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却的番号

白桦树

<p class="ql-block"> 永 不 忘 却 的 番 号</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纪念在子午岭林建二师兵团战斗过的林业前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越历史长空,岁月的烟云,不会因为时光的冲刷而轻易消散!精神的丰碑,只会在日月流淌中熠熠生辉!在甘肃庆阳,在茫茫子午岭,当年的兵团战士,支建知青,一代代林业人的青春与梦想,壮志与豪情,在这片土地上将成为难忘而永恒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 题 记</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为了稳定边疆,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安置人员,党中央根据当时形势,先后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16个省组建了13个生产建设兵团和3个农建师,他们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神圣使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备战打仗的气氛比较浓烈,出于备战需要,党中央赋予兵团“屯垦戍边”的职责,使兵团成为党、政、军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统一的准军事实体和社会经济体系,兵团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沿用兵团、师、团、营、连等军队职务称谓,也是集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等行业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到1971年,全国各地生产建设兵团有干部战士242万余人,连同家属计480余万人,耕种土地4000余万亩。生产兵团成立后,在巩固边疆、稳定军垦,安定秩序,发展农林牧副等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绩,但随着形势发展,兵团的管理体制和下属单位点多面广,战线冗长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机构庞大,人员过多,投资过重,各项费用不断增加,致使绝大多数兵团单位连年亏损,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堪负担,有的兵团战士生活贫困,难以维计,为了保持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1974年1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除保留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外,其它建设兵团陆续全部撤销,随之转为农垦、林业和其它系统,12月底,全国兵团移交工作全面结束。“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建设师”,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p><p class="ql-block"> 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发展军垦生产开发河西的意见。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林业部所属单位抽调一批人员,并动员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共约10万人,先后分配到黄河中游地区从事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p><p class="ql-block"> 1965年8月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建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在陕甘宁三省区分别成立水土保持建设师,兵团的任务是在黄河中游人烟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造林种草,控制水土流失,帮助指导地方政府做好水土保持工作,8月中旬,中共甘肃省委派王克负责甘肃省水土保持师筹建工作,11月3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简称水保师)成立,师部设于平凉(原平凉东郊的平凉农业学校)。</p><p class="ql-block"> 水保师政治委员由甘肃省副省长李培福兼任,第二政委由王克担任,副政委由崔春浦担任,水保师师长邢昆山,副师长马富昌,马宗瀛,严永兴,参谋长李长兴,政治部主住崔春浦(兼)。