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义溯源(135):承命拯困——谈“承”、“丞”、“拯”(下)

五月白杨

<p class="ql-block"><b>汉字形义溯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3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承命拯困——谈“承、丞、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承接上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丞”(拯)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文谈过了构字理据反映产子接生意象的“承”字,接着我们来谈谈另外一个读作chéng的“丞”字,它的构字理据是救人于水火的拯救之义。也就是说,“丞”(chéng)字应该是“拯”(zhěng)字的初文。“拯”是个后起字,跟它同样是后起字的还有一个与之同音同义的“抍”字,由于“抍”字不常用(文内也要涉及),我们重点来谈“丞”与“拯”这两个字的形义纠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来看“丞”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清楚地反映了拯救陷落之人的构字理据。(参见下图)&nbsp;</p><p class="ql-block"><br></p> <h3>“丞”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h3></br><h3>从上图的两个甲骨文形体来看,“丞”字是一个由三部分构件构成的合体会意字:上部是两只朝下的侧面手形,下部为一个陷坑的形状,中间一个人落入坑内,上部的两只手将其牵拉拯救出来。罗振玉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一书中说:“象人臽阱中有抍之者。臽者在下,抍者在上,故从廾象抍之者之手也。此即许书之丞字,而谊则为抍救之抍。”这段话中的“抍”字与“拯”字同义,“谊”字即意义的意思。</h3></br><h3>“丞”字的西周早期金文(见上图第三字)省去了下部的陷坑,更为直截了当地表示双手向上牵拉人的意象;第二个金文形体(见上图第四字)则将双手放在下部,使得牵拉变为抬举,拯救之意还是很明显的;第三个金文形体(见上图第五字)为较晚的战国金文,字形发生了一些讹变,使得人的下肢与身躯分离,并且跟下部的陷坑合在一起,到了战国大篆(见上图第六字)则其下部逐渐讹变为“山”字。</h3></br><h3>“丞”字的小篆字形是在战国大篆基础上进一步线条化形成的,上部的侧面人形与下部的“山”形符号连为一体,两侧的手形符号更为明确清晰。再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即为现代汉字的“丞”字。</h3></br><h3>《説文解字》卷三𠬞部:“丞,翊也。从廾,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义。”</h3></br><h3>许慎对“丞”字的解释大致意思是:“丞”,就是辅助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廾”(双手)、“卩”(人)、“山”(山)三个部件会合成意。因为山高,故有表示奉承之义。</h3></br><h3>这段话中的“翊”字作何理解?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其作了这样的辅助解释:“翊当作翼,俗书以翊为翼。翼犹辅也。”由此可知“翊”字在此有辅助之意。</h3></br><h3>由于许慎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义,因此他的解释只有“翊也”二字切近造字本义,至于“山高,奉承之义”则明显有失偏颇。</h3></br><h3>既然“丞”(chéng)字应该是“拯”(zhěng)字的初文,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拯”字的形体演变(参见下图): </h3></br><h3> <h3>“拯”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h3></br><h3>应该说,在小篆之前的古文字中,“丞”字就包含“拯”字之义,直到小篆才分化出添加了“手”旁(扌)的“拯”字。从上图可以看出,《说文》中的小篆(见上图第二字)实际上是“抍”字的篆文写法,而“抍”字与“拯”字同义,亦即“拯”字。《说文》中的或体篆文(另一种写法/见上图第三字)从“手”从“登”,以示“拯”字有登升之义;而《说文》段注中的小篆(见上图第四字)从“手”从“丞”,才是现代汉字“拯”字的字形来源。</h3></br><h3> <h3><strong>  </strong><strong>四、“丞”(抍、拯)字的字义</strong><strong>演变源流</strong><strong></strong></h3></br><h3>综上所述,<strong>“丞”字今读chéng,但它的造字本义应该是表示救人于陷坑之中,即读作zhěng的拯救的“拯”。