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国庆节的天气阴雨绵绵,气温骤降,但阻挡不了我们参观历史博物馆的热情。 </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170余万件(组)藏品,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p> <h3>西周牛尊,一座精美的盛酒器。</h3> <h3>一升为爵,二升为觚,三升为觯,四升为角,五升/六升为斝,七升为觥。</h3> <h3>鸟盖瓠壶为战国时期的文物。1967年陕西省绥德县废品站拣选。通高32.6厘米,口径6厘米,圈足径8.8厘米,最大腹围39.7厘米。</h3> <h3>跪射俑,兵马俑的一种,栩栩如生,时刻准备为国捐躯。</h3> <h3>秦代青铜鹅身上铜锈斑斑,见证着历时的变迁。</h3> <h3>按二分之一比例缩小的铜车马,彰显着大秦帝国的辉煌。</h3> <h3>文官佣,体态悠闲,以不同的方式效力自己的国家。</h3> <h3>认真的听着讲解,思绪里时刻与历史对话。</h3> <h3>汉代的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真可谓瓦当中的极品。秦砖汉瓦,名不虚传!</h3> <h3>鎏金银竹节铜香炉,精雕细镂,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精品。</h3> <h3> 彩绘雁鱼灯全系铜铸,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雁额顶有冠,眼圆睁,颈修长,体宽肥,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雁喙张开衔一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雁冠绘红彩,雁、鱼通身施翠绿彩。并在雁、鱼及灯罩屏板上,用墨线勾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雁鱼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h3> <h3>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其上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h3> <h3>雁鱼灯的四个部分又可自由拆装,便于擦洗。该灯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h3> <h3>战国金怪兽为纯金质地,圆雕立体状,造型为一弯颈低头作角抵状的怪兽站立在一四瓣花形的托座上,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其眼珠凸出,双耳竖立,硕大的双角内弯并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双角分别由2只鸟形怪兽组成,双角上有16只鸟形怪兽,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h3> <h3>西汉鎏金铜蚕为中国国内首次发现的鎏金蚕,为国家一级文物。</h3> <h3>独孤信印章,一枚独一无二的多面体印章,由煤精石刻制而成,共有26个印面,包括18个正方形、8个三角形。</h3> <h3>健硕的唐代马雕塑</h3> <h3>每一面铜镜都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彰显了当时的工艺技术的超群。</h3> <h3>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h3> <h3>鎏金镂空花鸟球形银香囊,香囊外部由两半球组成,上下球体间有活扣可开启,以合页相连,通体镂空花鸟纹。球内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内装有香盂。球外有银链一根,用于悬挂或系带。受重力和活动机环的作用,无论球体如何转动,香盂始终保持平衡状态,点燃时火星不会外漏,烧尽后香灰也不至于撒落出来,设计非常巧妙。香囊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烟逸散。</h3> <h3>鎏金铁芯铜龙,这件铜龙的表面为铜,内质为铁,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丛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h3> <h3>开元通宝—欧阳修所书</h3> <h3>武士面目凶狠</h3> <h3>文官慈眉目善</h3> <h3>唐彩绘双环望仙髻舞女俑,初唐,人物俑略显清瘦,有雄健秀俊的美感;盛唐,人物俑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象丰腴;中晚唐,人物俑则愈益肥胖。我虽没有中晚唐人物俑肥硕的身姿,但圆润的面庞及玲珑的玉指却已尽显丰腴,淡然的微笑静中有动,体态神貌与敦煌壁画有异曲同工之妙。</h3> <h3>三彩驼背乐舞俑,驼背平台上有七个男乐俑,背向盘腿环坐毛毯上,皆头戴帛丝帼头,腰系宽带,身穿圆领窄袖长衫几翻领胡服。一人捧笙执箫,一人怀抱琵琶,一人欲吹排箫,一人手拿箜篌,一人持笛吹奏,一人欲打拍板。中间站立一女歌俑,鬟发高髻,宽衣长裙,体态丰满,作歌舞状。载乐骆驼雄姿英发,似正伴着乐曲悠然前行,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大漠丝路上的民俗风情。据专家研究,从乐舞形象分析,应是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胡部新声”,它开始于新疆,后传至甘肃河西,逐步容入汉族舞乐特点,创造出新的舞乐,并进入宫廷。这组骆驼载奏乐舞俑,是盛唐“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使我们可以想象出作为国际都会长安当日的繁荣景象,也可印证出唐诗描述的“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的历史场景,还可理解到大唐开放的气魄和中华文化的巨大包容能力。</h3> <h3>彩绘仪仗俑,这批仪仗俑共300多件,墓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简王朱樉。该俑群表现的是一个出行的仪仗队伍,阵容庞大。据了解,佣手中原持木质道具已朽,踏板下墨书佣名70余种,有清道旗、金鼓旗、白泽旗、告止幡、信幡、戈、戟、弓箭、笙、笛、板、琵琶、抬轿、跟驾、梅花灯、各样伞、扇等。这些仪仗俑面容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令人赞叹。</h3> <h3>五代耀州窑青釉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 腹径14.3厘米 腹深12厘米 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淡青略泛灰色,有光泽,壶身呈圆形,壶盖仅为装饰不能开启,盖与提梁连接,提梁为一伏卧的圆眼、短嘴的凤凰,雕一对正在哺乳的母子狮作为流,造型生动逼真。腹部饰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圈仰莲瓣纹。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要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始盛满,然后将壶放正,因壶内有漏注与水相隔,底虽有梅花孔,滴水不漏。这件提梁倒灌壶造型结构奇特,纹饰繁缛华丽,是耀州窑器皿中罕见的珍品。</h3> <h3>魏晋南北朝时期鎏金弥勒佛,人们常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来形容他。</h3> <h3>你们猜猜看,这个物件是干什么用的呢?</h3> <h3>借这幅图的寓意,愿大家事事顺心,平平安安!</h3> <h3> 这次旅行在恋恋不舍中结束了,整整8个小时,一场文化的饕鬄盛宴让我们过足了瘾。感恩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古人们的聪明智慧和精湛的技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