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水的长江,令人叹息,也是百年难得一见。 武昌是千年古城,留下了很多具有历史痕迹的街名、地名,但真正留下来可见的历史古迹确不多,包括现在赫赫有名的黄鹤楼,它是1985年用钢筋水泥重建的。<div>武昌临江而建,是有名的江城,但在近代历史的变迁中,沿江的老码头基本上不见踪迹,因此,在武昌造船厂旧址鲇鱼套江边留存的一座老码头现在尤其显得珍贵。这个老码头的名字叫“烈女渡”。</div> 烈女渡本是武昌文昌门外长江的一古渡口,过去不知其名,或原本就无名。清康熙癸未年(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一马姓少女不堪其继父骚扰,在此渡口愤而投江,文昌门一带邻居们深感悲哀,于是在江堤上为她建了一座烈女祠,并名其渡口为“烈女渡”。 在清人王椷《秋灯丛话》的刻本中载录了这位烈女的故事:“马烈女,江夏人,父故,母再适李姓。李艳女美,调之拒且防,盛暑未尝浴。李佯远出,甫就浴遽归,排闼入。女号呼乃遁,羞愤投环,救免。夜溺于江,三日尸浮起,貌如生,康熙癸未六月也。里人哀之,建祠江干,名其渡为'烈女渡’。” 文化单位2022年立的保护标志。 烈女渡石碑嵌在烈女渡渡口左侧数十米、标高26米处的红砂石壁垒(防浪墙)上,四周用花岗岩条石砌框。石碑为汉白玉材质,碑体通高133厘米,幅宽52厘米。上书“烈女渡”三个竖式阴刻双勾楷体大字,每字约30厘米见方,书法刚健稳重。右侧刻有一行小款,有数字漫漶难辨,经有关学者多方考证,题款为:“(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江夏县事加三级溧阳潘宷鼎题”。“士”字前的碑石已破损,被水泥涂抹,“宷”字看似为“棠”字,“鼎”字上面的“目”刻成“日”,其书法远不及“烈女渡”三字雄浑。疑是后人补刻。 现在的烈女渡石碑,字体被描红,左边刻写的立碑文字已经看不清,边上还有用红漆书写的其它文字,显然是一种多余,所以,应尽快封闭保护起来。 这是最早拍摄的烈女渡石碑,还没有被涂抹,左边上刻写的立碑文字还依稀可见。 潘宷(shěn同“審”)鼎,字宝天,号对汉,江南(镇江府)溧阳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第三甲进士出身,莅任江夏知县四年,并主修《江夏县志》,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刊出二十二卷本,其人生平资料暂难寻查。查《湖广通志》(一百二十卷卷二十二清·迈柱)关于武昌明伦堂的修建记录中有:“皇清康熙间巡抚王新命布政使徐惺提学蒋永修粮道章钦文知县刘朝英重修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潘宷鼎增修”。康熙五十八年,也就是赐进士后十年任江夏知县,主持了明伦堂增修工程。<br><br>《钦定四库全书朱批谕旨》卷五十一载:雍正五年(1727年)闰三月二十一日陕西廵抚法敏(曾任直隶、湖广、四川巡抚)的一道奏折,文中报“前任西安府知府潘宷鼎病故经[臣]题报在案现今乏员伏乞”,可知潘宷鼎在江夏任职后曾调任西安知府并于1727年病逝。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一年(1719年至1722年),此四年在武昌任上,若按1719年题的字,这方碑刻距今已有300余年。虽经300年江水激流冲刷,“烈女渡”字迹依然气韵非凡。 烈女渡最近开始火爆,与武昌造船厂外迁,2022年长江罕见的夏季枯水有关。 这样的枯水位,在往年冬季都很少见,但确出现在今年夏季,也是众多游泳爱好者得以在武昌造船厂旧址附近上岸,使烈女渡名声传播而为广大市民所知。 这个地方是一段回水区,很适合在江中向上游,然后游进回水区的外沿,再顺江而下游回下水处,是江泳爱好者喜欢的地方。 武昌造船厂现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原来的厂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长江与巡司河交汇的东岸,能批量建造中型舰艇和2000吨级民用船舶,是国家重点军民两用船舶生产企业。<div>武船在长江边上有专用的码头3座,总厂内设有6个主要生产车间4个辅助生产车间,武船1955年开始建造基地扫雷舰,后又建造常规动力潜艇、海上巡逻艇、丙型交通艇、海洋侦察船、水声调查船、打捞救生船、深潜救生艇等舰只。该厂是我国内地最大的造船综合企业,也是武汉市武昌区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div><div>2020年武昌造船厂开始外迁。</div> 现在的巡司河入江口。记得多年前,巡司河水可以自由流淌入江,武泰闸三角塘一带停满了从湖南过来贩运野生泥蒿的船,汛期时还可以在这内河中游泳。1998年长江大水后,在这个地方修建了一个水闸,把巡司河入江口管制住了,原来是为了防汛,后来由于巡司河严重污染,这个闸也就不能开了。 防汛挡水墙后面就是武昌厂区。 远眺武船厂区,建筑物基本上都没有,仅存这幢无窗的楼房。 