</p><p class="ql-block"> 水保师党的工作由中共甘肃省委直接领导,业务工作由国家林业部和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指导,所属各团党政工作由师垂直领导。</p><p class="ql-block"> 师部设师长、政委、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下设司令部、政治部,下辖三个团,各团设团长、政委、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团以下林场按连建制,设连(场)长,政治指导员、连以下设排长、班长或站长。</p><p class="ql-block"> 一团团部驻庆阳县巴家咀,团政委马宗瀛,团长许树怀,副团长陈添祥,管辖蒲河流域马山、方山、十八岘,赵渠、三岔、巴家山、冰淋岔、蔡口集、车道、盘龙、砖城子11个造林林场,。</p><p class="ql-block"> 二团团部驻合水县城关,团政委张萌,团长张富荣,管辖二将川、定汉寺、林镇庙、连家砭、拓儿塬、九岘、西坡、刘家店8个经营林场,三关桥苗圃及湘乐、老爷岭、乔川3个造林林场。</p><p class="ql-block"> 三团团部驻平凉华亭县安口镇,团政委张思维,副团长刘同友,管辖平凉关山林区石桥、马峡、玄峰山、海龙山、土谷堆、新窑、山门、马鹿8个经营林场和太统、珍珠山两个造林林场。其时,甘肃水保师总人口2430人,其中干部467人,职工1963人,总经营土地面积1161万亩。</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p><p class="ql-block"> 1966年3月,中央军委根据西北局的建议,批准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所辖各师按陕、甘、宁顺序排为第1、第2、第3师,随之,甘肃省水土保持师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其建制及主要首长与水保师相同,继续贯彻执行原水保师的方针和任务。</p><p class="ql-block"> 1966年4月,林二师在庆阳子午岭筹建并成立第4团,团部设在宁县湘乐公社,管辖子午岭南段合水县境内的拓儿塬、固城,宁县境内的九岘、白吉坡、湘乐,正宁县境内的西坡、刘家店7个林场。</p><p class="ql-block"> 4至6月,根椐国务院指示,为了解决职工粮食自给问题,林二师接收了陇东农垦分局及所属单位10个农场牧场,将代家洼、大巴坝农场划归一团领导;连家砭农场,东华池牧场划归二团领导;万宝川、五举农场划归三团领导;桂花塬、罗山府、大山门划归四团领导,张老寺农场划归师部直属。</p><p class="ql-block"> 其时,林二师管辖范围涉及子午岭、关山两大林区,庆阳、平凉、天水3个专区,华池、合水、宁县、正宁、庆阳、镇原、环县、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平凉、庄浪、张家川、清水15个县,共辖4个团,45个林场,10个农牧场,及师直属机构共64个单位,总人口13500多人,其中职工7104名。</p><p class="ql-block"> 同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周总理在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接见西北林业建设兵团负责同志时提出的工作要求,一要有阵地发展;二要农林结合;三要亲临前线,一年建设一些,一年一总结,不断前进。按照周总理的指示精神,11月,林二师师部由平凉迁驻庆阳西峰镇。</p><p class="ql-block"> 1967年2月23日,周总理同出席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西北各省、自治区林业厅长和西北林业建设兵团、林业部负责人谈话,问到西北林建师的情况,周总理说:兵团要搞试点,要深入林区,面向林子,才能建设林区,总理问林建二师第二政委王克:“你们的重点放在哪里?王克回荅:在子午岭,总理说:那你们就蹲到子午岭去,要同公社植树造林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然后总理对大家说:西北地区造林,要集中在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不要分散搞,西北黄土高原搞了多少年造林,劳大功小,要很好地总结经验,黄土高原是我们祖宗的摇篮地,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但这个地方的森林被破坏了,我们不仅要恢复森林面貌,而且要发展的更好……华北大有可为,西北更是大有可为。</p><p class="ql-block"> 1967年春,“文化大革命”在林二师机关及所属团场全面开展。部分群众造反夺权引起混乱,师团领导班子陷于停顿,生产和各项工作大受影响,。1967年12月18,兰州军区和省军区派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林二师,1968年5月,兰州军区党委批示林二师及各团场党委,可成立″文化革命领导小组”代行党委职权,把革命和生产统管起来。