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君洞位于广西柳州市融水县下廓村下廓屯,相传太上老君南游至此,化身为石,永留洞中,此洞因此得名,并成为全国道教圣地“三十六洞天”之一。老君洞始建于唐朝,兴盛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景区内,留存着大量的诗文、游记等摩崖石刻。北宋宋太宗颁御书120轴藏于洞内,并敕赐此洞为“真仙岩”,因此老君洞又名“真仙岩”“真仙洞”,其洞内的“水月洞天”被堪称融州古八景之首。1963年被列为广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迎客樟:景区内有五株国家级古树名木(香樟),其中最大一株香樟树(雄树)生于明朝,至今树龄已有600多年历史,树围4.26米,冠围40米,位于真仙岩及上山入口处。它挥展着双臂,好似热情欢迎来往的游客朋友,因此称之为“迎客樟”。 </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与老君洞戚戚相关的四位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内满壁题刻,仅宋碑就有17块之多。最久负盛名的是元祐党籍碑:元祐党籍碑又称“元祐奸党碑”属国家一级文物,全国仅存两块。一块为摩崖,位于桂林龙隐岩石壁,另一块为碑刻,真迹位于老君洞,现存于融水县博物馆。元祐党籍碑是宋朝宰相蔡京亲笔所写,它讲述的是北宋元祐年间新旧两个派系因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同而各自相悖的对立事件。</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真仙之岩:为南宋著名词人、状元张孝祥所题,南宋绍兴年间张孝祥曾流连此处,对真仙岩美景大加赞赏,并留下“天下第一真仙之岩”的巨幅榜书。</p> <p class="ql-block">云深:为民国著名爱国将领卢焘所题。1928年元旦在政治上与蒋介石界限分明誓不两立的卢焘,抛官弃职返回贵阳。途中抵达融县,融县地方官员挽留并同游老君洞。借此请卢焘题词。他牵挂失去联系的朱德及其部队,不知道这支部队目前的处境是凶是吉,也不知道朱德有“井冈山会师”这招妙“棋”,茫然中以“云深”寓意,挥笔写下“云深”二字。</p> <p class="ql-block">司马太师书家人卦:南宋绍兴1149年司马光曾孙司马备所刻,其在融洲任职时,公事之余到老君洞看到洞壁上有宋太宗赐书摩崖。于是将家中珍藏司马光书《家人卦》摩崖于洞壁上。标题《宋司马太师书家人卦》。这个卦主要传达的寓意是说,一切事物都以内在为本,然后伸延至外。比喻先治家而后治天下。和睦的家庭,是一切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p> <p class="ql-block">明朝旅行家徐霞客1637年6月22日抵达融水,共停留16天,其间在老君洞住了13天,这是他30年旅行活动中在一个洞内住得久的一次,并写下了 5000 字游记,生动描述了老君洞山光水色及传奇神话。徐霞客文化长廊用7块碑刻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徐霞客在融水的游历见闻。</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是融州古八景之首,堪称“水月洞天”清澈婉蜒的灵寿溪自洞背穿山而过.流经洞中的部分长约300米乘小舟自后洞顺流而下,可一览全洞风光。</p> <p class="ql-block">隐仙洞:相传太上老君南游融岭至此洞,竟流连忘返,对人说:“此洞乃天之绝胜也,山石磺石元,溪流清邃,不复西度流沙我当隐焉”,于是化身为石,永留洞中此洞因此得名,并成为全国圣地“三十六洞天”之一。</p> <p class="ql-block">灵寿溪上下游,两座保存完好单孔式宋代石拱桥。建于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距今有700多年历史。上游名为寿溪桥、下游名为惠民桥。其桥建造美观,条石垒砌而成。其中“寿溪桥”桥长28米,宽6米,距水面6米高,两座宋桥属融水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火红的兵工岁月:曾是民国四十一军兵工厂,该兵工厂主要建在老君洞与羊角洞内及周边的山脚下,曾为中国抗战史书写了闪光一页,完成了当时光荣而神圣的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