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公子讲:定风波 此心安处是吾乡

风往北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风波·重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轼</p><p class="ql-block">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p><p class="ql-block">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多少,⽜⼭何必更沾⾐。</p> <p class="ql-block">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p><p class="ql-block">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p> <p class="ql-block">《定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p><p class="ql-block">(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p><p class="ql-block">作者:苏轼</p><p class="ql-block">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注释】①吟啸:拉长高声吟。②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③料峭:形容寒意。④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p><p class="ql-block">【写作背】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p><p class="ql-block">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p><p class="ql-block">【莫听】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 首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 莫听 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 ,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又引出下文 谁怕 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 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 轻胜马 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p><p class="ql-block">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 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尾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 萧瑟 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 穿林打叶声 相应和。 风雨 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 和人生险途。</p><p class="ql-block">【讲解】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 白日梦 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