1969年9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为了“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决定撤销西北林业建设兵团,所属各师分别划归所在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林二师归于甘肃省军区领导。</p><p class="ql-block"> 林二师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先后接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部第五森林调查大队,甘肃省农垦局,甘肃省林业局,甘肃省洮河林业局、小陇山林业局、庆阳和平凉专区共7000余名干部、工人和城镇知识青年,接收国内20多所院校数百名大、中专毕业生,安置2800多名兰州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969年底,全师总人口17926人,其中职工10838名,驻庆阳地区总人口10985人,其中职工6346名,家属及其它人员6439名。</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建设师”</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林二(建)师恢复部队建制,8月,兰州军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将林二师划归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领导,并赋予林二师及所属各团新的代号,师的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930部队”,1、2、3、4团代号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931、932、933、934部队″,同年底,林二师番号正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建设师”。师部、团部建制序列同原林二师相同。</p><p class="ql-block"> 1972年4、5月份,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批准林建师3团在崇信县新窑公社唐帽山组建净石沟煤矿,师教导队、打井队、汽车队、物资供应站和职工医院相继建立,教导队和打井队驻巴家咀,汽车队和物资供应站驻宁县和盛公社,师职工医院驻西峰镇。6月份,林建二师将二团管辖的一营二营(东华池牧场和连家砭农场)交由长庆油田指挥部领导,共包括11个连队(分场)两个加工厂,两所医院,商店,一所七年制学校,总人口3901名,职工1547名,耕地1206公顷,大牲畜1880头。</p><p class="ql-block"> 5月23日,中央军委命令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六师副师长王文安任林建师师长,原林建师师长邢昆山任林建师政治委员,王克任第二政委,下属一团政治委员张萌,团长赵积玉,二团团长王玉虎,三团团长王法虎,四团团长张富荣。</p><p class="ql-block"> 1973年10月,兰州军区遵照周总理在5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关于“生产兵团,原则上应由地方管″的讲话精神及中央军委指示,决定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林建师归中共甘肃省委和甘肃省革命委员会领导。</p><p class="ql-block"> 1974年,林建师共辖4个团,5个农场,28个林场,还有林科所,农科所、煤矿、医院、农机修理厂、木材加工厂、物资供应站、教导队、打井队、汽车队,连级以上单位79个,总人口15612人,其中干部1325名,职工7154人,家属6863人。</p><p class="ql-block"> 1975年1月,甘肃省委办公厅通知林建师建制正式撤销,师属各团(场、厂)及直属单位分别移交庆阳、平凉、天水3个地区党委和“革命委员会"领导,其中:</p><p class="ql-block"> 一团、三团、师教导队、打井队移交平凉地区;二团、四团、师职工医院、净石沟煤矿,农机修理厂和巴家咀林场移交庆阳地区;三团所属马鹿、山门林场移交天水地区,处于平凉的三团改为关山林业总场;处于平凉泾川的一团改为国营农场。二团和四团移交庆阳地区后,改为国营合水、湘乐林业总场。师职工医院、和盛农机修理厂和巴家咀林场移交庆祝地区后,被分别改为“庆阳地区第三人民医院",“庆阳地区第三农机厂"和庆阳地区国营巴家咀林场″。</p><p class="ql-block"> 至此,兵团时代划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其实,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在兵团建设之前,子午岭林业机构变动频繁,中共庆阳地委先后设立了子午岭森林经营所,子午岭农垦局,陇东农垦分局,甘肃省子午岭林业局等,直至“甘肃省水土保持师”、西北林业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建设师″成立,在筹建过程中除接收原有林、农、牧场等单位和人员之外,又相继安置两批河南、安微、江苏等地的“支建青年″,1959年11月第一批安置7653名,其中,男4469人,女3184名。