武昌造船厂,简称“武船”,始建于1934年6月6日,当时名为“武昌机厂”,1937年改为“湖北省航业局修船厂”,抗战期间内迁四川改为“湖北省万县机械厂,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在武昌文昌门设立分厂,1949年后改为江汉船舶机械厂,1953年在“一五”计划期间被列入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更名为武昌造船厂。正是由于被设为重点项目,随着不断发展扩大,把武昌文昌门一带基本上全部征用,也就把含烈女渡在内的一段江岸划在其中,从而使这个古老渡口得以保存下来。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样封闭式保存,这段红石矶头和这三字碑文在文革中该是一种什么遭遇。<div><br></div> 2016年武昌造船厂外貌,可以远看到含红石矶部分的江岸隐含在内。 据2003年12期《武汉文史资料》鹏喜、孙宁所撰的《珍藏在武昌造船厂的一段记忆》中记道:有一次,原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毛主席由舾装二码头下水时,毛主席驻足凝视江岸,略有所思地告诉王任重,以往这里有个渡口,叫“烈女渡”,岸上还有一座“烈女祠”。他说着,指着前面的一个矶头说,现只有这个红石矶还在。王任重和周围陪同人员无不钦佩毛主席对武昌地方掌故了如指掌。事后武船职工沿红石矶岸边仔细踏勘,果然在江水退潮后发现了一块刻石,“烈女渡”三字清晰可见。而这也与毛主席早年在武汉的革命活动有关。<div>据《武昌区志》(2008年)载:“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4次从'武船’二码头下水畅游长江。”</div> 探访烈女渡,因拆迁后的武船旧址不让进,现在只能由长江岸边上下游迂回而入,最近的线路是从武昌平湖门防汛闸口过去。 这是由下游平湖门防汛闸口过防汛墙后,沿岸边路走600米后进入的入口,可以看出过去这是封闭的,现在被人为的把铁栏锯开形成一个通道。 豁口上留有明显的割锯痕迹。<div>这一段也是红石矶的一部分,不过按现在长江岸边修整美化的标准来看,这里还相当原始。</div> 进入后就没了道路,看见的是长江百年少见夏季枯水留下的痕迹。 上方是挡水墙,下面是过去嵌砌的红石矶。 远看二号和三号码头。 这个应该是悬挂跳板的桩台。 保留的岸边吊机,近处是二号码头近水部分,由此可以见今年枯水之严重。 地面残留工业生产痕迹。 左边是红石矶,下面这段青石板路少见,不是枯水看不到,而这树木不知道在水中泡了多少年。 这里是三号码头入江坡道,可以看见过去的痕迹。 码头吊机,现代工业装备,位于二号码头上游。 从这看,深入江面用于挡水的几层红石矶清晰可见。 一长段用红石砌起的挡水墙。 站在吊机下面回看长江下游,远处是武汉长江大桥,近处就显示出了今年枯水程度。 由这上去就是烈女渡。 烈女渡三字可见。 由这上去是烈女渡,一个全景。 这是下江去的青石板梯路。 如今这里成了一个打卡热点。 烈女渡全貌。 烈女渡全貌。 过去在武昌流传一首关于武昌府有九门的民谣:<br>远望湖广高又高,九门俱用铜铁包。<br>窝风避浪文昌门,升斗量米平湖门。<br>迎宾接驾汉阳门,挑鱼卖菜武胜门。<br>推车抬轿忠孝门,游山玩景宾阳门。<br>推翻满清起义门,姑姑烧香保安门。<br>和尚骑马望山门,这是武昌九座门。<br>窝风避浪的文昌门是长江上游的第一座城门。<div>湖广总督府所在地就是武昌造船厂,而文昌门对着的长江渡口就应该是这个烈女渡。</div> 从烈女渡上面的红石矶路道可以走到武船一号码头。 留存的红石台阶,从磨损程度看,已有相当年头。 下一级通道到上一级通道的台阶。 这是最上一层通道,右边是后来增建的防汛墙。从这个通道距江面高度看,武昌城是不怕长江汛情的,在98年长江发大水以后,就增修了新防汛墙。 图示为由大块红砂石垒砌的高高防水墙,墙上有一层层突出石块,这石块叫“江路子”,是船工逆水行船撑篙的着力点。 台阶通道。 枯水时长江与完全裸露的坡道与防水墙。 枯水时长江与完全裸露的坡道与防水墙。 枯水时长江与完全裸露的坡道与防水墙。 二号码头台阶。 二号码头台阶。 二号码头台阶。 二号码头台阶。 防水墙二号码头闸口内面。 防水墙二号码头闸口内面。残留防汛堆土痕迹。 防水墙二号码头闸口外面。 三号码头台阶。 三号码头闸口内面。 一号码头闸口,外面是一组未安装的传输带。 一号码头闸口全貌,两组全新传送带,据说要装船运走,只是这枯水季节船如何能靠上来。 一号码头外面,有一条可上下滑动的传输带。 一号码头闸口的左边。 武船痕迹。 武船痕迹。 从一号闸口走这条通道可以到烈女渡。 留存工业痕迹:船舶下水平台,看武船厂史,国产第一艘常规动力潜艇就是由它送下水。从现状看,应该是多年没用了。 这是一条从船厂通向江面的下水通道。 留存的建筑。 拆除厂房后的空地。 拆除厂房后的空地。 通道下有工程机械在施工。 从淤泥中挖出的钢结构。 还有钢结构没有挖出来,这是枯水的活。 一片未曾动过的坡岸。 防汛墙内,一片厂史文化小广场。 毛泽东塑像,这个不是高挥手姿态的塑像还是第一次见,可能是全国唯一的。 这是大家熟悉的主席手书体“水调歌头.游泳”诗词。 厂史文化墙。 从这个时间上看,这个文化墙建起历史不是很长。 上面镶嵌着一些照片,是历届及相关领导人来厂视察的记录。 这个时间很详细。 很有名的66-716渡江就是从这上船下水的。 漂亮的落日晚霞。 漂亮的落日晚霞。 漂亮的落日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