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我姥姥的故事

婉莹

<p class="ql-block">  我的姥姥是一个平凡又普通的人,但她却是我心中最伟大又非凡的人。</p> <p class="ql-block">  我的姥姥因为小儿麻痹后遗症,两条腿走路的时候呈O型,不能走太久,也不能蹲下身子。</p><p class="ql-block"> 我的姥姥有个好记性,大小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我的姥姥更是个要强的人,凡事都想做到别人前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姥姥是个乐天派,家里常常响起她爽朗的笑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童年</b></p><p class="ql-block"> 我的姥姥生于1942年春天,是东北地区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诞生的孩子,和年青的共和国一起患难与共,贫穷的家庭里养育着七个孩子,度过了缺吃少穿童年。</p><p class="ql-block"> 姥姥八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发热,全身疼痛,发生弛缓性瘫痪。将近一年的时间只能躺在床上,靠着家里大人的帮助和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断努力锻炼身体,慢慢地才可以下地活动了,这场小儿麻痹留下极大的后遗症,两条腿严重变形——罗圈腿,而且永不可逆转。</p><p class="ql-block"> 想到曾经那个八岁的女孩子在东北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艰难前行,我不禁泪水模糊了双眼。</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恢复到可以蹒跚走路后,家里人决定让姥姥上学。八岁的女孩走进新中国刚刚创办的女子学校。又因为腿不好,很多事情做不利索,在学校里常常受到同学们的歧视和欺负。此时唯有在学习上,她一直保持着特别优秀,得到了老师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求学经历</b></p><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的时候,姥姥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全家九口人从的“森林之都”长春来到了风沙肆虐的兰州,入学兰州第十中学。</p><p class="ql-block"> 读中学的时光是愉快的,姥姥因为学习优异加上普通话说得很流利,深得老师喜欢,善良的同学也跟她相处和睦,在半工半读中,同学们也常常会帮助她干活。</p><p class="ql-block"> 贫穷拮据的家庭无法支撑她读高中,就在这时班主任老师掏出自己5毛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的工资,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七拼八凑的交了学费。</p><p class="ql-block"> 姥姥在勤奋努力下完成了高中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兰州医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学</b></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姥姥的父亲完成了支援西北的任务,全家准备回迁长春。姥姥陷入了深深的两难境地:留下来独自怎么读大学;跟着家人回去又能干什么?前路漫漫,渺茫不知如何选择。</p><p class="ql-block"> 还是兄弟姐妹的鼓励和支持,同学们的帮助,让姥姥独自留在兰州,几件单衣,一床薄被,一摞书就只身进入兰州医学院,开始了大学生活。</p><p class="ql-block"> 刚一开学,就碰到了巨大的经济难题:配备白大褂和听诊器,还有学费,在六十年代,七十元无疑是一笔巨款,钱从哪里来?学又怎么上?</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位热心的老师帮他掏了15块钱,买了一个八成新的白大褂,一个远房的表姐送来一个崭新的听诊器,兄长和同学们帮忙凑齐了学费。</p><p class="ql-block"> 姥姥进入了医学院后践行医海无涯,对未知对生命始终抱有一份敬畏之心,认真学习专业知识,<span style="font-size: 18px;">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次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span>革命的风潮席卷了整个的校园,所有的学生都开始了大串联。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苏州、杭州、武汉、北京等等。幸运的是,11月26日在北京遇上毛主席第九次接见大学生,“世界是青年的,长江后浪催前浪,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毛主席的讲话冲击着,鼓舞着当年每一颗年轻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乡村工作</b></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毕业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姥姥也下到皋兰乡村开始当村医。</p><p class="ql-block">当时医疗资源和医疗条件都是非常紧张的,特别是在农村,完全可以用“匮乏”这个词语来形容,农村人生病,基本就是靠拖、等来应对,“拖”就是拖延,根本不去管,任疾病自生自灭;“等”就是等待,等待“死神”的来临。