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引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什么叫题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怎样写题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为什么要强调题款字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题款写什么字体?写多大字合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钤印的基本规则有哪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闲章有哪几种?分别盖什么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章有哪几种?其中有什么讲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章的白文印刻什么内容?盖什么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章的朱文印刻什么内容?盖什么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幅作品盖多少印合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书法作品的题款及钤印有什么讲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有不少书法同道好友认为,一幅书法作品的正文写完以后,题款和钤印是否合适至关重要,问我是怎么处理的?下面谈谈我个人近些年来的学习体会和创作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本编讲三个技法问题:一是题款内容;二是题款字体;三是钤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题款内容</p><p class="ql-block"> 字面解释,题即题跋、题记,款即落款、款书,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以外的书写内容。题跋、题记一般是指别人或后人在作品上写下的评点和感想(也有极少数书家为自己写题记的);落款则是书者本人书写的内容。我们平常所说的作品题款实际上就是指落款的意思。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落款内容。落款内容,包括正文的出处、赠送的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对联作品均采用这种款式。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谦词等,适合所有款式的作品,同时,所有款式的作品上款位置应高于下款不少于一个字的距离,以示尊敬之意。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写正文出处下面再写时间、名号、地点,还可加上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它不仅能起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短款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或一至两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以上适合所有立式作品的书写格式,而横幅落双款或长款,可分成多行书写。</p> <p class="ql-block">二,题款字体</p><p class="ql-block"> 题款所用字体历代书家均遵守传统惯例“今不越古”、“动不越静”的原则。即如以大小篆为正文者,题款宜用隶书、楷书或章草;以隶书、魏碑、章草为正文者,题款宜用行楷、行草;以楷书为正文者,题款宜用行楷、行书;以行书、行草、草书为正文者题款宜用行书。总之,概括起来说,宜做到文古款今、文正款活。值得说明的是,根据近现代多数书家的实践一致认为,行书可适合所有字体的题款之用;而草书因辨识难度较大不建议用于题款。而对于初学者或不熟悉多种字体的人来说只适宜用正文同体字题款。</p><p class="ql-block"> 至于落款字形的大小,古往今来没有统一说法。原则上小于正文字。究竟小多少,得视款文长短、空位大小灵活调节,即短款、穷款、位空则字形大些;而长款、双行款、多行款又空位紧促则字形相应缩小。</p> <p class="ql-block">三,关于印章</p><p class="ql-block">怎样理解和使用书法作品中的“印章”?</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中的印章名称分为名章和闲章两类。名章内容包括:姓氏、姓名、别名、雅号、斋号;闲章(包括引首印、腰印、压角印、补白印等)内容从古至今没有统一定式,均由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多数选用的是古今格言、警句、成语、生肖及动物图形,也有少数人以自己的雅号、斋号、别名刻做闲章的。名章多用正方印(亦有略长方或扁方形的);闲章多为不规则的随形印(亦有备方形的闲章)。所有印章的印文均宜以金石篆体字刻制(大小篆)。