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潍河悠悠潍出泉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图/王学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潍河,是山东半岛西南部一条古老的河流,很多朋友并不陌生,奉其为“母亲河”的潍坊的朋友更是耳熟能详。潍河源头的沂水县泉头村,潍河发源于泉头云岫山,很多朋友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p><p class="ql-block"> 泉头,是沂水县富官庄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青兰高速(G22)横贯东西,国道胶海线(G341)从村中穿过,交通非常便利。喜欢自驾游的朋友,选择走青兰高速(G22)的话,不论来自济南、泰安还是青岛方向,从沂水县杨庄出口下高速,向北转入胶海线东行2公里,翻过一个不大的山坳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泉头村由闵泉头、马泉头、西泉头三个自然村组成,四周山岭连绵,村址就坐落在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500米的狭长小盆地里,地势北高南低。闵泉头村居北,国横贯东西的道胶海线,将马泉头、西泉头与闵泉头村南北隔开。闵泉头村名碑载:“闵泉头,位于官庄(沂水县富官庄镇驻地)西南6公里,闵氏建村。《闵姓族谱》载:我闵氏祖居济宁州,自明嘉靖九年(1530)迁此。闵姓建村时,村西有一山泉,是潍河源头,故名闵家泉头,后省为闵泉头”。闵泉头村是三个泉头建村最早的一个,马泉头村稍晚几年,西泉头村则建于清代。据介绍,马泉头村,相传胡、马二姓始居,马姓始祖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自方城(今五莲县汪湖镇坊城村)迁此。西泉头村,系清雍正年间闵、崔等姓从闵泉头迁此建村。过去三个泉头独成一村,如今不仅村落连成了一片,行政上也隶属于同一个村庄了。</p><p class="ql-block"> 趋泉而来,傍泉而居,泉头之名皆源于西泉头村中的一眼古泉。清嘉庆《莒州志》载:“今在泉头庄西山下有泉,渟泓深二尺许,土人指为潍水源,复行至茅山(今宝山)东北麓流复见。经里许,绕箕屋之阴,去潍山已八里矣”,这就是千百年来所说的潍河源头。很久以前砌石为井,清澈甘甜的泉水从井中汩汩涌出,顺着东侧的导流孔流淌出来,村姑少妇,孩童老妪,时常在井边浣衣、洗菜、玩耍。前些年,附近有些人家在自家院里钻井取水,浅者几十米,深则上百米,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古泉就成了枯井,只是到了汛期,汩汩的泉水又见复流,清凉的泉边又热闹起来,还有不少地方史学爱好者来此采风探源。</p><p class="ql-block"> 从闵泉头村北去,有一座小山名曰云岫。一座在峰峦叠嶂的沂蒙山区籍籍无名,与其连脉的箕山、五山、宝山也难以相提并论的小山,何以云岫之名呢?据闻,潍河发源之地,泉多水也多,空气潮湿温润,常有云雾缭绕其间,宛如仙境一般,故名云岫山(云秀山)。云岫山,是一座植被茂密的土山,山不很高,底部浑圆,山坡较缓,顶小而尖。从东面的五子山上望去,在一片宽阔平地上拔地而起的云岫山,就像一座浑圆敦厚的高大丘,“团”“圆”之状得以完美显现,故又称小团山。山顶南侧,有近年重新修建的一座庙宇。据在山上劳作、年已八十岁的闵姓老者介绍,该庙叫泰山老母庙,始建于何时说不清楚,据传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他记事的时候,庙宇是前出厦的三间大殿,殿内正面供奉泰山老母像,其他神像分列两侧,香火长年不断。该庙毁于一九四七年前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热心人士又筹资在旧址上建起了现在的一间大殿,昔日香火又得以传延。旧时庙宇的础石、门枕石、石香炉等,还散落在大殿前的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云岫山上,更古老的建筑是始建于春秋、横亘于齐鲁的齐长城。自穆陵关绵延西来的齐长城,经闵泉头村址跃上云岫山顶一路东去。“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记载于《齐记》的古老的军事防御工程,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云岫山段齐长城遗址也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予以保护。古老的齐长城,借山就势,就地取材,此段齐长城也是如此,绝大部分以土筑为主,有的地方也用石块垒砌。今遗存墙体,最高处有三米左右,墙基宽八九米,顶宽二三米不等。山东侧一段,遗址保存更加完整。在山的最顶端,有总参测绘局设置的测绘基点,并立有“军事勿动”的警示标志。两千五百多年的军事巨防之上,仍然是当今军事设施重地。</p><p class="ql-block"> 从云岫山麓继续北行,穿过青兰高速一涵洞,仍然是从西泉头村绵延而来的西山。西山,南与五山、箕山、宝山连脉,为东西分水岭,山西之水汇入沭河,山东之水汇入潍河。因此,泉头西山既是潍河、沭河的分水岭,也是淮河水系与潍河水系的分界线。