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湄洲岛,自莆田在南朝立县后,湄洲岛即属于莆田县,湄洲岛因形如眉宇,故称湄洲,亦名湄屿。湄洲岛在台湾海峡西岸中部,交通部确定的中国四大国际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港的北部。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距大陆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岛, 是妈祖的成神地。湄洲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人口3.8万,年均气温21℃,海岸线长30.4公里。全岛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1.3公里,中部为平原,海岸线长30.4公里。 湄洲岛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湄洲祖庙、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2亿妈祖信众信仰的妈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1998年湄洲岛被辟为 福建省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1992年设立国家旅游度假区,2020年12月被列入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乘坐快艇驶向湄洲岛</p> <p class="ql-block">站在海景房的阳台上,拿着瓶子对吹啤酒感觉不错啊。</p> <p class="ql-block">午后,和煦的阳光照在海滩上,轻轻的拍岸声传入耳畔。</p> <p class="ql-block">步入鹅尾海蚀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映红了水面,停泊的渔船随着海浪的涨落而起伏不定。</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海堤上,吹凉爽的海风,欣赏着璀璨夺目的灯光,夜景有点让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走下住处,跨过公路,掐着时间点看看海滩日出情景。</p> <p class="ql-block">湄洲妈祖祖庙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扩建,日臻雄伟。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明成祖圣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每逢妈祖诞辰,更有成百上千的港澳台同胞组成进香团来岛上是谒祖进香。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广至东亚及东南亚各地港口(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隆天宫、香港铜锣湾天后庙。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妈祖信仰最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家乡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妈祖庙,在民国以前,福建沿海各府县,每县都有几十座妈祖庙,如今,福建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仍十分庞大,香火旺盛。妈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内陆的闽西客家山区。福建的妈祖庙中有三座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妈祖传说起源》妈祖在宋朝只是草根神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岛上的一户人家新添一个小女儿。之前,他们已经生育一儿五女。这个小女儿就是闽林始祖林禄第二十二世孙女,后来被海内外亿万民众所尊称的妈祖。妈祖降生的时代是盛世——中国的文治盛世。大宋王朝一统天下,神州大地欣欣向荣。那时候,湄洲岛隶属泉州府。宋朝时期,我国航海技术算是世界一流。然而,航海技术的先进并没有减少渔民对于神灵的信奉。每逢遇险之时,商客和水手们唯一的精神寄托,莫过于祈求海神的庇佑了,也唯有依靠对超自然力的信仰才能增强征服海洋的信心。妈祖的民间信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相传妈祖的原名为林默,她的出生增添了传奇色彩:“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似嫌世间多悲泪……”</p><p class="ql-block">据传,妈祖从小灵通六路,神游八方。