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级工程,为何能代表中国感受跨越3300年的时空穿梭之美

小雨

<h3>一个县级工程,为何能代表中国<br>感受跨越3300年的时空穿梭之美<br><br>  10月6日,在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日子里,我们走进精神领地红旗渠 ,感受刻在太行山岩的精神力量。1974年,新中国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播放影片,我们的领导人选择了纪录片《红旗渠》。或许这是因为在人民心中,没有什么比红旗渠更能代表那个时代的中国,也没有哪一项工程比红旗渠更能刻画当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我们没能见识三皇五帝时的大禹治水,也未曾目睹战国时代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但是有一代中国人亲历了这样一个近乎完全用人力建成的水利奇观,让我们越发觉得愚公移山不再是神话了,1965年,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成功时,塌方和落石已经夺走了81位民工的生命。毛主席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的牺牲确实换来了伟大的胜利。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个渡槽,修建12408座沿渠建筑物,挖砌1515万立方米土石,换来了一条数十年经久不息的“生命长河”,也铸就了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信念。<br> 下午5点我们走进殷墟博物馆,感受跨越3300年的时空穿梭之美。在一个小时的参观时间里,殷墟博物馆的讲解员相继介绍了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国家宝藏”亚长牛尊、“一片甲骨惊天下”的甲骨文等内容。零距离接触馆藏展品,看青铜重器,赏甲骨卜辞,感受殷墟博物馆厚重的文化,穿梭时空与历史对话,圆了我的‘殷墟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