1960年4月第二批安置5906名,两批随迁干部及家属258名,接纳从东北“北大荒"调来的部队转业干部68名,总计13885人。支边青年的到来,使贫瘠封闭的林区充满了新的活力,但是因当年天气干旱,后季霜冻,子午岭林区农田歉收,农林场发生饥荒,部分"支青"开始外流,至1961年4月底,子午岭农林场"支建青年"因生活困难外流6244人,占原安置总数的45%。但大部分支建青年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湘乐总场的桂花园,罗山府林场,合水总场的大山门、连家砭林场有一半职工是河南籍的。80年代中期,大山门林场人口为1700余人,河南人约有600余人,因此,林业系统称其为“小河南"。</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兰州市2中、3中、9中、10中、女子中学、新兰仪表厂、师大附中、白银中学等学校2834名名上山下乡知青到达林二师接受再教育,其中、1团分配188人,二团分配640人,三团分配950人,四团分配706人(包括师大附中两次分配120人),红卫农场分配350人。</p><p class="ql-block"> 听老林业人讲,那时,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单位初建,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自已动手,子午岭林区的林场,不通电,没房屋,没公路,场部、林业站和生产班大都在偏避的深山密林之中,住的是窑洞,喝的是泉水,吃的是″铜锤",点的是煤油灯,一年供应5斤白面,吃床子面算是改善伙食(玉米面加榆树皮粉用木床子压制而成),日常的工作生活古老而单调,田间耕种,育苗造林,防火护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是部队建制,番号也听着威武大气,但各林场除了公章上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930部队XX林场,职工每年发一身没有领章帽微的黄军装外,不出操,不训炼,不站岗,听不到军号声,没有部队一点气息,和种地的农民别无二致,职工们自嘲的说,我们是971部队(971即铁铣、镢头、扁担)军不军、民不民,老婆娃娃一大群。</p><p class="ql-block"> 从兰州来的知青,从小没见过窑洞,看到他们的住处是窑洞时,吓的不敢进去,晚上煤油灯一吹,窑里漆黑一片,内心的恐惧和害怕从黑暗中袭来,有的大声喊叫,引得其他人也乱做一团,整夜无眠,领导只好派老同志说服解释,这黄土地上的人祖祖辈辈都住在窖洞里,说明这窑还是安全的,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害怕的感觉慢慢散去,心态才平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子午岭的冬天来的早,到了10月中旬,人们就得穿棉衣,窑洞里唯一取暖的地方就是土炕,这种土炕,是山里人家必备的东西,没有它,人们将无法过冬,可烧炕是个技术活,它既不能一直着明火,也不能半夜灭掉,他们开始没有经验,山里不缺柴伙,刚烧炕时就往炕洞里塞好些干树枝点着,把炕面烧的滚烫,人无法躺下去睡,有时火大烙着了被褥,在老同志的指导下,才知道放柴要适量,待树枝着过后,再煨上树叶续火,这样炕不但不烫还能保持恒温一直到天亮。有些聪明们知青,用砖头垒成火炉,再将烟筒通到土炕里,这样炉子上可以烧水,房子里也暖和了,炕还时常热着,真是简单方便又实惠,一时间,好多人都效仿起来。</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单位说是国营林场,以林业生产为主,但在实践需要中农、林、牧皆有,那时,人均月工资20元,为了解决职工家属的吃饭问题,林、农场大量开荒种地,从播种到收割,全是人力劳动,洼地种的是麦子,豆子,糜子,山下大多种玉米,麦子熟了要从山上人背肩挑运到山下打碾脱粒,玉米黄了要把棒子掰下拉回场部装进玉米楼风干,冬天,则开展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运动,工人们顶风冒雪,不是推架子车拉土,就是抡起镢头挖土,要么就是从牛圈羊圈里挖粪,用扁担挑或用架子车拉着往川台地里送肥料,还有放牛羊,耕地,点种,除草、收割,打碾等农活,春秋两季的造林生产,人人背苗上山,个个挖窝栽树,上山时每人背一壶水,带两个馍头,中午在山上将就一顿,太阳落山才满身疲惫返回住地,匆忙中吃过晚饭,还要参加晚上学习会……</p><p class="ql-block"> 20年前,我在正宁林区派出所工作时,到辖区的西坡林场出发,在场部常见一位4、50岁的男人,他衣着破旧,行为异常,少与职工交流,和场领导闲聊,方知他是当年从北京来的知青,姓甚名谁己无人知晓,人们都叫他“北京娃”,听场里人说他父母原来都是大学老师,文革中受到牵连,双双不幸去世,北京娃惊闻噩耗,受到刺激,神经上出了问题,常常自言自语,任意行走,场领导出于安全考虑,也不给他安排具体工作,吩咐大家平时留意他的行动,后来我离开了正宁,2012年听林场的朋友说,北京娃因病去世,场里将他埋在了场部的后山,听了这个消息,我的心里一阵酸楚。