十六岁那年,她初次显灵。有一天早晨,父亲带领兄长出海打鱼,妈祖陪伴母亲在家中织布。时过午后,天气突变。妈祖担忧父兄安全,默默祈祷。恍惚之间,她看到海上狂风恶浪,涛声震天,一条小船若隐若现。突然,一个浪头打来,船上两人翻船落海。妈祖一看,正是自己的父亲和兄长,赶忙伸出双手抓住父亲,用牙齿咬住哥哥的衣角,奋力游向岸边。这时,母亲见到妈祖神色异样,以为女儿生病,连声呼唤。妈祖下意识张口答应母亲,松开哥哥的衣角。从冥想中醒来,妈祖意识到哥哥性命难保,痛哭不已:“阿爸救起来了,阿哥掉到海里死了……”父亲脱险归来,所述与妈祖梦境完全吻合。从此,岛上渔民开始惊叹少年妈祖的神奇本领。从此,妈祖声名远播。妈祖大病一场。病好后,她立志“施惠于黎民,拯救于海难”。哪里有海难,哪里就有呼唤妈祖的声音,而她总是应声而至,履狂涛而无所惧,历九死而终不悔。呼唤妈祖的声音越来越多,而她沉浸睡眠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甚至终日不吃不喝。有一天,妈祖在扶危救难中长眠不醒,羽化升天,时年二十八岁。这一年是公元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p><p class="ql-block">动人的传说往往掩藏了历史的真实。在同时代的文献中,有关妈祖的身世记载相当简略。或许如民间传说所讲,妈祖的确出身于渔民家庭,但她不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少女。宋代文人笔记和地方志里,用“巫媪”“里中巫”这样的字眼记载妈祖的真实身份,说她是北宋一位女巫。在古代,那些掌握治病疗伤技术的人,能够观望天空预知天气并根据经验可以通晓自然的人就是巫师。女巫被称为“智慧之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宋代沿海地区巫风盛行,这些记载很可能是真实的。然而,妈祖只是众多巫女中的一位,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并长盛不衰呢?关键是妈祖不但法术高强,而且品德高尚。民间至今流传着菜屿长青、祷雨济民、挂席泛槎、化草救商、解除水患、恳请治病、驱除怪风、铁马渡海等神秘传说。</p><p class="ql-block">这些民间传说把妈祖神化了,但核心内容是耕作播种、治病救人、铺路搭桥、祈风祈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妈祖生前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至今,湄洲岛上的渔民仍感念妈祖“燃屋为灯”的故事。相传一天夜里,两艘渔船相撞。渔夫纷纷落水。妈祖搭救不及,点燃房屋,为落水的渔民指引方向。妈祖大义之举感动了乡亲们,渔民们纷纷出钱、出力,帮助林家重建家园。</p> <p class="ql-block">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生活在海上的人们,心中铭记着在危难之时妈祖给予的救助。妈祖羽化升天后,岛上的渔民感其恩惠,建庙祀之。一代代传承下去。妈祖第一次受到官方认可,归功于宋徽宗。《宋会要辑稿》记载:公元1123年,宋徽宗赐封“顺济”二字作为妈祖的庙额名号。那么,妈祖到底为朝廷做出什么贡献?宋徽宗为什么赐给庙号?文献没有记载,我们无从得知,只能从故事中初见端倪。</p><p class="ql-block">北宋末年,朝廷破大辽,伐田虎、王庆,征方腊,军费开支大增,财政匮乏,又值金兵开始向南挺进。宋徽宗决心利用海上通道,扩大海外贸易,以补国库之不足。宣和五年,宋徽宗派船队前往高丽等国。一路上风平浪静,不到一个月,船队就顺利到达朝鲜半岛。回国时,船队满载着各种货物一路顺风过了竹岛。快到黑山时,忽刮东南风,狂风暴雨向着船队扑面而来,桅折舟倾。船员人人恐惧,进退不得,偌大的船队眼看就要被海浪吞噬在茫茫大海之中。情急之中,几个信仰妈祖的渔民冒着大风大浪跪拜船头,呼唤妈祖的名字,祈求平风息浪,保佑船队平安回国。不多时,风浪稍停。船员以为妈祖显灵,奋力前进,躲过一劫。船队回到京城时,宋徽宗召见使者,并详细询问出使情况。使者汇报海上遇难险情,并谏诏封妈祖。宋徽宗准奏,即下诏赐“顺济”庙额。宋代的礼制,女神晋升之路很像三部曲:赐封庙额、晋升夫人、加封为妃。妃是最高一级。因为皇天后土,天是皇帝,大地是后,而海洋最多只能是妃。宋代礼制如此,天后的称呼要到清代以后才出现。清代以来,妈祖信仰进入发展的全盛期。那时候,陆路不发达,水路就是财路。福建商人在内河航运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来自海边,内河行船对于他们来说如履平地。福建商民频繁往来于家乡与内地之间,也将海神妈祖信仰传入内地。从康熙到同治近两百年间,经六位皇帝十余次加封,妈祖的称号由明代的天妃升至天后,封号长达六十四个字,在同时代女神中名号最长,地位尊贵,无以复加。各大商埠码头,往往都建有妈祖庙天后宫。据统计,清代中后期,巴蜀地区妈祖庙超过两百座。