西山再往北,又是以黄墩山为界的南北分水岭,北水汇入浯河,南水进入潍河。也就是说,以云岫山为中心、南北狭长的泉头西山,与北面的黄墩山、东面的五子山,围成一块西、北、东三面高,南面低,形似簸箕形的小盆地里,古老的潍河就从这里发源。</p><p class="ql-block"> 云岫山北麓半山腰有一泉眼,是泉头一带诸多山泉中的一个,泉水极旺,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天气再干再旱,一直细流潺潺,且水质清冽,能满足几百人的日常吃水问题。生产队时期砌为井,至今还在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近几年,山东省、临沂市及沂水县组织专家经过探源考察,认定闵泉头村北的云岫山和村西的西山即为潍河发源地,此泉就是潍河源头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泉头村支部书记高增玉介绍,泉眼下面不远处,过去曾有人家居住过多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村落遗址还有高高的屋框,生活遗迹随处可见。如今虽已开垦耕种,但旧址上仍有一米左右高的墙体,西侧用块石铺设的小路仍然很坚固。东边的那座小山叫五子山。当年,从外来了一户人家,想在泉边安家,但被早居的人家拒绝,于是就在对面山坡上住了下来。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一连生下五个儿子,繁衍成了一大户人家。后来,人们把原本无名的小山叫了“五子山”。再后来,两处的人家都搬走了,如今询问起来,已无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来自何处,又去了哪里。</p><p class="ql-block"> 潍河,古称潍水,又称淮河。关于潍河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也就是说大禹治水时就有了潍河。潍河有二源,南源(称石河)发源于莒县东莞镇大沈庄村的屋山。北源为正源,发源于沂水县富官庄镇泉头村北云岫山,这是业界早有的定论。但是,关于潍河的发源,古有“潍山、箕屋山、覆舟山”之说,当今很多出版物仍沿用潍河“发源于莒县箕屋山”或“莒县东北箕山”的说法。以泉定源者,则以西泉头村西山泉、宝山坡后养泉、宋家箕山白泥泉,或以宝山坡村泉沟泉为河源;潍河所流经的各县县志记载的潍河发源地也不尽相同。由于历史原因,其发源地沂水县的古今史料典籍,却不见潍河的任何文字记载。近年推行“河长制”,流经临沂、日照、潍坊三市的潍河,由一名副省长担任总河长,市、县、镇、村分级负责。省市县领导多次莅临视察,潍河源头治理成果屡屡见诸媒体,籍籍无名的潍河源头,潍河源头的泉头村、云岫山才被外界所了解。2020年,沂水县水利局在云岫山北麓的山泉畔立起“潍河源”标志,潍河发源于沂水县,潍河源头在富官庄镇泉头村北云岫山,才被正式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青山衣衣,清泉汩汩。古老潍河从临沂市沂水县富官庄镇泉头村云岫山麓发源,南流至宝山西北麓折向东,绕箕山之阴蜿蜒东去,在杨廷山西址南流入日照市莒县境,至库山乡源河村与南源石河汇合,一路浩浩汤汤,从五莲县北部进入潍坊市墙夼水库,经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等市区,在潍坊昌邑市下营镇独流入渤海莱州湾。</p><p class="ql-block"> 滔滔潍河水,滋养了两岸的神山圣土,养育了一方勤劳善良的民众,孕育了熠熠生辉的灿烂文明。悠悠潍河源头,齐长城横亘东西,跨越两千五百余载,见证了古老与现代文明。青兰高速公路、国道胶海线上,车辆东来西往,川流不息。风力发电机悠悠,输变电铁塔林立,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云岫山下,阡陌纵横,供水管网遍及田间地头。方圆上千亩农田,以其具有典型的沂蒙“山地•生态”特征,所产烟叶具有典型的优质沂蒙烟叶的特点,被列为湖北中烟集团烟叶基地核心区域,是沂水县重点打造的沂蒙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始于明代的泉头村,古泉、古井、古巷,与宽敞明亮的农家院落,整洁干净的村庄街道,水泥硬化的胡同小巷交融,新农村、新农民,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美好的生活,在新时代、新生活,继续秉承淳厚俭朴之风。一幅幅古老与现代交映生辉的画卷,一曲曲新时代新农民演奏的交响曲,吸引众多“驴友”打卡点赞,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云岫山泰山老母庙</p> <p class="ql-block">“潍河源”标志碑</p> <p class="ql-block">东望云岫山</p> <p class="ql-block">云岫山测量基点</p> <p class="ql-block">泉头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云岫山风力发电场</p> <p class="ql-block">潍河源头泉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