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龙脉起源于昆仑山,又名须弥山。昆仑山的左边(西北边)是天山山脉、祁连山山脉、阴山山脉。北边有阿尔泰山,伴它行的还有贺兰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昆仑山的右边(西北、西南边)有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山脉。昆仑山龙脉夹在上述南北山脉中间,不断向东施展辉煌灿烂的舞姿。龙的主脉落在陕西省的西安市,然后自秦岭东出中原(河南),同时展开向北、向南、向东、分支,形成井体的昆仑山脉体系。</p><p class="ql-block"> 史载,唐朝贞观年间,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曾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元朝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后,说河源在“尕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说的就是星宿海。直到清代专使拉锡.阿弥达才西逾星宿海,经过实地勘察,认为阿勒坦郭勒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代“堪輿学”各种典籍都认为按照龙的特点和习性来形容山脉河流的走势,便称为龙脉。千里来龙看入手,就是说把绵延起伏的山脉称为龙,一座山的祖山叫来龙,从山顶蜿蜒而下的山梁就是脉,也叫去脉,这个就是来龙去脉的意思。也就是说山形水脉皆为龙形。山是龙的骨架,江河是龙的脉络,水才是龙的血液。</span></p><p class="ql-block"> 201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阿里巴巴发布厅,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校友会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发布会,发布的内容是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分别拍摄于2009和2010年。图片拍摄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正源:星宿海和姜根迪如冰川。图片的拍摄者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曲向东和他“2度计划”考察队的队友新加坡RH能源公司董事长王海荣先生。他们带着七十年代著名摄影家茹遂初先生拍摄的两地的照片,分别于2009年2010年两至高原,进入三江源地区考察,寻找茹遂初先生拍摄的地点。终于2010年3月15日成功抵达长江正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完成了考察拍摄目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古人认为“星宿海”是三江正源,祖龙之居并非错误。既是祖龙之居,龙脉便出八方,有五大干龙奔向各处,其中向东南方延伸出三条龙脉在中国:1、北龙发脉:是指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主干龙脉。2、中龙发脉:是指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主干龙脉。3、南条龙脉: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主干龙脉。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北龙两条:一为葱岭、萨彦岭,去蒙古。一为天山、阴山、燕山、兴安岭。两龙在中国东北(现俄罗斯境内)交会,主龙去勘察加、过海去美洲,为洛基山脉、安第斯山脉,渡海而连南极山脉。支龙回头南下,形成朝龙、案山,即东洋岛链。东龙为昆仑山脉。中龙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三支:主支东去泰山;北支为太行山;南支为桐柏山、大别山。南龙为喜玛拉雅山,南下印尼、新西兰、一支去澳洲。西龙两条:一条去乌拉尔山脉,形成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一条去高加索山脉,去西欧分为两支:一支北上挪威、芬兰,一支南下非洲。昆仑山到了中原以后,向东有六盘山、秦岭;偏北又有太行山;偏南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向南是南岭;加上五岳:北岳恒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还有东边的黄山和台湾的玉山〔海拔4000米),西南的峨眉山。这些举世闻名、举世无双的大大小小山脉——大大小小的龙脉,构成了一幅中华巨龙图,是大龙、中小龙混杂的卧龙图。咱不再赘述世界龙形地脉,先看古人认识中国龙脉中干的分支情况。即昆仑——祈连——秦岭后分成三支,主支去泰山;北支太行,南支沿伏牛山——方城山——桐柏山——大别山至东海。而南支正是在我国秦岭——淮河的气温分界带上,这绝非纯粹的巧合。而在中条龙脉主干上进行分支的地方是伏牛之脊峰之一——龙池曼山。秦岭进入潼关后分岔,在中原延伸出一大嘟噜山体。而主体秦岭沿华山南下商洛至于汉水。