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里说: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个天然形成的大池。池中有鱼,身子有数千里那么宽阔,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br><br>还有一种鸟,名字叫做“鹏”,后背就像泰山一样庞大,翅膀就像遮天的云一样辽阔。它乘着旋风扶摇直上九万里高空。 蝉和小鸠笑话大鹏说:“我尽全力飞起来,触碰到榆树和柱子就停止了,有时候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而已,为什么一定要飞到九万里的高度呢?”<br><br>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br><br>意思是说,知见小的比不上知见大的,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br><br>比如,早上生出的菌类不知道夜晚,因为不到晚上就死去了。夏天出生的虫子不知道春秋,因为不到秋天就死去了,这就是寿命短的。<br><br>小泽里的麻雀嘲笑道:“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起来扑腾着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自由翱翔,这已经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对“大”做出的判别认知了。<br><br>庄子又说:“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br><br>意思是,所以那些才智能任一官半职的,行为能够掌管一乡百姓的,德性能够辅佐一国之君的,而能力能够得到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和那只小麻雀是一样的。 而对应在人身上,庄子则说:宋荣子对那些小麻蛇嗤笑不已。宋荣子这个人,他能做到的是:全天下都夸赞他而不为所动,全天下都非议他而不会沮丧。<br><br>看上去境界已经很高了,但是庄子说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br><br>意思是说,他还有内外和荣辱的分别。所以他对于处世也并没有达到高明的境界,即使他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了,但也仍然有他无法建树的地方。<br><br>庄子说“其自视也,亦若此矣!”<br><br>“自视”就是自己看,自己认为。《道德经》说:“自视者不彰。”过于主观,就会看不清楚,因为受到自身认知的蒙蔽,以为的真相其实并非真相。<br><br>所以不论是蝉和小鸠也好,自鸣得意之人也好,只要被自身局限住,本质就都是一样的。哪怕他的这个“自身”坚定无比,能做到不因举世之人称赞而受鼓励,不因举世之人鄙弃就变沮丧。<br><br>只要还有一个我,就给自己设限了,就是「意必固我」,这样就不是庄子说的逍遥了。 《论语·先进》篇中有一段是,孔子让“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冉有说想主持政事,公西华想主管礼乐,多多少少还有点实际用处。<br><br>而曾皙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只想暮春时节,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br><br>曾皙所说的似乎是玩耍之类的事,但正好像符合庄子的逍遥之意,孔子为什么会称许他呢?<br><br>王阳明说:子路、冉求、公西赤有“意必”。那‘意必’这样会有什么样的负面影响?<br><br>“意必”,有固执的意思,就是有必须怎么样的思维。认为必须这么做,只能做到这些了。这样就缺少了灵活性,又多了一些局限性。<br><br>局限在自己的认知里,就像麻雀困在自己的认知里,不知道天的高度远远超过它能飞的高度。<br><br>夏蝉不知道有冬天,因为它过完夏天就死了,你跟它说有冬天,打死它也不信,同样困在自己的认知里。<br><br>现在常说的认知决定高度,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还是有道理的。我们不能困在自己的认知里,不能因为你没有修行,就否认一切修行都是假的。<br><br>凡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者自己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存在,只要出现有与之相反的观念,就一概否定,这就是「意必固我」。 就像上面说的,认为自己只能做一个小官,于是就只能做个一官半职;认为自己德合一君,于是就能辅佐一国之君,这就是‘意必’。<br><br>‘意必’背后的本质是‘固我’,有一个‘我执’的心在里面,会有人我之别,于是生出固执己见。<br><br>王阳明说:有‘意必’便会偏著一边,能此就不能彼。而曾点之意就是没有‘意必’。<br><br>这样就是《中庸》里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br><br>意思就是说,你让我在什么位置都行,处于富贵的地位,就能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能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能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能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br><br> 这是何等的逍遥自在,但需要建立在自己的德性,以及能力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这需要修身以明德。<br><br>然后不管遇到任何事,身处任何地方,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因为能找到解决问题背后的逻辑。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一以贯之”。<br><br>孔门言志的前三个人是‘汝器也’的有用之才,他们三个人各有独特的才干,比那些只知道空谈的人要强,所以孔子也赞扬了他们。而曾点则是‘君子不器’的仁德通达之人。<br><br>那人到底要不要有自知之明?当然要有,但明的是自己的德行修养是否到位,而不是困于自己的认知。<br><br>孔子曾让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说“吾斯之未能信”,也就是还没有自信能做好,孔子悦之。<br><br>漆雕开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还没有掌握君子之道,没有一以贯之的能力。<br><br>而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城的邑宰,孔子说着是害他的行为。<br><br>因为子羔还没能掌握一以贯之的能力,所以孔子认为,子路让他去做官是害他的行为。<br><br>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离道还有多远。但不能自视甚高,更不要自我设限,永远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认知里,否则变成了老子说的「自视者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