坐落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舞水河畔的一座天后宫,始建于乾隆十三年,是内地规模最大的妈祖庙之一。葡萄牙人到达澳门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妈祖庙、葡萄牙人音译为Macau,这就是后来澳门名字的由来。妈祖文化肇事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是官方祭祀妈祖海神规格最高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公元1281年,忽必烈诏封妈祖“护国明著天妃”。在宋代妃的称号前面增加一个“天”字,让妈祖成为天神。虽然妈祖是汉族人,但是天神是没有种族划分的。</p><p class="ql-block">此后几十年间,元朝数次加封妈祖,封号长达十二个字,甚至远远超过宋代。公元1329年,天津,妈祖庙。一支特殊的进香队伍进庙拜谒。他们来自元大都,身负皇帝重要使命,开始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进香之旅。为首官员是当朝天子近臣——翰林直学士布尼雅实理和国子监祭酒宋本。他们此行身份是“天使”,代表皇帝呈献祭文。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进香之旅,途经准安一苏州一杭州一绍兴一温州一福州一湄洲等重要港口,终点是泉州。他们在沿途拜谒十五座妈祖庙,总行程近万里,需耗时半年以上。这是一次高规格的祭祀活动,天使呈现以皇帝口吻写成的祭文,沿途十五座庙,一庙一篇,绝无雷同。尤以《祭湄洲庙文》《祭泉州庙文》辞藻华丽,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十月二十戊申日,湄洲庙御制文曰:惟乾坤英淑之气,郁积扶舆,以笃生大圣。炳灵于湄洲,为天地广覆载之恩,为国家弘治平之化。特命巨恭诣溟岛,虔修崇祀,秩视海岳,光扬今古。于戏休哉!十月二十五日癸丑日,泉州庙御制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见蔼天香。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锡,帝室借匡裹。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p><p class="ql-block">从以上两篇御制文的内容分析比较:对湄洲庙,皇帝肯定其地钟灵,因而出生了这位神祗,从宗教意义加以颂扬;对泉州庙则认定其“闽南始发祥”的地位,以“民生资保锡,帝室借匡襄”的高度,从政治经济意义加以表彰。</p><p class="ql-block">此后二十多年间,这样高规格的祭祀持续了五次。大大提升了妈祖的海神地位。妈祖终于从众多神明中脱颖而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泉州海外贸易造就了海上女神。妈祖文化得以广泛传播。</p> <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系清代道光年代湄洲岛全景</p> <p class="ql-block">进入明代后,妈祖风光不再。昔日的庙宇被拆除,身像被捣碎销毁。庙里粗大的梁柱被拆走移作他用。妈祖信仰的衰落,表现在她获得封号最少,整个明代三百年,能确定的官方封赐只有两次,而元代仅在几十年间,就连续加封六次之多。为什么妈祖信仰在明代如此衰落呢?这与明太祖朱元璋保守的海洋政策有关。在对外贸易上,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明朝初期确立闭关锁国的大方向,对后代王朝制定海洋政策影响深远。海神也就难以接续昔日的风光。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郑和下西洋,带给妈祖短暂的幸福时光。公元1407年,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刚刚归来,郑和向永乐皇帝提出一项特别请求,希望在下洋的起点龙江建造一座天妃宫。两年后,郑和船队第二次下洋归来,龙江天妃宫已落成。郑和奉御旨前往祭祀,同时带去明代开国以来的首度御赐封号。封号为:护国底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这在明朝还是破天荒的第一遭。由此开启妈祖信仰在明代的短暂兴盛时代。每到规模较大的妈祖庙,郑和都会亲率部下进庙拜谒,十分虔诚。其实,郑和本人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对妈祖未必了解很深。他向永乐皇帝倡议推崇妈祖,是因为他的手下多为漳州、泉州一带优秀的船工水手和高级技术人员,而他们大多是妈祖的忠实信徒。推崇妈祖,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虽然永乐皇帝随后又一次加封妈祖,但没有将她列入朝廷礼部正式祭祀程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