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在举世闻名的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号称“三大战役”(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的修建中,笔者见证和经历了三条铁路建设的壮观与艰苦程度。四十年以前的铁路修建,不同于现在的全机械化作业,特别是隧道施工,全是人工在地质复杂多变、瓦斯、暗河、涌水、塌方的山洞中,使用钢钎、大锤、风枪一寸一寸的凿出来的,每前进一寸铁路,都流淌着建设者们辛勤的汗水、鲜血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b></p><p class="ql-block"><b> 在襄渝线1973年10月19日于铁十师辖区旬阳县棕溪车站接轨建成通车五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当年在修建襄渝线流血牺牲的1472名英烈,其中铁道兵第十师(含配属施工的23团、70团及学生兵和民兵英烈475名)。追思缅怀,不要忘记他们为中国铁路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愿他们的英名和伟绩载入史册,永世长存!</b></p><p class="ql-block"><b> 七十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战争一触即发。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在襄渝线布下重兵,共8个整编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共23.6万兵力,占了当时铁道兵总兵力43万人(15个师、3个独立团、3所院校、3所野战医院、1个科研所)的55%。此外,川、鄂、陕三省人民政府,还调集了民兵、学生兵59万人配合铁道兵参加施工,当时参加襄渝线建设的总人数达到83万人,统一由铁道兵指挥。</b></p><p class="ql-block"><b>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阳,西沿汉江而上途经陕南安康,终到重庆,全长915.6公里。其中中段(陕西段)全长264公里,跨越3个不通公路的县,地势险峻,人烟稀少,施工和生活环境极其艰苦恶劣。铁十师承担的是本段工程的重点工程,跨越两个不通公路的县,所有的大型施工机械、设备、机具、施工材料,都全靠人工肩挑背扛;在长达百公里施工沿线的江河峡谷和崇山峻岭之中,突如其来拥进10万人的施工队伍,给住房、生活给养等带来极大困难。当地政府根本无力解决,因此必须首先自行新修几百公里的主干(支线)公路和施工便道,解决施工运输问题,自建营房、养猪、种菜、种粮解决住房和生活给养问题。</b></p><p class="ql-block"><b> 铁十师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善于打硬仗的英雄部队,前身为步兵烟台101师,诞生于解放战争的战火中,成长在抗美援朝和新中国的铁路建没之中。自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归国后,南征北战,先后参加过鹰厦铁路、黎湛铁路、南铜专线铁路等建设,四上青藏高原修建青藏铁路,独家三建酒泉“两弹一星”国防专战略铁路,两建成昆铁路等大线型铁路建设。在完成了成昆线北段和中段两期工程总计304.63公里后(占全线总里程的28.12%),紧急调防陕南承担襄渝线最艰巨的重点工程。</b></p><p class="ql-block"><b> 1970年2月14日,铁十师奉铁道兵转中央军委(70)军字第32号令,师党委决定,从尚在成昆线中段鏖战施工的师团机关和部队抽调人员组成先遣组,师在乐山和西安设立指挥组,负责分期分批从四川西昌向新区陕南安康转移事宜。在安康成立襄渝铁路指挥所,负责本师襄渝铁路施工段的布防、前期施工筹备和组织指挥。3月18日,铁十师安康指挥所成立,我和师军务科保密员兼打字员李学锋同志随师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先遣人员,从四川西昌向陕南安康进发,师部驻安康地区卫校,部队驻陕西旬阳县、白河县境内。</b></p><p class="ql-block"><b> 4月1日,奉铁道兵命令,师及所属46团、47团、48团、49团、50团依次启用新代号为5760、5846、5847、5848、5849、5850部队。4月28日,师司令部下达修建襄渝线松(潭沟)高(鼻梁)全长70.234公里铁路和新修4条干(支)线公路、施工便道、以及与施工配套的通信线、电力线、变电站施工命令。</b></p><p class="ql-block"><b> 7月1日,成昆铁路在西昌铁十师驻地举行10万军民参加的建成通车典礼大会。 10月5日,师下达全师从四川西昌调防陕南安康的调防令,并组成军列,师机关、46团、47团、48团乘军列移防至西安,因为不通公路,然后徒步千里行军,翻越秦岭,拉练至部队所在营地。50团乘船到达湖北丹江口和陕西白河县后,徒步行军到兰滩驻地。