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敬老孝亲”一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也正是我们家的优良家风,父传子,子传孙,延绵不断,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是出名的大孝子,一则因为父亲受了家庭教育,读了儒家经典,深谙孝道,并贯之以行;更重要的是我祖父在我父亲3岁时就病逝,我祖母年仅24岁我父亲才3岁,这孤儿寡母,要在极度贫困的家境下生存,能想象到有多么艰难:挨饿受冻,那是常事儿。还时不时地受到日本兵、国民党兵的搜刮和侵扰。母子俩战战兢兢,担惊受怕。无人呵护左右,无人遮风避雨。母子俩孤苦伶丁,相依为命。但祖母为了不让父亲受苦,立志不改嫁,还节衣缩食,让孩子读书。后来,我父亲就当了教师。他对功高德厚的祖母孝顺有加,父亲的孝心孝行,堪称典范。</p> <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起,我父亲就在忻府区解原中学任教,一周回来一次。父亲的工资才29.5元,只有我母亲在队里劳动,挣点工分,祖母从小体弱多病,不能劳动。我们五个孩子需培养,全家八口人的粮钱需要交,所以,每一分钱都有指项,全家人谁也不能随便花一分钱。恨不得一分钱掰开两半儿来花。就是经济如此困难,父亲也每次回来时,都要挤出点儿钱来,给祖母买上两个桃儿,三个杏儿。或两个油酥饼,三个糖枣。一进门就进了祖母的房间,一边告诉话,一边让祖母吃这些吃的。大概一个多小时后,父亲才能回来我们这边,这么多孩子,谁也没有享用过那些美食。但我们在母亲教导下,知道父亲的不易,所以,也非常理解,人人都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祖母的孝敬,那也是出了名的,母亲每顿都做的两样饭,好的精细点的,给祖母。不好吃的粗的,我们母子们吃。每天一出锅,第一碗热腾腾的特制的饭,一定是祖母的。而且,母亲还得陪祖母看病,抓药,煎药,抹药,悉心照料多病的祖母。正因为我母亲顾料得好,多病的祖母还享了84岁高龄。</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勤奋工作,爱岗敬业,敢为人先,屡创佳绩。在解原创办了第一所乡村少体校,并进行了系统的训练。许多孩子学有所成,进入了省队市队,改变了命运。还因陋就简,自制教具。还自创了一套“撑杆上堡墙抓特务"的军事表演项目,创办的公社篮球队,公社宣传队,都在各种比赛中连连夺冠。轰动了全县,受到了忻县教育局的大力表彰。忻县各公社教师轮流来解原中学参观学习我爸的独创项目,学习他这种克服困难,因陋就简,顽强拼搏,勇创佳绩的精神!获得许多奖状奖章,最高有全国优秀教师的“金质奖”。而每次拿回来的奖状,父亲先捧给祖母,祖母泪眼婆娑,欣慰地笑着,他知道他的孩子已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材!他多少年的辛苦都值了。而人们也见了我祖母便夸:看你这儿子多优秀!我能懂祖母当时的幸福心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兄妹从小就懂事儿,孝敬祖母和父母亲,兄妹也十分团结相亲。兄妹五人从没有吵过打过架,而且,从小学习优异,遵守纪律,品学兼优,是所在学校的佼佼者。并在恢复高考后,都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学有所成,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孙辈们,也传承了优良家风,人人敬老尊贤孝亲,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办事,用自己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心仪的大学、研究生,正在天南海北以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才智,报效着祖国。我们家也被东石村授予“教子有方户"、“培育英才户"、“五好家庭"等光荣称号,拿到这些奖状时,我看到父母疲惫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他们像祖母一样,感受到了这份成功!这份幸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又逢重阳节,我要呼吁:让敬老孝亲这种美德永驻我们心中吧!我们都要认真学习,勤奋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吧!让父母永远以我们为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