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高粱情结

蔡守溪

2022年国庆节前夕,90岁的老母亲听说河阳南岭有千亩高粱地,执意要去看看那久违的红高粱。老妈妈为了让我尽快拉着她去,反复的对我说:她已30多年没进过高粱地啦,高粱对咱老百姓有恩,我不能忘记它。妈妈还对高粱做了一番赞誉说:高粱咱都叫蜀黍,它是“五谷之精,百谷之长”。高粱浑身是宝,籽粒是我们最好的粮食,可做稀饭、可蒸干粮;还是制醋、酿酒、加工饴糖、提取淀粉的好原料。高粱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和胃、健脾、消积、温中、涩肠止泻、治疗霍乱的功效。高粱秆直立粗壮,用处很多:盖房子可用作屋把,其重要作用除了梁和棒就数它了;睡觉的床是用它做床把子和铺在床上的席子;储存粮食用的摺子、存地瓜干用的栈子,拾柴火用的扎篮筐都用高粱秸制做;日常生活用具很多都使用它制做:例如做饭用的笊篱、篦子、锅盖、盖顶子,盛干粮的筐子、还有小提篮,都是用蜀黍筳编的;扫地用的笤帚,刷锅用的饭帚都是用蜀黍苗做的;就连我们头上戴的席夹子(草帽子)也是用蜀黍杆皮制作的。如今,科技发达了,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了,用蜀黍做的生活用具都有了更好的替代品,但我们不能忘记蜀黍在那个年代给我们带来的恩惠啊!<div> 其实,不用妈妈费事扒力的讲高粱那么多的好处,我也得拉着她老人家来看看这千亩火红的红高粱。于是,我打电话通知弟弟妹妹来陪母亲一起来亲近高粱、抚摸高粱、接受妈妈的再教育。</div><div> 我侄子增军举起相机,留住这精彩的瞬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div> 来到河阳南岭庙官庄的千亩高粱地,妈妈惊叹不已,像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特别高兴!她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高粱,爱不释手。妈妈喃喃地说:想不到自己90岁的人啦,还能看到如此壮观的千亩高粱! 妈妈爱抚着高粱对我们说:这些高粱都是现在的杂交新品种,棵虽矮但穗粒多,产量高。我们过去种的是高棵的老品种,高度一般为3-5m,秸秆利用价值高但产量低,一亩地最多也就产四五百斤蜀黍。听电视上讲现在的高产蜀黍亩产能达到两千斤,种一亩顶过去种四五亩,还是科学种田好啊! 以前的老品种高粱,秸秆高,穗长粒稀,产量低。 妈妈说: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啊(在老母亲的眼里我们这六十多岁的儿子还年轻呢),过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咱岭头子上水利条件差,除了种地瓜、花生、小麦外,就是种蜀黍多,玉米也种的很少。因为蜀黍根系发达,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力强,能抗旱、也能耐涝、耐瘠薄 。无论年景旱涝,没有绝产的时候,又加上那个年代生活用品离不开它,显示了它的利用价值极高。所以,那时候每个生产队里都种的不少。自从分田到户后,我们家只有1983年为了盖房子用,种了二亩,往这已近40年没种过高粱啦。 别说是现在的年轻人,就连我这60多的老头子,对高粱的认识也很肤浅。经过妈妈这么一说,我们才对高粱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高粱的知识,妹妹蔡洁拿出了手机开始百度“高粱”。 高粱学名:蜀黍、桃黍、木稷、荻粱、乌禾、芦穄、茭子、名禾。<br><div> 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以东北各地为最多。</div> 高粱的种类较多,有40余类品种:按其成熟的时间常分为早熟、中熟、晚熟3种;以其口感来分有常规、甜、黏3种;按其株型高低分为高杆、中高杆和多穗3种;其中高粱秆也有甜与不甜之分。按高梁米的颜色分为红、白、不红不白等颜色。按其使用功能,常分为帚用高梁、糖用高梁、食用高粱。<div> 目前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有:甜高粱-沈农甜杂2号;食用品质极佳高粱-冀梁2号;优质糯高粱-湘两优糯粱1号;能饲兼用型甜高粱杂交种——济甜杂2号;机械化酿造高粱杂交种——济粱1号。另外还有锦杂100、新丰218、辽杂11、辽杂12、辽杂13、辽甜3号、睿糯二号、超级糯一号、红塔二号、睿糯7号、矮抗12号、矮抗铁杆16号、精品红星2号等优良品种。</div> 高粱的主要营养成分按占干物质计,粗蛋白质9%,粗脂肪3.3%,碳水化合物85%,粗纤维1%,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族。其中,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如将其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则可提高营养价值。食用以白色高粱米为最好,含丹宁最少,角质最多,食用品质好,磨粉和做淀粉,粉质较好。 高粱是酿酒的好原料,在我国,以高粱为原料蒸馏白酒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以至于大家常说,“好酒离不开高粱”。驰名中外的中国名酒多是以高粱做主料或辅料配制而成。高粱籽粒中除含有酿酒所需的大量淀粉、适量蛋白质及矿物质外,更主要的是高粱籽中含有一定量的单宁。适量的单宁对发酵过程中有害微生物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提高出酒率。单宁产生的丁香酸和丁香醛等香味物质,又能增加白酒的芳香风味。因此,含有适量单宁的高粱品种是酿制优质白酒的绝佳原料。 载歌载舞,喜庆高粱大丰收。 临走的时候,母亲突然指着地头上的那棵高粱对我两个妹妹说:“你们姊妹两个去拔一下试试,看看能不能把它拔出来!” 两个妹妹用尽全身的力气也没有拔出来。 妈妈指着那棵高粱说:“为什么你们都拔不动呀?您看看它的底部,除了地下扎了很多根外,下端离地近的几个关节处向下长了许多气根,用手摸摸像鹰爪一样的坚硬,强有力的抓住土地,它是保障高粱挺直腰杆,不畏狂风暴雨的力量源泉。这根就是为人的本领。希望你们今后要像高粱一样正直、挺拔!要像高粱那样能适应任何恶劣环境,不计较土壤的肥劣,有坚韧不拔之志,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磨练自己的顽强意志,人生就一定能成功。” 摄影:蔡增军、蔡守长<div>摄像:蔡守溪、田洪兰</div><div>编辑制作:蔡守溪、田洪兰</div><div>编导:蔡守荣、蔡守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