大 ,纵横十里之多 。进入七八月之后,遍布着已经成熟的小麦和即将成熟的大豆 。守护粮食安全,防止发生损失,成为农场田间管理的一项任务 。 所以我们十班一到农场,便开始了田间巡逻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乘着卡车巡逻的 。我记得 ,我和另一名四川籍战友两人为一个巡逻小组 。我俩扎着武装带,背着半自动步枪,站立在卡车上 。卡车在田间地头徐徐前行,我俩像检阅一样目视着那金黄色的麦田,从中察看情况 。</p><p class="ql-block"> 我们巡逻小组的出现,给外界一个明显的信号,那就是农场首长重视即将归仓的粮食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巡逻到农场的地界时,偶尔会遇到兄弟部队农场的人和当地农民在田间作业 。我们会友好地相互打招呼 。</p><p class="ql-block"> 开车的司机是农场的老兵 。他多年在农场工作 ,对农场每块地种的是什么,边界在哪 ,路怎么走都非常清楚 。他是我们这个巡逻小组的核心,是他带着我们收集情况 ,汇报情况 。我们合作得非常好 ,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农场首长很满意 。</p> <p class="ql-block">  我执行的第二项任务是跟车 ,也就是充当运麦车的辅助工。</p><p class="ql-block"> 农场是用名叫康麦因的联合收割机收割麦子的 。收割麦子时康麦因在麦田里边前行 ,边收割 ,边脱粒 。在这个过程中 ,麦杆就地散弃,麦粒筛入储粮仓 。当储粮仓储满麦粒时,康麦因停止收割,运麦卡车靠近 储粮仓 ,储粮仓的传送带将小麦通过传送布袋输送出去,流到运麦卡车的车箱里 。然后运麦卡车将收下来的小麦运回到场部的晾晒场地进行凉晒。</p><p class="ql-block"> 我这个辅助工,随车来随车去,配合上述几个环节的衔接 。运麦卡车靠近康麦因储粮仓接收麦粒时,观察运麦卡车与康麦因的距离和位置是否合适 。运麦卡车司机在调整位置时,我及时地给司机打个手势 。落入卡车车箱的小麦需要摊平或者调整位置时,我用木掀推一推。总之,收割作业和卡车运麦时,哪需要人力配合 ,我就去哪配合 。卡车运麦时,我座在卡车车斗上,相当于押运工 。康麦因在向运麦卡车输送小麦时,我跑前跑后,像个卡车司机和康麦因的联络员。</p><p class="ql-block"> 这项工作累倒不累,但是需要手急眼快 。还好,那时我刚好二十岁,动作灵活,频繁地在地面与运麦卡车车上爬上爬下 ,像玩一样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 然而 ,收麦现场如同制造粉尘现场,康麦因工作时,方圆几十米內乌烟瘴气,粉尘将我装扮成"灰人” ,麦桔梗残渣钻进我的衣服内,在我的前胸后背乱窜,弄得全身痒痒。因而 ,下班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换衣服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四排在农场驰援麦收一个多月 。在这期间,战友们有的晾晒小麦,他们在晾晒场地上将小麦摊成“垅沟垅台”,并按时翻来翻去 。有的装车卸车搞搬运 ,这活可是个体力活,他们摆弄的是装着一百六七十斤小表的麻袋 ,一个人一弯腰要抱起来,两个人一搭手要悠到肩上扛走,要拿得起 ,放得下 ,力气小的人是吃不消的。不过 ,承担这项任务的,都里从班排中挑选出来的强汉子,像我这样小弱身材的人是不能入选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农场工作季节性强,我们的工作时间趋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工作都大于十小时。虽然工作时间比较长,但看到晾晒场上收来的小麦堆积如山 ,战友们各个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另外,农场的伙食明显好于连队,主食全部为细粮,还几次杀猪宰羊,我们吃到嘴里 ,乐在心上。</p> <p class="ql-block"> 农场伙食好,吃过农场伙食的人都有切深体验。其实没吃过农场火食的战友们每年也都分享着农场的福利。</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场产出的小麦、黄豆、土豆等数以万计,一火车皮一火车皮地发送到部队 。农场的小麦增加了部队的面粉供应 ,面粉转化为又白又胖的大馒头 ,进入干部战士的餐桌 。黄豆转化为大豆油 ,转化为大豆腐干豆腐 ,让干部战士吃得好,吃得香。总之,在那个“粮本” “粮票” 的年代 ,农场的业绩改善着机关连队的生活 ,为部队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时期 ,我军359旅开展南泥弯大生产 运动,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努力减轻人民负担 。解放后部队继续兴办农场 ,无疑是在继承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到农场驰援麦收,直接从事我军的农业生产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虽然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但它丰富了我的军旅经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小德子008</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