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这句流传已久的诗句是涪陵近现代书画名人刘镜源所作,而它寓意的正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蜚声中外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p> <p class="ql-block"> 白鹤梁是一块因造山运动而形成的巨石,长约1600米,宽约15米,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长江江心,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大约1200多年前,聪明的先辈们通过观察长江水位得出了一条规律——白鹤梁上的双鲤石鱼题刻一旦露出水面,表示枯水周期已过,丰收年景将至,接下来的一年将会雨水充沛,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那么多久可以等到一次呢?他们便在石梁上画鱼刻字,记录水位,发现了“三五年一小枯,十年一大枯,六百年一极枯”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 这个极具水文价值的记录因完整、准确、延续时间长及少有的枯水记录等特点,使得白鹤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成为研究长江流域乃至世界气候变迁的极其重要的水文资料宝库。</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白鹤梁多数时间都隐没于江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1600米长的白鹤梁位于长江中,人们只有乘坐小渔船才能上去。</p> <p class="ql-block"> 只要长江一退水,很多市民都会划着小船去到白鹤梁上观鱼览文、踩水玩耍。而现在,因为三峡水库工程的竣工,白鹤梁永远地沉没于水下了。在白鹤梁上有着著名和珍贵的“白鹤梁题刻”,被誉为是“水下碑林”。</p> <p class="ql-block"> 自唐朝起,就不断有人在石梁上刻文,以双鱼作为测量水位的标准,连续记录了长江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观测记录。双鱼的鱼眼准确标记了“零点水位”,比1865年的武汉江汉关水文站早了11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白鹤梁题刻始刻于唐代广德元年(763年)以前,梁上的众多题刻都出自历代名人雅士之手,黄庭坚、朱昂、秦九韶、王士祯、刘甲、黄寿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真迹,可谓集历代书法名家之大成。</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据说当时由于官场风波,黄庭坚被贬到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在涪州时他自号“涪翁”,而这几个字就是他在游览白鹤梁的时候留下的,虽然只有寥寥七个字,但笔笔凝结,洒脱雄健。</p> <p class="ql-block"> 1200多年以来,白鹤梁上的众多题刻历经日晒雨淋、江水冲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三峡水库建立后,因水位抬高,使这块数千年的巨大石梁不得不沉入水底。</p> <p class="ql-block"> 当地政府为了保护文物,特地为它修建了水下博物馆,使得大家可以在水下透过厚厚的玻璃舷窗继续欣赏这些先辈们留下的人文景观。而能让世人随时清晰地在水下看到这些珍贵题刻,本身就是一件堪称奇迹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白鹤梁题刻,代表的是先辈们的智慧,而水下博物馆,是现代人民的创新成果。如今的它不仅是重庆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闻名世界的水下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