</strong>后来在字义演变过程中,“丞”字产生了辅助、辅佐的引申义,并且又将这一动词用作名词,作为佐官的称谓,在这个意义上的“丞”字便被读作chéng了。然后又为读作zhěng的“丞”字的造字本义重新创造了“抍”字和“拯”字,这两个字都读作zhěng,而且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牵拉(从低处引出)或者托举(向上抬举)的意思。</h3></br><h3>随着字义的演进,“抍”字和“拯”字也有了更为具体分工:“抍”字侧重表示赈济、接济的意思,“拯”字侧重表示援救、救助的意思。</h3></br><h3>下面分别例释“丞”、“抍”、“拯”这三个字各自的几种意思:</h3></br><h3><strong>其一,“丞”字。</strong></h3></br><h3>主要用于表示辅佐意义,也指辅佐的大臣或官职。</h3></br><h3><strong>一是用作动词,表示辅佐,辅助。</strong>常用在丞辅、丞弼等词语中<strong>。</strong>例如:“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吕氏春秋•介立》)高诱注:“丞,佐也;辅,相也。”再如:“诏旨弗从留居丞弼之位,表章再露,请陈戎狄之机。”(宋·范仲淹《谢授知邠州表》)又如:“其从容丞弼之任者,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而已。”(《明史•李善长等传赞》)</h3></br><h3><strong>二是用作名词,表示辅佐的大臣或官职。</strong>这主要有如下两种意思:</h3></br><h3><strong>(1)用作古官名。</strong> 传说为帝王的四辅之一,是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例如:“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可志而不志,责之丞。”(《尚书大传》卷二)再如:“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庄子•知北游》)</h3></br><h3><strong>(1)用作佐官名。</strong>秦始置。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县丞等。例如:“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商君书•禁使》)再如:“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唐·韩愈《兰田县丞厅壁记》)</h3></br><h3>而辅佐的大臣或者辅佐的职位都可以用“丞弼”一词来表示。例如:“每当视朝,上有丞弼朝夕奏事,下有台谏更迭进见。”(宋·苏辙《论用台谏札子》)再如:“往殿南都,以长六卿;寻被召还,置之丞弼。”(明·归有光《张治赐谥文毅诰文》)又如:“南渡始侨藩,懿亲藉丞弼。”(清·顾炎武《杭州》诗之二)</h3></br><h3><strong>其二,“抍”字同“拯”。</strong></h3></br><h3>主要用于表示牵拉、举起或者接济、赈济等意思。</h3></br><h3><strong>一是表示牵拉或举起。</strong>例如:“抍马蠲害,丑类已殚。”(《隶释•汉博陵太守孔彪碑》)洪适释:“抍,即‘拯’字。”再如:“至于辇上诸公,无不推怀君子,弘悯淸流,但垂抍马之慈,总藉登龙之谊。”(淸·顾炎武《与人书》)又如:“登黎献乎衽席,抍旄倪乎隍阱。”(章炳麟《魏武帝颂》)<strong></strong></h3></br><h3><strong>二是表示接济或赈济。</strong>例如:“振掌事者之余财”(《周礼•天官·职币》)汉郑玄注:“振,犹抍也。” 贾公彦疏:“以财与之谓之抍。”再如:“虽然,德之不建也,民之无援也,以大人岂弟,其忍使七十二王之萌庶,戕虐于诸戎而不抍其死。”(章炳麟《訄书•原人》)</h3></br><h3><strong>其三,“拯”字。</strong></h3></br><h3>主要用于表示上举、从低处引出或者救援、救助等意思。</h3></br><h3><strong>一是表示上举或从低处引出。</strong>例如:“艮其腓,不拯其随。”(《易·艮》)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孔颖达疏:“拯,举也。”再如:“至其溺也,则捽其发而拯。”(《淮南子•泛论训》)高诱注:“拯,升也。出溺曰拯也。”</h3></br><h3><strong>二是表示救援,救助。</strong>例如:“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孟子•梁惠王下》)再如:“拯难匡辅,方俟圣哲。”(《北齐书•王晞传》)又如:“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h3></br><h3>根据上面对“丞”(抍、拯)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丞”(抍、拯)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25Q_0qaJtdHMCiWbdmneB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