</p><p class="ql-block"> 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吓倒兵团人,但子午岭林区的两种地方病,严重威胁着每个林业人的健康与生命,一种是心脏病,也称克山病,那时候,国家底子薄弱,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粮油肉蛋等生活物资流通很少,林业职工吃的主粮是以玉米为主的自产粮,食用油、肉、蛋、只有逢年过节才供应一些,喝的是含有大量腐植质的山泉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土窑洞,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身体缺乏应有的营养,滋长了病毒,患者发病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腹痛恶心,四肢厥冷,只要口吐黄水,便一命归天。另一种是大骨节病,这是一种地方性骨关节畸形病,山里人叫柳拐子病,易发于儿童和少年,也有青年人所患,听医生讲,这种病的病因主要是土壤和饮用水中缺硒,而含磷和锰过多所致,患病后关节疼痛增粗,肌肉萎缩,四肢短小僵硬,步态异常,致使行动困难,逐渐丧失生活能力,连普通的走路上炕都十分困难,当地流传着四句民谣,形象地说明了柳拐子病患者的形态,“躺在炕上两腿不齐,蹲在地下如猴啃梨,站立起来似驴歇蹄,走路时侯摇天晃地″,兵团和支建青年中,有的人因“克山病"而失去了生命,也有的因“大骨节”病成了残疾。</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恶劣的自然环境,繁重的生产劳动,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压跨他们,最要命的是想念亲人的思乡之苦,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好些知青两三年都没有回过家,维系家与他们的联系仅靠落后的书信维持,有时信件到了手中,己是三两个月的事了。场里个别领导作风差劲,不关心知青生活,知青家中有重大事件也不给请假,从而引起矛盾冲突,1969年7月,东华池大风川就发生了“高庄逃跑"事件。</p><p class="ql-block"> 那是7月的一个晚上,风川高庄站兰州女知青曹军萍接到母病重电报后,向领导请假未能批准,李继军家中有事请假也未准许,全站12名知青知道情况后,仗义勇为,连夜集体护送两名女同学,打手电步行翻过木瓜岭、经过老城关、合水县、宁县、(经打问无到兰汽车)、至西峰,找到了兰州粮食局拉粮的汽车,恳求司机带两名女生回兰州,然后他们又从西峰步行,经庆城、华池、大风川,回到高庄,其间往返四天四夜,步行二百六十多里路,中间未合一眼,没吃一顿热饭,最后一百多里路,竟走了一天两夜,其间的艰难心酸可想而知,等他们回到场队,全场惊愕,随之哗然……</p><p class="ql-block"> 苦难的生活锻炼了他们,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返城政策也开始落实,一些知青陆续返城,一些人上了大学,一些人招工进厂,东华池、连家砭(二团一营二营)原建制移交给长庆油田,兰州下乡的400多名知青全部安排长庆油田工作,终于,命运之神打开了大门。</p>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40多年过去了,尽管有大部分原来的老兵团人调离返城,或上大学招工先后离开了林农场,但仍有不少人留在了子午岭,他们将自己火热的青春和汗水无私地献给了子午岭,献给了那茫茫青山,而他们中有的身躯己化作堆堆坟冢,在岁月的时光中静守山林,有的子辈,继承了父辈的事业,在密林大山中默默守望,辛勤劳作,成为名符其实的“林二代、林三代″,也有的老人,岁止古稀,有生之时,常携儿孙,重归故里,在坍塌的窑洞前,在耕种的田地边,在静淌的山泉旁寻找昔日的踪迹,山还是那座山,窖洞还是那孔窑洞,但过往的一切已化作阵阵林涛而消失在子午岭的林海中去了,只有他们亲手栽的油松,已长成参天大树,棵棵枝繁叶茂,直指青天。</p><p class="ql-block"> 蔡青山,兰州知青,当年,他和他的同学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到落后荒芜的桂花园,他先后在龙池、本场小学,场部机关工作,后调入湘乐总场人秘科任副科长,在子午岭工作了20多年,98年调回兰州,06年退休后,两次组织当年在桂花园工作的知青故地重游,重温当年艰苦岁月,他说,他每次做梦,梦里都是桂花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当年开荒种地,育苗栽树,学校上课的情景,总在心头莹绕,他人回到了兰州城,但他的心留在了子午岭,留在了桂花园,他忘不了这里,动情之处,热泪涟涟……</p><p class="ql-block"> 