</p> <p class="ql-block"> 了解了印章的名称及内容后,下一步就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因为印章用得好,不仅能使作品增色添彩,而且有时候还能弥补作品的缺陷。</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有不少书家喜欢滥用印章,拿着印章随意乱盖,甚至遍地开花。这里面有认识上的错误。有些朋友在展厅或在印刷品画册上看到不少古人作品印章繁多,因而认为既然古人盖章不受控制,为何我们不可以模仿借鉴呢?恕不知,你看到的印章其中的绝大多数不是作者盖的,而是识读者或收藏者加盖的。据笔者了解,自从明代开始,先贤们才启用和重视印章在书画作品中的重要意义,做到谨慎使用、惜红如金。</p> <p class="ql-block"> 1、印章的数量,一幅书法作品究竟盖多少印为宜呢?古往今来虽然没有统一规定,而确有约定俗成的原则即宜少不宜多,宜单不宜双,少则可单一,多则不过五。意思就是在一幅作品中可以盖一印、盖三印,而最多不超过五印。由书者视作品的款式、编幅大小、章法布局综合权衡。</p><p class="ql-block"> 2、印章的大小,书法作品的印章大小,尤其是名章的大小要与题款字的大小相协调,一般是略小于或等同于题款字的大小,不宜明显大于或过小于题款字。闲章的大小亦与名章相协调,反差不宜过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闲章之引首印的盖法,引首印是闲章的一种,多盖在作品的右侧上方(即首行第一至第三个字之间),对联则盖在上联题款字的上方。</p> <p class="ql-block"> 有朋友提到,引首印不能盖在受书人或撰文作者姓名的上方,认为这是对其不尊重的表现。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或者说不够准确。鄙人认为,只有在上联题款中顶头出现受书人或撰文人姓名时,不宜使用刻有书者姓名、雅号、斋号及别名的引首印。因为你的名号压在客方名字的上方可能会给人一种失礼的感觉,才会引起书家的避讳。但是其它内容的引首印完全可以随意盖。理由是印章的内容与受书人或撰文人没有任何关联,更不存在是否尊重问题。</p> <p class="ql-block"> 4、闲章之压角印的盖法,压角印应盖在作品的右侧下方,也可盖在左侧下方空白处,其意义主要是起重心平衡作用;</p><p class="ql-block"> 5、闲章之腰印的盖法,顾名思义,应盖在作品的右侧中部,适宜长条幅作品,短幅尤其是斗方慎用。</p><p class="ql-block"> 6、闲章之补白印的盖法,补白印一般都盖在作品正文当中的空白或较为疏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7、名章的盖法,名章也叫署名印,是书法作品中所有印章的重点,是最基础的,换言之,闲章或可马虎一点、随意一点,而名章一点也不能马虎。</p><p class="ql-block"> 名章最早的时候少之甚少,就一两枚,一为姓名印,一为字号印,现在的书家备制的名章大多在三枚以上,有的甚至备制大小不同多达十枚以上。但是,不管你备有多少,一幅作品中名章只适宜盖一至两枚,最多不得超过三枚。</p><p class="ql-block"> 名章包括姓氏、姓名、字号、雅号、斋号等,其顺序排列是先盖姓氏印,其次盖姓名印,再次盖字号印或雅、斋号印。那么,朱白两印先盖白还是先盖朱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笔者听信传言说要“㧕阳扶阴”,于是往往将白文盖前朱文盖后,后经考证前贤名作,才得以否认了这种说法,结论是无论朱白,姓、名印必在前,字号、雅号等印该在后。</p><p class="ql-block"> 然而,笔者仔细留意到先贤书画名家的用印,他们都是清一色的用白文姓名印,朱文印则是用来刻别名、斋号或其他内容。考其根源,是起源于吾丘衍的《三十五举》之定法。吾丘衍认为“古有法式”,“姓名印不可随俗用杂篆及朱文”。这里的所谓法式实际上就是秦汉印的法式。这种秦汉法式在今天应该是不太重要了,因为篆刻界早就打破了这种规矩。</p><p class="ql-block"> 再说名章盖的位置,首印应盖在款文最后一个字的下面空一两字的位置,第二枚盖在距首印不少于一个印距的垂直位置(如款文尾字下方空白有余两印间距可以适当拉长)。</p><p class="ql-block"> 名章除了盖在款文尾字的下方外,还可以盖在紧靠款文下部左侧的位置,亦可在同位骑字盖印。(见以下诸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图例中可以看出,凡在款文尾字下方不够印章位置的情形下,印章就必须安排在款文左侧。值得提醒的是,名章盖在款文尾字垂直下方之前应考虑印足要略高于正文底边,不得与正文底边齐平更不可以超出底边线(单排横幅作品除外)。</p> <p class="ql-block"> 总之,印章使用的机动灵活性比较大,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技术活。一幅书法作品,正文创作完成以后,题款和钤印就是关键一环了,处理得好相映生辉、栩栩如生,若处理不好,尽管正文写得再好,也是前功尽弃、全盘皆输。</p><p class="ql-block"> (原创:王辰祖/2022年10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以下六图:为近现代著名书法家朱大勋、八大山人、李鸿章、丰子恺、林散之、启功先生作品钤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