东南到东北分别延伸出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嵩山,崤山、太行山等。</p><p class="ql-block">龙池曼山古名“攻离山”,郦道元《水经注》载“淯水出攻离”,淯水即白河,而当时由于考察仪器所限。郦道元并不知道龙池曼确是黄河南岸的中原众水之源。虽然龙池曼并非伏牛山主峰,但却是过峡结气之所。位于洛阳市嵩县南部与栾川县北部交界处,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坐标为北纬33°34′33°54′,东经111°47′~ 112°15′。西连白云山,东邻石人山(尧山),南接宝天曼,北通龙门石窟。这里不仅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的分水地,而且是白河的发源地和伊河、汝河、淮河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南北气候——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标志地。海拔2211.6米,傲然矗立于白云山、石人山、宝天墁之中北部,为伏牛山四大名山之首,且互为犄角,颉颃争雄。踞于峰巅的“龙池”,民间传说为中原“龙窝”,也就是中原各条小龙脉的祖脉,是“龙母”所在。“龙池”终年碧水幽幽,神不可窥,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站在龙池曼峰峰巅,但见南北诸峰都向龙池曼倾斜,有万岳朝宗之蕴味。足见民间传说龙池曼为“龙母”之居所有一定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伏牛山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南部,东西绵延八百余里,属秦岭山脉东段支脉之一。伏牛山脉是秦岭延伸到河南省的一条主要龙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长200余公里,宽约40~70公里,称为“八百里伏牛山”,形如卧牛,它构成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是南阳盆地的靠山。伏牛山迤逦东南,到了腹心区,被乔端~鸭河口、朱阳关~夏馆断裂带自北而南分为三列:北列西起嵩县境内,沿南召县与嵩县、鲁山县的交界地带一直延伸到方城县东北部,在方城县城至叶县保安一带断失,构成南阳盆地东北角的方城缺口,然后直达桐柏山,大别山。构成秦岭——淮河气温分界带。南列由卢氏县入境,经西峡县中部延至内乡县西部。山势较中列低。也就是这北列和南列环抱着南阳盆地。而中列,也就是伏牛山的主脉,中列由卢氏县入境,沿西峡县北部经南召县与内乡和镇平两县的交界地带,其中歪五朵山山系是镇平县与南召县域交界山主峰,往东北延伸到南召县境内,全长约150公里。山脉西段为伏牛山的主脊,山体完整,群峰林立。如鸡角尖、玉皇顶、马鬃崖、老君山、摩云垛、牛心垛、老界岭等。在主脊南侧,老鹅河北侧支流横切山体,形成一系列深切谷地与高峻山岭相间的地形,更增添了伏牛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其龙首、龙身直贯南阳盆地。这段卧下的伏牛山尾脉,形状酷似一条伏卧的巨龙,滔滔滚滚的白河水伴其南下,白河在襄阳市的襄州区张湾镇打了一个旋儿,形成一个深潭,然后注入汉水。</p><p class="ql-block">其中宝天曼支脉自南召县西北部经乔端镇洞街松河南岸板山坪镇天云村南河村钟店村之间过峡后经三仙垛,板山坪的大青周家寨,白土岗的花子岭四棵村高峰庵南河店辗转石门乡到南阳大寨乡、紫山、卧龙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至少二十四个王朝,如果按照每1个王朝就有一条龙脉来计算的话,那么中国至少就有24条龙脉。</p><p class="ql-block"> 黄帝的龙脉在中原黄河流域;</p><p class="ql-block"> 大禹的龙脉在今天四川汶川县的九龙山;</p><p class="ql-block"> 商汤的龙脉在黄河流域;</p><p class="ql-block"> 周朝的龙脉在岐山;</p><p class="ql-block"> 秦朝的龙脉在咸阳;</p><p class="ql-block"> 汉朝的龙脉在沛县;</p><p class="ql-block"> 西晋的龙脉在河内;</p><p class="ql-block"> 隋朝的龙脉在弘农;</p><p class="ql-block"> 唐朝的龙脉在长安、陇西、太原;</p><p class="ql-block"> 宋朝的龙脉在开封、巩义、洛阳一带;</p><p class="ql-block"> 元朝的龙脉在内蒙古草原;</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龙脉在安徽凤阳;</p><p class="ql-block"> 清朝的龙脉在东北。</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都是大致的范围,其实龙脉的具体位置是很难确定的,这是因为龙的活动范围是变动不定的,并且大多数龙脉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p><p class="ql-block">注:本文章主要内容来源“北传汉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