90年代初,地委副秘书长王钊林,多次深入子午岭林场调研,在走访中,他聆听了老林业工人在6、70年代的苦难经历,心灵受到巨大冲击,也为兵团战士和知青的感人事迹所感动,即同相关部门商议,带领庆阳电视台制作人员,深入子午岭,结合林业职工生产生活造林护林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日采访,摄制了一部真实反映子午岭林业工人克服困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子午岭林业建设事业贡献青春的三集电视专题片,片名为《绿色、绿潮、绿魂——来自子午岭的报道》,专题片播出后,引起了巨大轰动,真实的人物平实的事例直击心灵,令人感慨,催人泪下,这个默默无闻,普通平凡的群体,用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诠释了兵团和知青人信念坚定,不怕困难,甘予奉献,勇往直前的子午岭精神,该专题片荣获1994年中国社教类节目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是实实在在的林二代,当年父亲参加工作之后,因精湛的木工技艺,被抽调参加了林二师四团团部(湘乐)的建设,原先四团的大礼堂和团部的办公住房,就是他和刘峰叔、韩效贤叔、张生连叔等老辈人盖起来的,后来在中湾林场加工厂,四团团部加工厂,湘乐林场,盘克林场木器加工厂,湘乐总场经销公司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多年,父亲时不时念叨过去的往事和住过的地方,我便驾车拉着父母去了正宁中湾林场,宁县湘乐林场旧地重游,从父亲的言谈神情中看得出来,他对当年的往事还是很怀念的。</p><p class="ql-block"> 我参加工作之后,于林业的情缘再次赓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森林警察,长年奔走在林区,治安巡逻、查处案件、法制宣传,工作之中,先后走遍了子午岭林区27个国营林场,42个基层林业站,经常听老辈林业人提及当年的岁月往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艰苦的年代,但那些远去的人和事,那沉寂的窑洞、老旧的场房,总能唤起我心中久违的心动,看着远山参天的劲松,耳边佛过的阵阵山风,我仿佛看见了昔日父辈林业人那热火朝天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有痕,弹指间,40多年过去了,当年林二师及各团生产建设过的地方已是改天换地,今非昔比,经过不断发展,2005年,庆阳市华池、合水、湘乐、正宁4个林业总场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庆阳市子午岭国营林场被国家确定为西部地区国营林场改革试点市,林业发展以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型,国家调整了林业政策,增加了资金投入,不断深化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使林场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路子,现在的子午岭,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再造一个子午岭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打开,拥有783万亩林地的子午苍龙,从南到北,逶迤绵延,茫茫林海、以无以替代的天然优势,庇护着沃野千里的陇东大原,使陇东粮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林区内,青兰高速、银百高速穿岭而过,省县公路纵横交错,使寂静的山林贴上了现代文明的标鉴;各林场办公楼耸立而起,办公设施一应俱有;各分局在市县盖起了家属楼,建起了林业小区,职工告别了往日陈旧的平房和潮湿的窑洞,从边远的林区迁至繁花的闹市,住进了宽畅明亮的楼房;各林业站通上了柏油路、水泥路,建起了红瓦白墙美似别墅的站部;林区防火暸望塔星罗棋布,重点林区和保护区核心区实行视频监控护林防火,无人机不定期开展巡查;干部职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中青年干部职工为主体,专业化、年轻化、规范化的林业建设队伍正在兴起,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多管齐下,科学施策,精确发力,以林促经济,以林促生态的局面已经形成,林子更绿了,林场富裕了,林业职工的工资大幅增长,收入提高了,腰杆挺直了,生活变好了,精神头足了,干起工作更有信心了。一个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子午岭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看!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子午大山,更青翠了!</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记住那段远去的历史,记住那群挥洒过青春的群体,记住那个永不磨灭的番号,砥砺前行吧!</p><p class="ql-block"> 向林建二师兵团的前辈致以崇高敬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4日住笔于九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续记:</p><p class="ql-block">敬爱的林二师兵团前辈:</p><p class="ql-block">你们好!