</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3月1日,49团机关及所属3个营在完成成昆线收尾工程后移防到襄渝线(四营已于1970年10月提前到达)。3月5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从宝鸡、咸阳、西安选调的学生兵46个连队8898人和商洛、安康民兵团45400人陆续到达铁十师所属驻地,师派出军代表1145人到学兵连和民兵连组织管理和指挥施工。 </b></p><p class="ql-block"><b> 安康地处秦岭、大巴山的高山峡谷之中,急流汹涌的汉江穿流而过。其中铁十师辖区跨越2个县不通公路,因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铁十师除整编5个团和3个直属营以外,共投入了8个团兵力(含配属施工的铁1师2团、5师23团、14师70团,1个大桥局工程处3队),其中部队共44000人,民兵45400人,学生兵 46个连队8898人,共投入兵力多达98000余人,平均每公里铁路沿线1400人。投入各类大型机械2852台,施工机具5874台,各类车辆1335辆,船舶124艘,是铁十师历史上施工投入的人力、物力最多的一次。</b></p><p class="ql-block"><b> 从1971年2月全面开工,至1973年9月19日提前11天铺轨,1974年6月全师移防青海修建青藏铁路的三年半时间,除了提前完成70多公里最艰巨的铁路施工外,另新修了609公里干线和支线公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施工和生活环境中,铁十师共牺牲了475人(其中铁十师部队牺牲140人,配属铁十师施工的部队43人,配属十师施工的民兵314人,学生兵19人,大桥局四处三队职工2人)。</b></p><p class="ql-block"><b> 安康的历史巨变,与1947年陕西安康(视频)相比,1947年的安康城区,是一个仅有4万人口由东西两条大街、几条石板路铺成的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贫穷落后山城。现在的安康中心市区,既有绿水青山,又有现代生活气息,是汉江流域最美的城市之一 ,人口达50万人,面积达40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工贸发达,功能完善,市场繁荣的陕南重镇。铁十师曾经战斗过的全县不通公路之一的旬阳县,现已成为由安康市代管、户籍人口44.33万人的省辖市。市内两条干线铁路过境,境内通车里程达137.448公里。 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7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高达45225元。</b></p><p class="ql-block"><b> 曾经是3个县不通公路的安康市,现已建成具有下辖3区8县1个代管市常住人口248.74万人的陕南秦巴明珠,中国十大宜居山城,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承担着南水北调“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安康火车站已是铁道部路网区域性一等客运枢纽站,陕南地区最大的客运火车站。境内铁路通车里程己达630公里,以安康站为中心,已建成衔接襄渝、西康(西安——安康)、阳安三条铁路干线的重要枢纽。 </b></p><p class="ql-block"><b> 在庆祝建国73周年和襄渝线建成通车50周年之际,要缅怀这些为安康铁路建设用鲜血和生命而英勇献身长眠在铁路沿线烈士陵园的烈士们。安康今天的繁荣昌盛,幸福和成就,发展之快,离不开革命战争时期、铁道兵、三线建设的学生兵和民兵在这里艰苦奋斗的奉献。</b></p><p class="ql-block"><b> 安康人民没有忘记当年在这里流血奋斗被尊称的“铁兵”,旬阳市人民政府在襄渝铁路通车39年后投入巨资几千万元,占地10000平方米,建造陕南最宏伟的革命纪念教育基地——旬阳烈士陵园。主要将铁十师以团为单位原所建的8处陵园烈士和其他地方分散的烈士骨骸,整体迁移到旬阳烈士陵园安葬,统一管理,并于2014年4月2 日在城关镇商贸大街532号落成开园。 陵园分纪念广场、文化长廊、纪念馆、英烈雕像组、浮雕墙、丹凤亭和烈士墓区七个部分,安葬了不同时期的404名革命烈士,其中修建襄渝铁路血洒旬阳的306名英烈。陵园全天候对外开放,以示纪念先烈,追忆缅怀,不忘历史,教育后人,永远激励安康人民奋勇前行!</b></p> <p class="ql-block"><b>铁十师96岁的徐志超老政委,应邀参加了此次师直修理营、发电营战友聚会并讲话,第一排中间着便装拿拐杖的是徐老政委</b></p> <p class="ql-block"><b>西安参加襄渝线建设的学生兵庆祝建成通车五十周年联谊会</b></p> <p class="ql-block"><b>当年参加襄渝线建设的学生女兵在劳动</b></p> <p class="ql-block"><b>建成通车后的襄渝铁路英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