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菜豆腐』

弓长先生

<p class="ql-block">  周末轮到我在老家照料两个老人,给他们洗衣做饭。上午在下院的白菜畦里间苗,拔了一大抱菜叶子。这种菜炒来并不好吃,而且老人的牙口不好,那就做成菜豆腐吧。菜豆腐也叫小豆腐,是磨细的黄豆和青菜做成的。</p> <p class="ql-block">  我先把菜叶清洗干净,然后放在菜板上用两把菜刀细细地剁,剁的过程中加少许盐。把剁好的菜泥用两手使劲攥,沥去一部分水分,攥成三个菜团备用。把豆面下到冷水中烧开,开锅两三分钟后加入菜团,多多搅动,防止糊锅。锅里冒着白气,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可以多煮一会儿,把菜煮得烂一些。</p><p class="ql-block"> 小豆腐煮好了,盛在碗里岗尖岗尖的,像翡翠制作的艺术品。给两个老人各盛上一碗,泡上玉米面煎饼,他们吃得喷香。</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是因陋就简的菜豆腐的做法。买来的豆面比较粗,而白菜叶子比较嫩,二者都不是做小豆腐的佳品。最好的材料是用石磨磨出来的糊子和老菜叶子。从大白菜上剥下来的菜叶子、菜花的叶子、青萝卜的叶子、卷心菜的叶子都可以,而且这些老菜叶子到菜市场里不用花钱能捡到,用它做的菜豆腐吃起来比较劲道。</p><p class="ql-block"> 这勾起了小时候关于菜豆腐的一些回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日常主食是红薯干做成的煎饼、窝窝头,黑糊巴拉的,没营养又难下咽。白面做的馒头、饺子,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除了面食以外,最盼望的就是吃上一回菜豆腐。</p> <p class="ql-block">  每次吃小豆腐,就要准备半天的功夫。奶奶提前泡好豆子,然后准备青菜。记得最常吃的是榆树叶、青青菜。榆树叶是可以就地取材的,园子就有三四株榆树。开春的时候,叶子特别鲜嫩,如果是夏天,叶子就比较老,奶奶就把叶柄抽掉。哥哥像小猴子一样最擅长爬树,一会儿就撸一书包榆树叶子来。叶子洗净后可以直接下锅,吃起来特别爽滑。青青菜是一种野菜,叶子的边缘有小刺,在田地里劳动时,偶尔被镰刀割破了手,还可以挤出它的菜汁止血。青青菜需要到田里去挖,最好是秋后的麦田里长出来的,最嫩,但青青菜也需要剁细沥水,攥成菜团。这种菜吃在嘴里有些刺挠感,但很劲道,很清气,还能当饭。</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推磨,把泡好的豆子磨成糊。推磨子是孩子们的事,姐弟们都轮番上阵。磨子骨碌碌地转,白皑皑的糊子从磨子中间的缝里流下来,像天空中流淌的白云。糊子就溜到大瓦盆中,磨完后冲洗磨子的水也一并流下来,搅成满满的一盆。</p><p class="ql-block"> 奶奶收拾锅灶,准备柴草,做小豆腐不能用硬柴,容易糊锅。把糊子倒进大铁锅里,“咣当、咣当地”拉风箱,红红的火焰舔着锅底,火苗从炉膛口冒出来,炊烟弥漫了整个小院。我们姐弟喜欢帮奶奶拉风箱,开锅后我们又争先恐后地用大铁勺子搅锅,怕沸了糊了。如果沸得厉害,就把豆浆高高舀起来再洒落到锅里。等到开锅三次,豆汁就熟了,满院子都是豆香味。这时奶奶将菜团放进去,再用慢火细细地煮。孩子们望着锅里的菜豆腐,嘴里咽着口水,眼里放着绿光。</p> <p class="ql-block">  一家六七口人围着石桌在院子里吃饭的时候,月亮就升起来了,蛐蛐儿开始啾啾地鸣叫。大家捧着粗瓷饭碗和竹筷,嘘嘘地吹着碗里的热菜豆腐,吃着红薯面做的煎饼,讲着白天的见闻,好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啊。那时候,我喜欢吃软些的饭,总是把煎饼泡在碗里扒拉着吃。饭后,母亲就刷锅刷盆洗碗筷,一把刮刀把大铁锅刮得吱吱响。</p><p class="ql-block"> 据父亲说,他小时候吃菜豆腐都是伴着“三遍米的煎饼”。“三遍米”应该是把小米在石碾上磨过三次,筛成的面很细,做成的煎饼特别细滑。</p> <p class="ql-block">  童年时菜豆腐特别好吃,是因为一年也吃不了几回,因为豆子是稀罕物,生产队给社员一人就分三五斤。</p><p class="ql-block"> 邻家的五爷爷很幽默,他说实现共产主义就是天天吃菜豆腐泡煎饼。这是一个很现实很朴素的愿望啊!</p>