</p><p class="ql-block"> 我书写的《永不忘却的番号》美篇发出后,得到了广大文友和原“林二师"兵团老前辈及和我同龄的“林二代"朋友们的热情关注,大家纷纷留言,抒发情怀,许多前辈叙说当年,回忆往昔;有的晚辈追忆父母、寄托思念,更为感人的是,原甘肃师大附中的120名知青,对1968年12月到庆阳林二师4团大山门农场支建的往事记忆深刻,他们离开大山门后,分布在祖国各地,但他们时时牵挂着大山门的山山水水,思念着大山门的一草一木,那些纯朴善良的职工、那些难忘的小站,安子塬、新庄、牙口,刻在了他们们心里,他们先后多次回到大山门故地重游,或在兰州聚会,重温往昔艰苦的岁月,看望同院住过的老邻居,回望当年住过的老窑洞,同昔日老人忆过去话当年,其情感之浓烈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兰州附中老知青靳红梅前辈看了我的拙文后感慨不己,委托大山门李宏伟老领导,微信传来他们回访大山门的视频和文字,供我参考采用,我深表感谢!但我的拙笔又怎么能写尽老辈兵团人的赤子情怀呢!</p><p class="ql-block"> 靳红梅前辈制作的美篇《大山门知青战友部分通讯录》,深情再现了2014年8月、2018年8月他们组团回访故地的情景,王载阳、王晓霞、齐国清、王育慧、邹放、邹建、高秉生、周云、景民几位前辈用文字或诗词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告别父母、初到大山门、去安子塬站部、住窑洞、收麦子……拜读之后,使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现在的孩子们是无法想象的,其实,他们当时也是青涩蒙蒙的少男少女呀!往昔青春少年,今日雪霜白发,但岁月的变迁,日月的沧桑,淡化不了他们对大山门的热爱和思念,正象高秉生老师写的:</p><p class="ql-block"> “ 大山门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场名、它更是一段历史、一段精神、一段辉煌、一段不了的情结!″</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吧!</p><p class="ql-block"> 祝:巍巍子午碧水长流!青山永驻!</p><p class="ql-block"> 祝:兵团前辈身体安康!生活幸福!</p><p class="ql-block"> 【后面是我从靳红梅前辈传来的视频中挑选出20张他们回访大山门时的照片,在本篇中展示,以表敬意!】</p> <p class="ql-block">  尚广元,甘肃宁县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庆阳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宁县林区派出所所长,一级警督,四级高级警长,庆阳市作协会员,闲瑕之余,爱好习作、摄影、书法,在《今日头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新报》、《美丽的西北》、《陇东报》、《掌中庆阳》、《北斗》、《九龙》、《美篇》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通讯、散文及随笔感想六十余篇,愿以文会友,交流生活感悟,体验百味人生</p> <p class="ql-block">兵团前辈当年栽的油松己长成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正宁中湾林场新场部,接待中心。(在原场部窑洞上面的平台上)</p> <p class="ql-block">连家砭林场的花溪谷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桂花园林场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桂花园林场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连家砭林业管护站</p> <p class="ql-block">林区的防火暸望塔</p> <p class="ql-block">中湾林场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中湾林场老兵团人住过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中湾林场老场部全貌</p> <p class="ql-block">大山门林场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蔡青山组织部分兰州老知青回桂花园故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横穿合水林区的高速公路</p> <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庆阳市作协、摄影协会部分成员深入子午岭采风</p> <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2018年8月,部分兰州师大附中等知青大山门林场故地重游回忆往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