</p><p class="ql-block"> 姥姥快速在那些破败不堪的土坯房里,因陋就简地建起了一个医疗室,同时也克服了内心因没有实操经验而带来的怯场和恐慌情绪,很快就把心思投入了看病治病当中。</p><p class="ql-block"> 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又一切从零开始,克服种种困难,看书学习、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好不容易掌握了基础的穴位针法,可村里人却不敢相信她。</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给一个被全身风湿痛折磨得走不了的老病号针炙治疗二周后,老人竟慢慢地能走了,这个直观效应才渐渐使村里人接受了姥姥的治疗方法。</p><p class="ql-block"> 爬坡上坎来到田间地头,为村民们普及防疫知识;疾病不论阴晴、不分昼夜,随时都会感染到农村人身上,姥姥就得冒着雨雪、顶着月色、踩着泥泞的乡间小道,拖着残疾的腿为生病的村民治病。那时候的农村人都很穷,看病治病最关心的不是病情,而是需要多少钱,姥姥往往就会对他们说不收费了,其实却是自己掏出菲薄的收入来支付药费…</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显示:正是有了那代入乡村的医生,农村的一些传染病才得到了根本性遏制;正是有了他们,农村的新生儿病死率才从30%降到了3.7%左右。</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真正医者仁心的医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职工医院工作</b></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姥姥回到学校等待分配工作了。同学们陆陆续续都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只有姥姥,因为腿不好,没有单位接受。一个人在学校待了三个月,苦苦煎熬。</p><p class="ql-block"> 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个跑外的单位:二十一冶金建设公司职工医院找医生。负责人问:“还有毕业的学生吗?”老师说:“还有,就是腿不太好,你们要不要?”负责人说:“要。”这一下,姥姥终于有了自己的正式工作。</p><p class="ql-block"> 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职工医院,全盛时期的职工队伍也有上万人。刚建的平房医院里,晚上睡在土炕上,室外时不时还有野狼的嚎叫,条件是很艰苦的,姥姥充满了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理想,坚强信念使她藐视一切困难。</p><p class="ql-block"> 在简易的帐篷和平房里,姥姥和同事们开始为职工、家属治病,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庭和工作协调发展</b></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姥姥和姥爷经同事介绍相识,都是大学毕业只身在大西北工作,很快二个年轻人组建了家庭。</p><p class="ql-block"> 姥姥上班的二十一冶职工医院也建起了小二楼,开始分科室,姥姥进了内儿科,工作也开始忙起来。她仍会身背药箱巡诊,为职工发药。节假日也不休息,谁家有事只要过来一喊"李大夫",即使腿疼也会跑着去给大家提供医疗咨询、扎针开药方等,深受职工、家属和周边其它单位的人们欢迎。<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时的医院不以盈利为目的,她拿的是固定工资, 病人多了只能是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但她大都毫无怨言,就抱着一个朴素的信念:为患者解除痛苦!</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医院成立传染科,随着经典传染病逐步得到控制,病毒性肝炎、肝病的诊治成为传染科医生主要的工作内容。这时姥姥已经有了三个女儿,当她做为骨干抽入新科室时她没有推脱。由于有潜在职业风险,诊治同样是“冷门岗位”,只要病人需要,姥姥从来都是义不容辞。</p><p class="ql-block"> 为了攻克肝病治疗难关,姥姥经常自己试验新药,全然不顾自己身体的安危。还运用自己中医理论知识,研制中西药结合技术进行治疗。</p><p class="ql-block"> 很多肝病病人刚刚发现的时候,往往情绪非常低落。这时,姥姥跟他们交流就要像朋友一样,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病情、对待生活。 在她的帮助下,很多病人通过药物控制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姥姥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工作了整整十一年头,见证了传染病防控手段的不断进步,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家庭摆脱了传染病的困扰,过上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姥姥在传染病防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用实际行动默默回应着医院的期望:建设祖国,保护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姥姥的人生就是厚德载物施仁术,大医精诚济苍生的真实写照,是我学习的榜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